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话说康百万 商业精神的复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 09:05 中国经营报

  “乔家大院”鼎鼎大名,其中浓缩了晋商风行300年的商业传奇。

  鲜为人知的是,在河南巩义,有个胜于“乔家大院”19倍的“康百万庄园”,延续了历时12代、400年的财富神话。

  “新豫商”力量生成之时,“康百万”被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得以品读。

  河南人把豫商复兴,称为“康百万精神”在现代河南商人身上的苏醒。

  “康百万”其实不叫“康百万”,只不过他们确实都姓康,明清时期河南巩义康氏的当家人都被称为“康百万”。源于中原大地的商业文明,在河南本土相继出现了子贡、范蠡这类大明星以及经历了北宋时期的整体繁荣后,“康百万”成为河南重塑商业文明最能借力的精神源流。

  距离郑州100公里,洛河水在10公里之外由神堤注入黄河。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这里,背靠邙山,面临洛水。风头正劲的山西乔家大院与之相比,不过是其规模的1/19。康百万庄园被认为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不仅有宅居、书院、戏楼、祠堂,还有自己的林场、石牌坊、造船厂、陵园甚至关押违犯族规之人的建筑和豢养兵勇的地方。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存留了这240亩的“民间小故宫”诉说着“康百万”家族历经12代、延续400年的财富故事。

  早在明清时期,康百万已经和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到民国时期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家鼎盛时期,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百万”的发家史,被认为是传统豫商农、官、商三位一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康家发迹始于贩盐,明朝时康家六世祖康绍敬担任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而明代又已经允许商户介入盐业。康家致富抓住的第二个机会,是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贿赂得到了全军棉花、布匹的供应特权。为商而接近统治阶层,河南的商业文化一产生就带有这种烙印。

  活在黄土地的人信奉一种观念:种地钱是万万年钱,生意钱是年年钱,手艺钱是天天钱。豫商总认为种地才是最长远、最牢靠的营生,“康百万”也不例外,在此后的岁月中康家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以及石头。时光绵延将近2000年,如今的“新豫商”仍然认为只有立足于河南“农业、资源”大省之上,才可能做大。

  农本文化的延续,使得“新豫商”还在传承固守乡土创业的习惯。当年的康百万,尽管在山东、陕西开辟了两个基地,巩义仍是大本营。为了不离开家,康百万时期就已经用起了“职业经理人”,他们的栈房,相当于分公司,分别任命了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

  水运造就了北宋的开封,同样也成就了“康百万”。开辟水上帝国的“康百万”,当年毅然打破了河南人骨子里“尊儒黜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胆经商、勇敢赚钱。

  河南人总是在从仕与经商之间寻找平衡,历史上的子贡应是典范,一边是商业巨子,一边还是儒学大家。与现代河南商人一样,赚到钱以后的“康百万”也去读书了,康百万庄园里有副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他们教育子孙从儒进仕,讲君、臣、父、子,讲忠、孝、节、义。以公益为手段,通过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赢得民心和朝廷的赏识,达到做官的目的,回归正统。

中国经营报记者:邬静娜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