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马帝国衰亡叙事(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7日 14:22  中欧商业评论

  罗马国防的脆弱性

  罗马军团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劲旅,称雄于地中海地区数百年。但曾几何时,日耳曼部族竟在帝国境内横行,而这支昔日劲旅却束手无策。罗马军团何以沦落至此?

  然而,公元3世纪以后,帝国内外形势转变,罗马军队渐无法应付纷至沓来的军事挑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帝国战略由“攻势”转为“守势”,渐失主动性,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颠北部兴建“哈德良城墙”(Hadrian’s Wall)防范苏格兰蛮族,又整修“日耳曼长城”(Germanic Limes)以连接莱茵河与多瑙河,来防阻日耳曼部,最能显示这一转变。

  其次,罗马国境绵长,难以有效防卫。自奥古斯都以来,罗马帝国大致维持30个“军团”(罗马公民组成)和30个“辅助军”(行省人民组成),兵力大约25万~30万人。由于边界长达2万公里,罗马军团以步兵为主,军事上仅能遂行点的防卫,日耳曼人的骑兵很容易找到入侵缺口。

  最后,军队素质渐差,战力下降。罗马军团一向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威名远播。但3世纪以来,罗马皇帝不时讨好军队,提高其物质给予,松弛军队纪律,素质渐差。皇帝塞维鲁还准许士兵结婚,并让家眷随住军营附近,影响到军队勤务。帝国末期,罗马士兵逃兵严重,部队长官又吃空缺,军团变得虚有其表,边防已实质上空虚。

  外强中干的帝国

  日耳曼人的入侵暴露出罗马帝国防卫体系的脆弱,间接显示了罗马帝国内部存在有结构性的弱点。

  罗马自击败迦太基以后,很少再逢对手,帝国扩张似乎没有止境。直到公元9年,奥古斯都发兵征讨莱茵河北边日耳曼族的反叛,却在条托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战败,3个军团被毁。罗马帝国此后虽续有扩张,如公元43年征服不列颠与2世纪初征服北方的达西亚与近东两河流域区,实际上疆域改变不大。

  3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350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2万公里。帝国地理辽阔,种族庞杂,文化多元,与稍早前灭亡的以华夏族为主体东方汉帝国比,欲有效统治实非易事。

  罗马人以少数统治多数,倚靠的是因地制宜的统治策略与罗马驻军的武力威势。在“罗马和平”时期,罗马人固然能够有效维系其帝国,而一旦内部出现危机其统治优势就会受到挑战。

  3世纪以后,接踵而来的压力迫使帝国调整策略。284年,戴克里先分帝国为东西两部,设一协同皇帝(Co-Emperor)于米兰,自己则镇守东方,两人共同治理帝国。戴克里先退位后,君士坦丁再度统一东西罗马,但并未解决帝国防卫的难题。

  364年,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 在位364~375)自忖无法独力防卫帝国,再立其弟瓦伦士(Valens, 在位364~378年)为东帝,自己则为西帝,分别防卫多瑙河与莱茵河的边界。此后,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东西分立。

  罗马帝国走向东西分治似乎是势所必然。而这凸显了帝国结构的脆弱性。延伸到军事领域,是帝国后期政府动员能力下降。罗马帝国人口大约6000万,3世纪之前,皇帝随时都可动员10万兵力作战,但5世纪后,要征集3万人尚有困难。

  对罗马人而言,服兵役本是一种特权与荣誉,因只有具公民权者才能当兵。罗马帝国也常予从军者以公民资格,吸引行省人民当兵。罗马的公民权意味着可以拥有财产和共有土地、担任公职等一系列权利。

  罗马帝国人口虽然众多,但有免除兵役的特权者也不少。年轻人为逃避兵役,地主为保护劳动力隐匿兵源,政府常无法招足军队。罗马帝国的兵源枯竭,政府为了维持兵力,遂渐招募日耳曼人为兵。许多日耳曼人从行伍晋升为将领,掌握帝国军政权力,有些甚至被拥为皇帝。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Caracalla, 在位211~217年)为增加公民人数以扩大税基,公布《安东尼奥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宣布帝国境内所有自由人“均为罗马公民”。这在军事上造成反效果,因为公民权一旦普及,就不再具吸引力,人们不愿应征从军,加深政府征兵的困难。

  此外,帝国后期政府财经状况恶化,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军队与官僚规模大增、宫廷花费浩繁、战争费用不断增高,财政压力非常沉重。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经常贬值货币,致使工商业受到伤害;而为保障税源,政府加强管制企业,更扼杀了工商业的活力。种种原因,导致罗马帝国经济的衰退。由于经济的繁荣不再,这一个庞大帝国自然难以再长久维持。

  从“古典罗马”到“近代欧洲”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其帝国也不是一日即衰亡的。有关罗马帝国的衰亡,吉朋在《衰亡史》中论其原因道:

  罗马帝国的衰亡,乃是毫无节制的扩张(immoderate greatness)带来的自然而无可避免的后果。繁荣埋下了衰败的伏笔,而随着征服的扩大,其毁灭的因子也倍增;而一旦时间或灾难移走其人为的支柱,其庞大的构造遂被其自身的压力所压垮。

  吉朋把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因于其“毫无节制的扩张”,是一个具有历史洞见的论断。在吉朋看来,罗马帝国的走向衰亡其实是势所必然,反倒是其“能存在如此长久,才更令人感到惊讶”。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从政治史看,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灭亡,代表一统帝国(Universal Empire)在西欧地区的结束。虽然“拜占庭帝国”(Byzantium Empire)仍以“罗马帝国”之名,继续屹立于东方近千年,但西欧自此陷入长期的分裂、混乱局面。

  然而,日耳曼族虽然摧毁了罗马帝国,却没有摧毁欧洲。他们的后裔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立国,逐渐发展成为近代国家。经历中古千年的摸索,欧洲逐渐从古典的一统帝国转变为近代的列国局面。换言之,罗马帝国的解体反成为近代欧洲国家兴起的契机,当今欧洲列国其实皆是当年罗马人眼中“蛮族”的后裔。

  文化史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象征西方古典文明的结束,西欧自此陷入长期的文化低潮。不过,日耳曼人却在他们的新领地上,糅合古典希罗文明遗产、基督教文化与日耳曼人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新而活跃的“欧洲文化”。过去罗马人眼中的“蛮族”,变成今日文质彬彬的欧洲人。

  这一批罗马文化的日耳曼继承者,不但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功地重建,并且逐渐壮大。公元1500年以后,他们透过坚船利炮,再度发挥优势,从大西洋出发主导了世界500年。

  杨肃献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