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EMBA助我走上创业板

  2009年10月30日,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这天,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企业在深圳敲响开市的钟声,又一批资本新贵在中国诞生,曾经默默无闻的他们,从此将成为镁光灯下耀眼的明星。在这些人当中,有四家企业的董事长关系很特别。敲钟仪式上,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公司董事长于翔德代表28家上市企业发言,台下的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池燕明、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公司董事长赵敏、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公司董事长盛发强,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微笑。

  他们的行业相差甚远,彼此没有生意往来,但从他们的言语里,却能感受到一股相似的霸气,是那种要做就做行业领导者的霸气,上市让他们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这种一脉相承的商业精神源自在同一个地方修养:清华EMBA,他们深受“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中国企业未来”办学理念的影响。

  他们上市之路的每一步,都能找到清华EMBA的印记,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危机处理、同学指点迷津。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飞速提升,2002年开始在国内开办的EMBA教育对中国企业的进步功不可没,仅从清华EMBA毕业和在读的校友就有2600余人,遍布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7个国家和地区。

  池燕明曾经讲过一番肺腑之言,他说,如果自己在当年很迷茫的时候没去读清华EMBA,没有励志确定目标,没有系统学习过,他很难想象今天的立思辰会是什么样,或许将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地。

  熟悉特锐德的人都知道,他们可能是最晚决定上市的一家,只有几个月准备的时间,但它却最早获批,从其股票代码300001便可见一斑。问及原因,于德翔喜欢以“运气好”一笑避之,但这绝对不是有如神助的问题,上市过程有几十个环节,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特锐德都可能赶不上第一批上市。但特锐德偏偏就没走一步弯路。

  盛发强没读清华EMBA之前,对资本运作只能算一知半解,没有系统化的概念,现在他也算得上资本运作高手了,这些完全是在清华EMBA修炼成的,是和那些懂行的同学切磋出来的。

  来自国内外著名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上市公司的掌门人和高管以及现任政府官员,总是能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智慧增加砝码。赵敏就把上市过程中同学们的帮助比喻成吃烧饼,一个一个的烧饼,最后这个烧饼吃饱了,就上市了——正是与这么多同学的交流促使他向成功之路迈进。

  每个企业都想成功,但他们的领头人是不是有能力带领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向?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成为了清华EMBA的校友,他们知道,这是个人和企业快速成功的捷径,同时,也选择了一种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从外行到资本运作高手

  时间追溯到2002年,当时在办公设备领域事业有成的池燕明陷入了困惑中: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接下来企业该往什么方向走?他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再提升,很可能将阻碍企业的发展。此时,池燕明决心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攻读EMBA。

  开学典礼那天,有两件事对池燕明影响非常大:其一是开学典礼的红幅打着醒目的“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中国企业未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让他知道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池燕明常说自己是在清华EMBA完成了励志的过程。其二是开学典礼之后,他和几个做金融的同学一起吃饭,席间大家聊了很多关于资本运作的事情,此时,池燕明对资本的认知很有限,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资本的重要。现在回想,在整个立思辰发展和上市的过程中,他能讲出一大串给过他建议和支持的同学的名字,这些人都是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像联想高级副总裁陈绍鹏、华胜天成CEO王维航、宇信易诚公司CEO洪卫东等。

  于德翔今年3月25日加入清华EMBA,入学后不久即开始筹划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过两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其一是要不要引入地方政府做股东?他请班上的同学从不同角度给建议,最终他决定引入地方政府,在今天看来,他认为自己的决策非常正确;其二是在上市前期,有人散布谣言诋毁特锐德,反击?还是沉默?站在十字路口,于翔德左右为难。此时,范红教授的沟通管理课程中关于危机处理的内容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经过冷静的分析,他找到了上市前敏感时期与媒体打交道的方式,他选择了沉默,避免了一场上市前对特锐德极为不利的舆论大战。

  系统学习成就事业            

  不久前刚刚揭晓的《经理人》杂志 “中国最佳EMBA排行”调查结果显示,蝉联榜首的清华EMBA项目在课程设置指标上以优异成绩凸显而出。强调“与实际充分结合”理念的清华EMBA课程,将前沿管理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模拟、团队合作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来系统提升学生总揽全局的决策能力。

  基于这样充分结合实践的学习体系,读完清华EMBA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系统思考能力提升了,他们学会的也许不是某种具体的方法,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逻辑和角度,然后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决策。

  这一点赵敏感同身受,2009年7月从清华EMBA毕业时,他的关于宝德发展战略的毕业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了量化分析模型,获得了“优秀论文奖”,这另他异常兴奋,更加深刻体会清华EMBA的实际帮助。对于赵敏来说,清华EMBA给予他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系统的思维。在上市过程中,整个清华EMBA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但很难说清楚是哪个老师、哪个同学,主要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提升。

  最近,探路者在香山和八达岭开了新专卖店,同时又对自驾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特殊群体进行了再细分,他说,这是他听了包政教授的营销课程后得到的启发,领悟以后马上就在企业内付诸行动。在清华EMBA听完课以后,盛发强改变以往笼统零散的市场策略,从消费者细分、营销推广、店面销售,他制定了一整套深度营销的策略,目前他已经逐渐看到了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典型例子。

  池燕明对系统学习的体会更加深刻。在清华读EMBA时,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即引领立思辰转型,从一家硬件设备提供商,变身为服务提供商。这个转型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的,不过,在上完宁向东教授的战略管理课程后,他明白了战略上要怎么取舍,如何去专注商业模式,从而摆脱传统竞争。

  而对于理工出身的于德翔来说,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也许正是来自于他自己。他承认,来清华EMBA学习的一大初衷,就是发现过去很多管理思路已经不对了,自己也遇到了很多盲区,急需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他每听过一次课之后,个人的感受都非常明显,用他的话说,过去脑子里有一块块的堡垒,学习完之后,这些堡垒被打通了,串联起来了,很多过去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

  知识结构的变化为于翔德打开一片新天地,在清华EMBA的学习,也带给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除了课堂学习,他还可以通过清华EMBA项目精心安排的各类专业讲座、企业走访、校友聚会、高尔夫俱乐部等加强与这些优秀同学间的交流,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他甚至说,等他把企业做到50亿、100亿的时候,他还要再回清华读第二个、第三个EMBA。

  池燕明、盛发强、赵敏也都有类似的想法。到那时,立思辰、探路者、宝德、特瑞德这一批新生代企业,都已经发展为承载中国经济未来的先锋力量。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中国企业未来,这正是清华EMBA项目社会价值之所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