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远迅咨询 > 正文
 

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4:48 新浪财经

  矫庆东

  随着全球和地区贸易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及世界新的经济竞争格局的形成,我们正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由于21世纪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特点而具有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崭新的挑战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践证明,最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的手段是科技创新,我们必需开创一个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发展的新时代。创新长久以来一直是人类发展和进步途径,也是我们应对各种竞争与挑战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然而,在新的发展和挑战格局下,科技创新从形式、内容、方式地点等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技创新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我们还应认识到,最重要的发展和竞争是在创意、学习、人才以及为市场提供新型的和更高水平的价值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竞争。只有科技创新,即通过科技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能为我们带来21世纪的蓬勃发展和竞争优势。

  首先,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义。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求政府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的角色,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在很多领域让出(退出)科研项目让企业去承担,政府要转而去创造和培育市场、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制订并实施激励政策来促使企业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承担这些以往由政府承担的科技项目,这对政府的观念和传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需要政府做大量的工作来确定在哪些领域采取何种作法。例如,对于软件、网络、计算机等完全开放的市场领域,完全应由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应致力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研条件设施、联盟、人才、成果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的建设;对于环保、金融等正在逐渐开放的市场,政府除了建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外,还应通过政府采购和基建项目等创造市场帮助企业成长和发展;而在国防、空间和基础研究等领域,政府应着重建立科技创新的体系并在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而使各个机构包括企业围绕“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其次,我们还应深刻地认识到,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其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认识到我们的科技创体系从科技、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领域都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一创新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体系,以往的创新方法和手段是不适用的。所以,重要的任务是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去激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并在下一代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系统的创新中赶超国际水平。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致力于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从政府、企业到研究机构和个人将形成一种崭新的关系,这样一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将使我们有能力应对各种竞争和挑战,实现发展的目标,并最终形成我们国家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

  1.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需要重新定义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更加密切地参与科技创新并通过其特有的手段对科技创新起重要的作用。

  今天,中国在建设市场经济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由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的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研究过的案例表明,无论是百度、京东方还是北京现代汽车,都是在近年中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成为各自产业中的重要经济贡献力量。无疑,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突出表现在企业研发投入低,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投入比例小,造成企业普遍掌握核心技术少,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即使是国内依靠科技创新成长很好的百度和京东方,它们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科技能力已明显制约企业的发展,它们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同行业相应的公司如GOOGLE、三星、大众汽车的科技创新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缩小这一差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百度、京东方和北京现代的案例中,这正是政府需要进行工作的重点。互联网、光电显示和汽车制造领域在国内已基本市场化,企业正成为各自领域经济的主体,企业也需要成为各自领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以往计划经济的体系下,主要的科技工作是由政府支持的各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承担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味着政府不要继续承担这些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转而注重于确定规则并创建或支持必要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教育政策、金融法规、研究投资、税收条例、破产法、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同时,由于21世纪的科技创新更多地产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环节,政府在建设科技创新机构(包括企业)间的联盟方面需要起到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政府更加密切地参与科技创新并通过其特有的手段对科技创新起重要的作用。在本文后面所论述的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资源、城市交通、公共健康与医疗、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政府无疑在科技创新中承担着主要作用,例如在后面提到的政府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然而,我们还注意到在全球日益将商业化和私有化机制引入上述领域的背景下,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基建项目等创造市场帮助产业和企业成长和发展。

  此外,在21世纪科技创新的新格局的形势下,政府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它在推动创新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作用。例如在国防、空间和基础研究等领域,政府应着重建立科技创新的体系并在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而使各个机构包括企业围绕“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在历史上,国家的国防和空间计划从许多新的方面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并且成为技术的第一个采用者,在这方面,政府的计划和项目产生了创新的需求和源泉。同时,政府可以进行企业通常无力承担的长期的基础研究或战略项目。因为没有季度业绩的压力,政府可以应对那些需要较多资金或需承担更高风险,而企业无法应对的社会挑战。例如在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等重大创新中,政府作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使这些技术成功发展、应用和产业化、市场化,而大大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生活。

  此外,政府本身也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例如,北京每年的政府采购和投资占生产总值的15.42%,而且北京的劳动力中有9.81%以上是政府公务人员。这样大量的活动必须是富有成效的,而且必须是创新性的,否则的话,北京总体经济增长将受到政府创新速度的限制而成为瓶颈。政府可采取的变革包括:政府通过与企业竞争某些服务以提高自身绩效和降低成本;借鉴企业的方法,如通过电子政务计划以及绩效标准去创造价值。

  2.在21世纪新的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更多地发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和科技集成,因此我们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培养这种交叉和集成科技能力。

  传统上以往的知识进步多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学科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或数学等知识领域,而现在这些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及技术的集成。科技创新更频繁地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而且实际上推动着全新学科如纳米生物学、网络科学或生物信息学等的创建。例如,在我们研究的医药研发外包案例中,医学技术的进步更多地是将生物学与医学、化学、药理学、数据管理和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在我们研究的百度和3G的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创新建立在跨越固体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语言理论等一系列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还越来越依赖社会科学和特定行业的独特动因变化,因为信息技术规划正在与商业和组织战略融为一体。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是培养和加强在学科交叉点进行科技创新和集成的能力。这种多学科交叉能力和集成科技能力的基础是首先要有坚实的各个学科领域的专长,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高度的整合、集成和融合能力。对于企业来说,通常企业是具有在某个领域的科技专长的,然而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的科技创新对企业的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单个企业通常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一方面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在引领企业建设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各种联盟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政府在科技创新起主要作用的国防、空间、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等领域,也应注重建设和发展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研究的科技创新与移动通讯产业的发展(3G)案例中,政府一方面通过许可证的颁发来控制市场的发展,为本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标准联盟和技术联盟等的建设可以促进企业以至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

  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的要求我们在21世纪建设一个新知识和学习网络。这一网络可以促进多学科前沿的交流与协作,并可以打破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界限,从这个认识上讲,产、学、研的联合是非常广义的,这种多学科交叉点和集成的科技创新及网络建设将成为国家科研事业的核心,这一网络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种组织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在加强大企业科技创新的同时,需要重视和培养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小企业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实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量不断涌现的小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竞争的动力。在我们研究的百度和京东方的案例中,它们都是由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成大企业的,特别是百度依靠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从1999年成立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发展成市值超过40亿美元的国内互联网产业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实现了传统企业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难以达到的价值创造。 大量的新兴小企业的不断涌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活力的具体体现,以美国为例,1950年,美国有10万家新创企业,到2000年,新创企业达到80万家。平均每年倒闭的企业从1978年的1万家增加到1994年的10万家。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着国内最好的科研资源优势,然而,培养创新型小企业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突出表现在作为创新型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的资金来源 -- 风险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和形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创新小企业的建立和成长。

  随着技术转移、知识和市场的机会日益普遍,进入壁垒已经降低。企业的活动日益变得更加活跃。小企业可以极快速地发展,同样,大企业也可能会迅速倒闭。大企业往往注重如何改进它们现有的生产线,并降低维持生产线的成本,而小企业更愿意投资于根本性的创新。创新经济既需要增量性创新,也需要突破性创新,不只是大创新企业,还有小创新企业。还是以北京为例,对于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来说,大量培养出类似百度、京东方、联想、用友这样的从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成大企业是实现这些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小企业往往在具体的技术领域掌握高深的专门技能,但它们几乎没有在大型团队中工作或管理复杂项目的技能和经验。而大企业往往掌握着一系列的技术,但在具体技术领域内深度不够。它们往往善于管理复杂的项目,并且有能力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掌握不同语言、技能和商业流程方法的人们联系起来组成团队。小企业可以更快地对客户需求或市场的迅速变化做出反应,而大企业可以提供极广的供应商一客户网络。所以,大小企业之间的技术伙伴关系和协作是很好的互补,因为一方的优势正好是另一方的劣势。

  在发达国家中最新的认识是: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过纵向整合达到和保持对一个行业或市场的控制。即使是规模极大的企业、政府和大学也越来越与大量的小企业彼此依赖。大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类似于生物学上生态系统中的关系。在那种“基石”和“小生境”组成的环境中,规模仍很重要,但它已不再是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定位、专长和协作关系的能力成为公司盈利的关键因素。承担不同角色的大小企业联合起来比它们自己各自单独创造了更多的技术进步、创新和增长。例如,辉瑞和默克公司都有数十亿美元的研发预算和遍布全世界的公司内部研究小组和实验室。但它们也依赖与小公司和研究企业建立的成百上千的研究伙伴关系。它们越来越依靠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去做药物的初步研发,然后争取得到技术的许可权或把该公司收购到自己旗下。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直接雇用着数万名软件程序员。他们也利用分布在全球的许多分包商来帮助改进和开发产品。

  在国内京东方的案例中,京东方通过与大量的中小企业合作和与其它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能力,通过并购韩国企业实现了在掌握核心科技及能力的提升。联想也是通过并购IBM掌握了笔记本电脑的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充分理解这种大小企业间的生态互动关系是实现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可以看到,今天,大量的企业获取科技和创新能力是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实现的。

  4.无形资产在创造价值和其本身的价值都在快速增加,在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考虑知识产权的格局在发展着迅速变化,因而需要采取适当的改变来建立和完善一个完全新型的知识产权制度。

  科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于知识资产创造的形态,当前世界上突出表现在无形资产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中占有的市场价值比例在不断增加,在出口市场的价值也不断增加。世界500强企业十年前的无形资产只占总资产的10%左右,而现在无形资产已经占到总资产40%以上。今天,美国

股票市场总价值的60%是基于对公司创造未来价值的期望,而这些对创造未来价值的期望则主要集中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创造。以北京为例,对于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中的大量企业来说,依靠科技创新更多的是通过知识资产创造价值,如联想、神州数码、用友、百度等等,即使是在通讯这样的比较传统的产业中,大量的价值创造是通过各种服务来实现的,而这些服务的提供以内容创意的形式体现的。 因此,企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注重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加,如专利、品牌和联盟等,并将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企业尤为重要,知识产权没有明确的权属,新创业企业就很难获得商业化所需要的种子或创业资金。因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国际上由于包括用户参与创新、信息网络互操作性需求以及人体生物学网络等在内的科技进步,创新企业的发展正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产权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和发展科技创新,西方国家正在对知识产权体系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进化。但这种进化是在仔细设计基础上的转变,包括专利库、开放的数据库、开放的标准、灵活而又可负担的交叉许可、多重管辖的专利以及兼容的专利系统,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技术和知识网络。因而对于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起主要作用的政府,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对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此外,知识产权方面的协作也成为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手段。 例如,开放标准转变和新中间件的开发,使网络得以运行的传输协议TCP/IP那样的标准,为新技术、市场、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了独特的平台。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正是这一领域最好的例证。

  5.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制造业正日益更加紧密地将制造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 企业和政府必须重视这一重要趋势,并以此作为发展方向来培养相应的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软件领域的革命,使制造业正日益更加紧密与服务结合在一起。今天,制造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服务为基础的。软件是制造与服务结合的产物,因为它既具有产品的属性(可以储存和装运),又具有服务的属性(计算机程序并非永恒不变的)。所以软件更应归为服务类,而非制造业。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把生产和服务捆绑起来,其理由是:由于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即使是高尖端的产品也能迅速地商业化。把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可以改变价值结构的等级,并且改变着收益的结构。

  在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IBM卖掉了笔记本电脑业务而买进了PWC咨询服务业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正从一个传统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最新的例子是GE成立了无损探伤公司,改变了以往只卖产品的业务模式,而是向处于不同行业的客户和应用销售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服务。通用电气原本没有这项业务,但当通过仔细的市场研究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并购了德国的三家从事无损探伤的公司而进入到这个领域,在基于掌握世界一流无损探伤产品的基础上,GE迅速开发出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的解决方案,并把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与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在国内,联想也正从一个计算机制造商转变为IT服务商。

  制造企业自身正在从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而且把服务与其生产线紧密结合起来。过去20年中,制造业一般采用的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使生产力和质量持续提高,如今这种生产战略已不再是有意义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它们只是参与游戏的起码要求。未来取胜将依赖定制化、柔性、速度和创新,而不是靠低工资、大批量生产系统来参与竞争。在北京现代的案例中,传统的汽车行业由于在新的

供应链技术(包括延伸型企业的应用)、销售网络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精益制造技术和新型燃料技术而使企业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以这些领域的能力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科技创新更多地要求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了解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挑战,也正因如此,科技创新的范围现在已经由企业和各种机构延伸到了其用户和供应商。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产生了对创新的需求,同时,创新的真正应用和持续的发展要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和市场。例如在后面所讨论到的有关水资源、空气污染防治和人口健康等问题中,水土资源、大气环境污染、人口健康和城市交通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本身便产生出大量科技需求。

  由于产生这些需求的主体的属性不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是非常发达的国家,市场机制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样在创新主体与需求主体间存在着鸿沟,而政府在弥补这一鸿沟方面可以起到独特而有效的作用。政府正是由于具有强大的行政管理资源和权威,能够对不同属性的创新需求主体进行协调沟通,了解并寻找具有共性的影响重大的科技需求方向和可行项目。调研和分析是政府使创新发挥作用满足需求(即弥补鸿沟)的极为重要第一步。通过调研分析,各个产业或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了互动,从而为政府进行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21世纪新的形势下,创新还要求需求方(如用户)紧密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从而用户自己成为重要的创新者。在这种新模式下,随着用户甚至供应商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生产商和供应商、用户的互动创新改变了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行为,转变为个人和相关机构共同的行为,从而科技创新将是全产业链系统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例如,软件开发商企业鼓励用户在从设计和开发到执行、支持和升级的各个阶段为软件增加价值,结果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参与程序的测试并为程序排除错误。游戏软件生产商们创建了门户站点,让游戏爱好者自己设计自己的视频游戏。

  这样的创新模式也有助于管理风险,使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实现了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大激发了各个产业链的系统性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全民的共同参与,使其意义变为我们由一个支持和鼓励创新的国家真正转变成一个创新者之国。

  小结:

  政府建设科技创新的体系架构应从人才(人的因素)、投资(资金因素)和基础设施(物质设施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着手。在人才方面,应制订国家创新教育战略以建立一支多样化的、富于创新的和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大军,培育和激励新一代的创新者并使劳动力大军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在投资领域,应积极振兴前沿和多学科研究,培育和激活创业经济并加强鼓励敢冒风险的行为和长期投资;在基础设施领域,应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创新增长共识,建立21世纪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国家的制造能力并建立21世纪的创新基础设施。

  政府和企业要以现代科技创新这一复杂的动态现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之间存在连续不断的、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创新的整体架构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可以对其进行优化。科技创新的一般概念是指从研究到发明、从发明到商业化的一个线性进程。但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架构表明,创新动力学是非常复杂的,而不仅仅是指知识投入的总和。我们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来考虑科技创新,不但考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的供应投入,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策环境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这些因素分别或作为一个系统构成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背景。而且,虽然企业通过战略、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来满足真正的市场需求,但是这种模式表明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总体战略方向和质量如何促进价值创造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总之,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始于社会、市场或个人所需的创意。像发明家一样,他们进行创造,也应用他们的创造物。这些应用又带来进一步的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产业以及国内的和全球的市场,刺激生产力和经济的增长,推动财富创造和赢利,创造高价值、高工资的工作岗位,既提高了直接受益于这些新工作的人的生活水准,又提高了受创新影响的人们的生活水准。

    稿件来源:远迅咨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