新浪财经

幸福感比心理平衡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5:36 财经时报

  彭亮

  发改委今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1990至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45.3%逐步提高到了63.2%。这表明,至少对于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群来说,工资收入是越来越重要了。

  但从另两组数据来看,这并未使人产生“幸福感”。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到2005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中国,而印度的GDP增速比不上中国。

  另外,2007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突破2.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涨幅也远超上半年国民经济11.5%的增长速度,但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上全年涨幅预计将达到4.6%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让人有种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感觉。

  不过,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消息,还是迎来各方叫好。

  在此之前,曾经引发过针对“工资平均增长幅度”的讨论,“

垄断行业涨竞争行业不涨”、“涨领导不涨工人”的声音也此起彼伏。而此次所要研究建立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似乎将要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估计压顶(限制垄断行业高工资)与兜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很可能成为两个直接的手段。

  事实上,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重要的应该是解决“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这一问题,毕竟广大工薪阶层更在意工资上涨给其带来的幸福感,而不是垄断企业高工资给其带来的心理不平衡。道理很简单,如果让广大劳动者在“限制垄断行业高工资”和“让自己的工资增长到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之间二选一,结果应该不言而喻。

  当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很重要。经济学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告诉我们,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会更有利于拉动消费,给穷人涨工资的“乘数效应”可能远远大于给高收入人群涨工资。毕竟,如果仍然还是“人均产出增长了63.4%”(国际劳工组织2007年数据)和“工资增长幅度为18.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数据)并存的局面,“国富民穷”的尴尬可能依然无法摆脱。

  所以,缩小工资收入中的两极差距,是“工资增长机制”的目标之一,却不应该是唯一目标。人们在未来更想要看到的,恐怕是“中国职工工资增长速度追上经济发展速度”的消息,而不是“不同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缩小了多少之类的”喜讯“吧。-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