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连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5:47 经济观察报

  张沉 宋超

  王惠荣从消毒柜里拿出小茶盅,给来自保定的茶楼女老板倒上“三泡”的普洱,然后开始点钱。

  “一瓶酒才赚你一块钱。”王惠荣念叨着。那位女老板买了他五箱普洱酒,他送了人家两张福建特产的月饼——有点像山东大饼。

  王惠荣在北京市马连道茶城5年了。这位经营茶叶20多年的福建商人在老家有茶基地,不过他经营的主要品种却是云南普洱茶和普洱酒,以及安徽铁观音。他对自己的生意显然很骄傲:“还可以,老主顾可以说遍布全国。”

  王惠荣是北京瀚樱普蕴茶叶公司经理。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像王惠荣这样的茶商有4000多家。这些茶商在北京城这个长不过1500米的街道上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每年有18亿元的茶叶生意成交,全国有7%的茶叶是从这里卖出去的。

  “现在经营好的商户特点是一车两房。车是轿车,两房是自己住一套、给员工住一套。”马连道茶城总经理、北京市茶叶协会副主席张喜说,现在经营顺利的茶商早已奔小康了。张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传奇人物之一。他管理的马连道茶城,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 9个商城中成立最早的一个,同时也是两大国有单位之一。

  马连道的兴起多少有点儿误打误撞的意思。张喜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的国营单位一到夏天就给职工发放福利——主要是用来防暑降温的茶叶。北京市二商局所属的北京茶叶总公司也在马连道,很多单位为了便宜和方便,不断地到这里批发茶叶,“一买就买一大堆”。那时候,一些

福建茶商已经在北京经营茶叶,那些聪明的茶商就像蜜蜂看到刚刚开放的花朵一样涌向了马连道,很快就在二商局仓库附近扎营开卖。

  马连道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北京市一商局和二商局把大量的货物储存在马连道的仓库里。一些批量大的商品,可以从这里成批的发往全国各地。这使得马连道不经意中成了物流集散中心。

  那时侯,多数茶商在福建老家都有自己的茶叶基地,低廉的成本成了他们“叫板”北京二商局的最有效武器。张喜说:“假如二商每斤卖120元,那福建茶商就卖100,准保比你少。”不过此时的福建茶商多是散兵游勇,还不成规模。

  1997年,被逼急了的北京茶叶总公司将二商局的食品仓库改成了茶叶加工厂,生产经销“京华”牌茶叶,一时誉满京城,拉动了当时北京和华北地区对茶叶的需求。远道而来的福建茶商则不断地把龙井、铁观音等名茶摆上货架。

  国有企业和草根茶商们就这样开始了一场茶叶战争。“那时街道很窄,排水沟都是露天的。”张喜说,全长只有 1500米的马连道当年在京城是怎么也引不起人注意的一条小街。一些住在附近的老北京回忆,1999年前,马连道还没有铺上柏油,当时的商家都是在道路两侧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做买卖。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00年。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投专款修缮了马连道路面,对周边地区进行整治和美化。当年 9月,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正式命名马连道为“京城茶叶第一街”。不过,即使在这个名头下,四层的马连道茶城也只是在一层有一部分茶商。

  2001年,宣武区第一次在马连道举行茶叶文化节,这大大提升了马连道的知名度,一场茶叶商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浙江、湖南、安徽、云南和广东等地的茶商,一拨又一拨地在马连道安营扎寨。之后茶叶文化节每年一届,更是招来不少国外采购商。

  在张喜看来,马连道的腾达,除了政府支持和引导外,茶城经营理念的变化让很多客户真正扎了根。2000年,马连道茶城的茶商都是不给钱的,他们担心在茶城的日子不会长久。于是,马连道茶城率先和商户们签定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这让一些商户开始放心。为了留住茶商,张喜每年过年都会请茶商们吃饭,联络感情。

  茶叶“卖假”是个难题。马连道管委会有自己的招。在九个茶城中,商户出了质量问题将被清除出市场,并且其他八家市场也不能接收。

  王惠荣的朋友、重庆茶商朱金龙给出的答案不大一样。他说,马连道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还是茶叶经营特点决定的。

  茶叶经营讲究“圈子”,这个“圈子”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圈子”越紧成本越低。例如甲家向大连卖一千元的茶叶,如自己邮寄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有了紧密的“圈子”之后,可以几家茶商一起向大连发货,这样可以利用马连道天然的物流基础大大地降低成本。朱金龙说,茶叶经营的特点,使各家茶商不容易产生矛盾。因为每个茶商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结交的朋友也不一样,茶叶经营主要靠回头客,所以争客情况不严重。

  朱金龙说,现在在马连道经营茶叶的商人有三种。一种是经销商,分为一级和二级,主要向商场和超市配送,同时兼营名酒和其他商品;另一种是批发商,专门经营茶叶,他们多半自己在老家有基地,主要把茶叶卖给大客户和部分零售商;最后一种就是零售商,他们从批发商那里拿货。

  现在,在王惠荣所在马连道茶城北侧街对面,国际茶叶茶城招商正在火热进行中。尽管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接近 15元,三层的茶叶大楼却几乎已经驻满。

  但是一些老茶商觉得有些吃不消了。随着地价的上升,原来的批发功能在逐渐淡化。 一位年周转茶叶量大约 50多吨的蒋姓茶商,感慨最近两年生意不好做了,主要原因是成本比较高。“像我们这个几十平米的店一年的租金就 15万元。之前生意好做很大部分是由于茶生意不透明,有的茶叶可以卖到进价的好几倍。现在茶商多了,竞争激烈了,大家做的都比较透明,利润就下来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陈楚平说,马连道茶商“有人哭有人笑”。目前大约“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亏损”。他认为,马连道发展到今天,虽然知名度已经很高,但这里的茶文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目前,马连道多数业主以家庭经营为主、文化水平多不高。

  张喜认同这一点。他说,今后只有上规模和有品牌的企业,才是未来马连道发展的方向,那些以零售为主的经营杂牌的小商户,将很难立足,迟早会被淘汰。一位茶商说:“现在大家忙着做的是自己的质量和牌子。”

  9月27日,第六届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将开幕。马连道大大小小的茶商都在备货。张喜说,今年茶文化节要从过去提高知名度为主,转到提高品位和品牌上来,因为,“马连道已经够出名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