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的两种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06:22 《管理学家》

  在管理学文献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A Message to Garcia)算不上经典,但它却制造了不折不扣的管理时尚。在科学管理风行的年代里,阿尔伯特·哈伯特用一个晚上写出来的这个神话般的小册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青睐,致使非常严肃的管理史学家雷恩在写《管理思想的演变》时,也不得不提到这本流行读物。时隔90年,当中国进入了“世界工厂”时代后,这本书在中国也火了起来,数不清的版本都在讲罗文给加西亚送信的故事。

  这本小册子的主人公是罗文,故事很简单: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求一个军人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古巴的叛军首脑加西亚将军,没有地址,没有指示,罗文依赖自己的努力,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整个故事,关键词只有两个:“敬业”和“自主”。

  问题是,这本书在中国的流行中,关键词被悄悄置换了。没有人喜欢罗文的“自主”,但却都对罗文的“忠诚”爱不释手;我们所说的“敬业”,也同他们不大一样,在他们那里是敬业是“天职”,在我们这里敬业则是“服从”。比如,有一个公司在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推崇的就是《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人手一册,还要写心得,讲体会。究其主旨只是一句话:“员工要学会服从上级,始终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任何困难,直至完成任务。”

  哈伯特的书,背景是科学管理,基础是新教伦理。所以,他以罗文为表率,告诉人们,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这种自觉自愿、自我努力,恰恰体现了新教徒证实自己是“上帝选民”的内心渴望。哈伯特笔下的罗文,不是出自外在压力,也不是出自金钱引诱,而是出自内心的良知。所以,他的敬业与他的自主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的公司学习罗文,要提高的是“执行力”,所以,我们强调这个故事中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们要求员工像罗文那样主动,不是为了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而是为了替上级排忧解难,替公司创造财富。有的公司在布置学习这本书时,还特意强调该书当年在日本、沙俄和德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用意昭然若揭。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满街都是的卡耐基著作,真假先搁置不论,其倾向却再清楚不过。两个卡耐基(安德鲁·卡耐基和戴尔·卡耐基)在中国介绍和命运,就很有意思地反映出这一点。他们那种宗教式的虔诚、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被淡化了,而技巧式的“高招”、战胜别人的“窍门”则成了被津津乐道的东西。推而广之,我们有不少人也信佛,但却同真正的宗教无关,给寺院的布施往往是为了保佑自己发财,功德箱里的钞票隐含着某种贿赂意图。再进一步,某些“毛泽东思想”的所谓信徒,不过是想从毛泽东那里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已,是不是真正信仰毛泽东思想他自己清楚。甚至在哲学层次上,作为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代表之一的杜威实用主义,也往往被我们理解为“有奶便是娘”的“实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祉”的边沁功利主义,被阐释为急功近利的“功利”;从斯密到罗尔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被说成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鼻祖。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增进,这种误读在减少,但其后遗症不可小觑。每个管理者在要求下级读《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时,需要好好想想这种差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