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字版权管理:穷途末路还是破茧而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 11:31  新浪财经

  数字版权和版权收入

  沃顿商学院信息技术高级主任唐·休斯曼(Don Huesman)指出,尽管数字版权管理议题沸沸扬扬,实际上,它不过是数字时代背景下版权和收益之间大讨论的一部分。休斯曼指出,消费者、艺术家和媒体公司在数字版权一事上难免一争。事实上,近期好莱坞电影编剧罢工暴露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版权内容数字化传播条件下的收益分配安排。

  去年11月5日,美国编剧协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因对大电影公司或电视台提供的协议不满而罢工。罢工进行过程中,1月17日,另外一个协会,美国导演协会(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与大电影公司达成了协议。大电影公司与导演协会签订的协议,将网络下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导演收益提高了一倍,同时对于由广告支持的流媒体视频节目制定提成比例。这份协议规定,只要电视节目和电影下载次数达到某一标准,协会内的导演可以从电视片下载收入中提成0.7%,电影下载收入提成0.65%。协议中还包括“夕阳条款”,允许新模式出现时,双方重新商讨部分条款。

  “在数字版权问题上,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我们这里讲的不是数字版权管理软件,而是数字版权,”休斯曼说。“眼下的编剧罢工,是数字销售时代娱乐业未来之战的冲锋号。这场战争中,所谓数字单曲、专辑、电影、照片、艺术品、图书和其它数字内容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人为理论划分出来而已。”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将在跟踪数字分项渠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样可以确保艺术家得到应有的报偿。关键的问题是,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如果娱乐业能采用‘简装版’的数字版权管理软件或推行收费模式,那么就能确保艺术家的收益,”休斯曼说。所谓“简装版”数字版权管理软件,即类似苹果公司推出的电影租赁模式,用户可以观看并可装兼容iTune软件的硬件设备(如装有Mac OS操作系统的电脑和装有视窗系统的电脑)和便携设备(如iPod和iPhone)上自由存储。

  马特维辛认为,数字内容和新设备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媒体公司越发迫切地寻找可在不靠数字版权管理系统限制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偿付艺术家的新办法。“你可能会说,当下整个系统都不行。需要找出一个新的版权支付方式,但那是需要时间的,”可能需要5到10年。

  “隐形音频水印”

  娱乐业寻觅着能更好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新的商业模式,但是,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仍将在保护产权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毕竟,眼下还没有更好的技术。

  巴宾说“简装版”数字版权管理模式—后台静默运行的数字版权管理软件,能有效防止数字内容被大规模复制或传播—倒像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数字版权管理软件不要对他们过分设限,他们也不会公然反对的。

  水印技术算是一种选择。这种技术允许内容制造商在歌曲中加载签名,以便能匿名跟踪歌曲的使用情况。去年9月,微软公司申请了“隐形音频水印”的专利。微软公司称此项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盗版行为。费德对此持认同意见。他说,此项技术可以在不引起消费者反感的前提下,匿名跟踪数字版权产品的使用情况,有效阻止盗版行为;在不影响消费者的前提下,可以给内容制作方提供消费模式的有用数据。

  巴宾指出,尽管水印技术听起来不错,但是仍会引发盗版方面的问题。“如果水印只是一种数码戳记,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音乐界想借助水印来追踪或起诉个人的话,那就会引发新的问题,……最终引起消费者的愤怒。”

  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录音产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RIAA)不遗余力地追剿那些敢于在互联网上共享音乐的个人。1月10日,美国录音协会对外宣布,他们已经发出另一波407封诉前和解信,这些信分别发往18家大学,针对协会发现的“在线音乐盗窃问题。”美国录音产业协会宣布,这些和解信“会给涉案的学生们一个解决所面临美国录音产业协会侵权起诉的机会。学生们可以交纳较少的补偿金与协会和解,以免被告上法庭。”

  另外一个控制数字内容的解决方案,可能来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简称ISPs)。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以在网上监管数字内容,并限制非授权发布。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一份报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正在和娱乐业积极接触,商讨过滤掉网络上所有未经授权的版权保护内容。网上过滤数字内容,是可行的,费德说,但是“很可能得不偿失……会引发很多问题。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该如何把握过滤的标准?”另外,他还预测ISP的过滤网络内容的行为,有可能刺激有关网络中立性的讨论逐步升级,引起人们对隐私权的担忧。

  费德指出,眼下替代解决方案尚未出台,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仍然是行业标准。与此同时,娱乐业应该在满足消费者和杜绝盗版两方面寻找出令人满意的平衡。“数字版权管理并未老去,”他说道。“不过正在自我完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