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另类鞋佬红蜻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04:5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赵岩 北京报道

  2008年,温州鞋商迎来了其发展的第20个年头。从最开始的家庭式作坊到如今赫赫有名的鞋都,温州鞋商一路走来,风风火火。从没有人怀疑温州人的经济头脑,同样,也鲜有人承认温州人的文化气息。

  鞋佬,这个温州特有的名词,除了指多年从事做鞋的人或鞋厂之外,往往隐含着“腰包鼓鼓,脑袋空空”的意思。温州鞋商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接受了品牌、效益、现代管理、虚拟经营等现代经营思路,而红蜻蜓的出现则弥补了文化的空白。

  巧用OEM

  1995年,红蜻蜓正式成立。当时温州鞋行企业已有千余家,其中不乏如康奈、吉尔达、奥康等佼佼者,而全国鞋企则更多,像森达、富贵鸟等已经很有名气,可以说当时温州乃至全国的鞋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选择这个时候进入市场,红蜻蜓好像很难‘起飞’。”1995年,大多数人并不看好钱金波以及他的红蜻蜓。

  “一无厂房,二无产品,三无稳定的市场,而且竞争环境已经非常激烈。”谈起当时的情景,红蜻蜓的老员工仍然记忆犹新。然而,温州有3000家鞋厂,红蜻蜓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力量的配置来完成生产。红蜻蜓不是国内第一个开始OEM的企业,但绝对是第一个灵活运用OEM的企业。

  从1995年到1999年,钱金波并没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生产上,一直到1999年,红蜻蜓的生产基地总共才有两亩地。到2000年,红蜻蜓才开始着力建立自己的厂房。当不少刚刚起步的企业都在产品经营、交易、生产等环节上做文章时,红蜻蜓用了5年的时间重点推广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以文化促销售

  20世纪90年代,温州鞋业已经是强手如林,但这个“强”几乎都是在“制造”上面,各家都忙着扩大工厂,提高产量。然而,另一片“丛林”更加重要:温州的制鞋业虽然很发达,但总体缺乏文化。温州鞋业缺乏文化的危机,产品缺乏文化,品牌缺乏文化,企业家缺乏文化。

  事实证明,正是那个“全民抓质量,忙生产”的年代给了红蜻蜓更多的品牌宣传时间。

  他们相继投入20万元和温州电视台合办了一个“红蜻蜓之旅”栏目,在温州创下媒企合办文化栏目的先河。随后又有“红蜻蜓奖学金”、“红蜻蜓美食文化”、“红蜻蜓文化家园”、“红蜻蜓少儿节目”、“红蜻蜓明星足球赛”、“红蜻蜓杯山水画比赛”等电视栏目源源而出。同时,一年一度的“红蜻蜓·红五月”大型文化系列活动更是成为红蜻蜓企业文化的一大看点,也是红蜻蜓品牌的一张名片。

  当时就有人质疑:“文化精品,文化体现在哪里?”“你是卖鞋,还是卖文化?”“鞋与文化风马牛不相及,鞋有什么文化?”钱金波坦言,那时他对鞋文化的了解是十分肤浅的,仅仅在产品包装设计上,融入了视觉艺术;从产品造型设计上,把握了大众化的流行趋势;在塑造企业形象和营销服务上,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然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当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红蜻蜓的文化气息迅速被社会所接受。1995年底,创办才9个月的红蜻蜒便创产值3000万元,上缴税金131万元,利润168万元。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