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企业家为什么喜欢老子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6:03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对企业家来说,悟透老子某个方面,可能受用一生。老子如果一口生生不息的智慧古井,企业家从中吸取自己所需的智慧。 杨鹏 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深受老子影响的企业家们 张瑞敏曾谈过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他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蒙牛集团的牛根生称,他最推崇老子的思想,精神上受老子影响最大。 恩威集团的薛永新崇尚老子的“水的精神”,自己还出版了《大道•无为》一书,阐述自己的见解。薛永新十分喜欢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说法。 万通公司冯仑称,万通的价值有两个,一是守正出奇,二是学习。冯仑“守正出奇”的提法,在企业有相当的影响,而“守正出奇”脱胎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冯仑曾在文中称:“做企业第一是不争,不企图吃掉别人。我们不去寻求垄断的机会……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 网友问潘石屹:“中国古代思想家里,谁对你影响最大?”潘石屹的回答是“老子”。 诺基亚总裁奥利拉自称以老子为师,他常引用老子的话是:“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到中国前,就找人教他老子哲学,他说:“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 …… 思考问题的导引 为什么文化素养高的企业家会喜欢老子呢?老子思想中,有什么是与企业家心态相通的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企业家,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他们自己很少想这个问题,只是习惯在包里常常带上一本薄薄的《道德经》,有空闲时就翻看一下,随便想想,老子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导引。 企业经历不同、特点不同、气质不同,他们对老子思想中的不同方面会有不同的特殊体会。张瑞敏可能对“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体会深,冯仑可能对“正与奇”关系体会深,潘石屹可能对“能婴儿乎?”深有体会。 在他们深有体会的点上,研究老子的学者往往比他们要差得多。张瑞敏从老子“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的说法后面,悟出企业管理的四大要素,这就是“器、物、德、道”,“器”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效用(器用),“物”为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听物质基础,“德”为企业的规章和文化,而“道”,则是源于企业家内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动力,海尔即按这四个环节进行企业管理。这样深刻而务实体悟,一般学者是不可能达到的。 对企业家来说,悟透老子某个方面,可能受用一生。老子如果一口生生不息的智慧古井,企业家只是从中吸取自己所需的智慧,他们并不需要老子专家们长篇大论的分析。有一位企业甚至给我开玩笑说:“老子为什么要写这么少的文字,他是想告诉你,老子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论的。会用就行,有效就行,说这么多干吗?”对企业家来说,有用就喜欢,喜欢是不需要多余的道理的。 对企业家心态的五点解读 当我们把企业家喜欢老子当成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我们还是可以将其纳入社会视角,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我大体总结出以下五条: 第一条:精神的自我解放,超越俗世的独立 悟透老子“道可道非恒道”的名言,精神即获得一种对传统习惯和观念的彻底解放和超越。过去的思想和规则,总是以文字方式留存下来的,而这些传统思想和规则,以无形的方式控制着人心,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老子说,任何文字包含的内容都是有限的,都不能涵盖无限的“道”。老子强调,“道法自然”,“道”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行,“道”在人心之中,体道之人,要按自己内心的法则行动。顺道而行,就是从现世约束中解放出来,真面自然,顺其自然。企业家总是在打破陈旧规则中发展起来的,老子首先破除了传统的威权,让每个人以自己的心去面对自然规律、理解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老子强调,要体悟外界自然,首先要使自己处于“虚无”的心境,而“虚无”的心境,就是消除了一切成见,消除了一切传统的影响,这样才能真实全面地认识和总结外物运行的规律。不去违逆客观的规律,而是顺客观规律而动,借客观规律的自然力量而行,利用客观规律的自然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企业家与“道”之间,企业家先虚无掉了一切中间阻碍物,不再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他人的权威,直面自然而体悟“道”。这样的心态,是一种自主而独立的心态。企业家只认市场规律,只认人性规律,然后按这些规律所释放的自然力量去行动,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二条:不愿强加于人,只愿顺势而为 企业家与官员最大的不同,是企业家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官员则试图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外加于人。官员最喜欢用的词就是“领导”,而企业家最喜欢用的词就是“服务”。传统中国,“天下”这个概念指的是“天下的人”,官员喜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说喜欢领导人民向前进。而面对消费者,企业家则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67章),他们先要弄清消费者心理动向,顺势而为,服务得人民开心,他们才有钱赚。面对百姓,官员是主人心态,企业家是仆人心态。企业家大概最理解“无为而无不为”(老子48章)的道理,放弃自己的意志,服务于人的意志,结果自己赚了钱,发展起来了。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开心,让人民自愿掏钱,凡有点长远打算的企业家,都无不在这上面下功夫。 第三条:厌恶官场干预,相信自然秩序 喜欢老子的企业家,往往不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官员,而是民营企业家,是靠市场而不靠官场的企业家。这些市场企业家可算是在老子思想中找到了自然秩序的根源。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政府不胡乱干预,百姓自己会变得富裕起来,正直起来,文明起来,质朴起来。在老子的眼里,政府本身是生于自然秩序的残缺之处,具有无可奈何的残缺,其任务只能是“抱残守缺”(国防、司法、国家安全、社会救济),不能介入到正常的自发的社会秩序中来,天地社会自有“道”在协调和平衡。政府干预,是逆天行道,是社会活力衰退和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老子认为,最了不起的政治,是“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做成了事,追述功劳的时候,百姓都说:“这是我自己干的。”)企业家最难堪的,是有时不得不把企业的业绩,归到政府的伟大政策上来。自己和职工辛辛苦苦创下的利润,除了交税交费养活那些不生产者,还要感谢那些没有过分折磨自己的官员。官场的清静守法,无为而治,给社会留出机会和空间,是企业家们最渴求的事。 第四条:反对官场纵欲,相信百姓选择 消费者的欲望,就是企业家发展的基础。所以企业家对控制欲望的行为从来反感。老子强调要控制官员支配人的欲望,但反对官员来控制百姓的欲望,这正是后来韩非所说的“圣人治吏不治民”。官员欲望太旺,就要收税;百姓欲望太旺,就有钱赚。传统中国,官员以自己为百姓师,教化百姓,以管制百姓欲望为已任,要求百姓克已复礼,很少官员想到重要的是管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百姓的欲望。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优秀的治国者,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心愿为方向,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为方向。百姓的自然选择,就是“道”的选择,只能顺,不能逆。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贫困,经济衰败,是因为政府收税太多。官员的欲望放纵,建立在政策干预和税收膨胀基础上,少干预和少收税,官员的放纵欲望的基础就崩塌了。老子反对政府重税,反对政府以重税为基础的胡作非为,企业家能不喜欢老子吗?老子同时认为,当百姓“为而欲作”(因有作为而欲望放纵),朝廷不能干预,这样百姓就能满足欲望,欲望满足后,自然归于平静,“夫以将知足。知足以静,天下将自定”。百姓没有欲望,企业家就死了。百姓有欲望,能满足百姓欲望,企业家就活了。企业家无不喜欢社会欲望的自由,无不喜欢社会的自由选择,无不讨厌官员的欲望放纵,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些,充满在老子思想之中。 第五条海纳百川为大,吸纳资源为强 做事就要人才要资源。再强大的企业家,也永恒地处于人才和资源的稀缺状态,也因此充满着永不满足的求人的心态。要求得人才和资源,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身段。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思想中,充满了戒惧心态,“豫呵其若冬涉水”人生要随时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企业家处于永恒的竞争和风险之中,紧紧张张,并不喜欢那种把“伟大光荣正确”随时挂在自己头顶上的自吹自擂。为了竞争和抗拒各种可能的突发的危险,他们随时保持着需要吸纳资源强化自己的冲动。有的企业家说要保持“零心态”,或是要保持“孤儿心态”,这与老子“虚无”、“婴儿”思想一脉相承。有“零心态”方能兼容,有“孤儿心态”方能吸纳,而老子所倡导的“虚无”心态,是最大的兼容和吸纳的心态。有“一无所有”的心境,才会爱惜和充分利用可能到手的一切。 企业家喜欢老子,各有各的理由,未必只是上述这五条。但我想,有上述几条理由,老子就足以让企业家喜欢的了。再推想一下,这样的理由,不仅是企业家应当喜欢,绝大多数中国人也应当喜欢。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