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笔改变了历史的差错生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03:58 第一财经日报
姜奇平 1886年,芝加哥的一个珠宝商由于某个环节上犯了错误,稀里糊涂地把一箱手表,送到了明尼苏达州一位不相干的人手里。这位不相干的人,名字叫理查德·西尔斯。 西尔斯正好是一个地方铁路经销商,他很精明,没有把货物退回去,而是与那位芝加哥珠宝商取得联系,自己掏钱将手表全部买下。西尔斯打算做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把这些手表卖给铁路沿线的其他经销商。事实证明了西尔斯的眼光,他大大赚了一笔。从此,他开始采购更多手表,还开办了一家手表经销公司。 这起事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每过一个阶段,这件事的历史意义就放大一倍。首先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德勒,从西尔斯们的行为中,看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又一个原动力——范围经济(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它可以媲美于斯密发现的第一个原动力——规模经济(品种越少,成本越低)。接着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通过西尔斯们的行为,发现了互联网经济的内在原动力——网络化的范围经济(越数字化、网络化,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西尔斯的时代与现在一样,都是一个属于“范围”的时代——中国古代叫“天下”,现在叫“全球化”。惠特曼充满激情地指出:“我们囿于狭小的范围已经太久,现在是拥抱全世界的时候了。” 西尔斯的范围经济故事,隐含着IT与财经的实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种商人的思路中。互联网的全部必要性,正是从这个原型的思路中产生的。这个商人思路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是让品种少一点好呢,还是多一点好?亚当·斯密那一代商人思想家认为,当然是品种越少,成本越低。由此思路引发的革命,史称工业革命。相反的思路,引发的却是信息革命: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引发“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场IT财经革命的历史源头,正在西尔斯的故事中。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1887年,西尔斯把公司搬到了芝加哥——那个引发了正确的错误的城市。西尔斯通过报纸广告,找到了一位修手表的人,阿尔瓦·C.罗巴克。因为西尔斯的顾客退回来的手表多了起来,需要有人修理。6年之后,这两个人合伙成立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 西尔斯的商业模式很像今天亚马逊或阿里巴巴这类互联网公司,他们通过向乡村地区邮寄产品目录的方法销售手表——这相当于提供网上信息;他们把生意从手表迅速扩展到了乡村家庭和企业可能需要的所有产品上——这相当于网上商店要比物理商店经营的品种多得多。 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为了满足顾客的订单,在芝加哥一连建起了多个仓库,直到1906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建筑。多个品种,共用一个基础设施——大仓库。这就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的商业秘密。 今天,互联网就是那个大仓库。全人类共享这个基础设施,节省了分头兴建商店的成本;今天,计算机就是那个大仓库,在软件上管理7个人与7000人的成本,差别只有零点零几度电的零点零几个零头,节省了为每7个人设一个管理部门的成本。 我注意到一个奇妙的巧合。《草叶集》的上集中,“范围”这个字眼,一次也没有出现过;而到了《草叶集》的下集,“范围”这个词开始大量出现。而时间,正好与西尔斯的故事同时:1889前后,惠特曼说《〈草叶集〉的主旨》是“为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广大范围,进化—累积—成长与代代嬗替”,因为“别的每个方面都已经改变”。莫非惠特曼也是西尔斯的顾客? 芝加哥的那个珠宝商是幸运的,他连犯错误都在推动历史前进。而坚信“规模经济”永恒不变的经济学家却不会那么走运,他们将不断地“犯正确”,然后一个劲地落后于时代。 (姜奇平 数字产业与新经济研究专家)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