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彼得原理与公司政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6:36 21世纪商业评论

  吴伯凡

  一家建筑公司的吊车组有一个出色的司机,无论操作吊车还是排除机械故障,他都让同事甘拜下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有了他,吊车组的工作在全公司中引人注目,组长也因此被提拔,这位司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组长。

  这个只善于与机器打交道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新组长不得要领地“领导”着吊车组。吊车组原来井井有条的工作一下子变得乱作一团,操作事故和机械故障不断。这一任命导致了两个结果,用吊车组成员的话说就是:“我们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司机,多了一个糟糕的组长”。

  “彼得原理”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层级制组织中,如果按每个人现有业绩作为其被提拔的依据,那么每个人都会被提拔到一个他无法胜任的位置上。

  不胜任者爬上一个位置后,他要做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工作,就是证明自己不是不胜任的。这就需要种种“替代技巧”,即“不履行本职工作,用其他工作替代原来的工作,并完成得十分圆满”的技巧。

  作为职场“障眼法”的“替代技巧”花样繁多,不妨略举三种。

  一是“不断准备”。不胜任者努力让你觉得他正在努力地工作,他会把他的工作分解为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并将准备阶段无限细分,这样做既可以让你觉得他工作投入、细致而且专业,同时可以有效地拖延时间。他会不断地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报告向你表明他正在推进工作,时不时地、颇有分寸地对这件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做表示质疑,他会一再渲染这件工作的难度,指责其他人、其他部门的不配合。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多个备选方案供你选择,每一种方案都听起来颇有道理,让你难于选择。就在他如此这般准备的过程中,时间在“卓有成效”地耗费,机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你对这件工作的兴致也悄悄减退,最后这件工作也就不了了之。而他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他的勤奋、细致也给你留下了印象,你渐渐觉得他不仅胜任他的工作,而且适合做更重要的工作。

  二是“枝节问题专门化”。不胜任者深知以自己的能力无法履行这个职位的全部职责。他的替代技巧是:抓住所有职责中自己最熟悉的工作(往往是他被提拔之前的工作),利用现在这个位置提供的方便,把这种工作做得更专业、更“过硬”,而把自己应该履行的其他全部职能弃置一旁,不断“精简”自己的职责,一方面以局部的“过硬”作为自己整体无能的遮羞布,另一方面把不能胜任的职责连同可能出现的难题推给下级和上司。

  三是“以形象代替表现”。不胜任者在爬上更高的位置以后,扬长避短,把自己定位于自己部门的“亲善大使”,在所有不带来实际效益、不要求严格绩效评估的项目上频频出彩。当那些与之有直接业务关联的部门和人在批评他的无能、失职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批评有失厚道和团队精神。好人缘、好形象成为一张强大而无形的盾牌,抵挡一切有关他不胜任的指责,让这个不称职者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好人。

  不胜任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替代技巧,都可以归结为“政客的技巧”。一位哲学家是这样给政客下定义的:“政客是职位的奴隶。政客的全部特点表现在他的时间分配上:用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把一切的成绩都说成是他的,用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把一切的过失都说成是别人的。”职位的“不胜任者”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公司政客”。他的真正工作不是创造绩效,而是不断地制造阻碍公司运行、让公司“系统崩溃”的

病毒。这是彼得原理的“附属定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