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内MBA遭遇冰火两重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2日 16:19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MBA应该是培养中国未来的商业领袖,不能只是为了学员毕业后能多挣一些钱。”近日,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郑渝生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对于NBA教育还存在一些误读,“镀金”或“起薪”遮盖了MBA的真正价值,同时现有的MBA教育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需求。

  误读导致MBA遇冷

  2003年,刚回到中国的郑渝生注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的EMBA(高层管理人员MBA)市场需求火爆,甚至比美国的EMBA市场大出很多倍,但MBA却没有如此乐观的境遇。郑渝生说,MBA源于美国,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崛起而发展迅猛。美国现任公司高级经理层大多已接受过MBA教育。但中国的管理教育要远远迟于美国,许多企业家是在没有接受系统的管理教育之前就开创了业绩。“中国最迫切的是给这些‘师长’、‘军长’级别的人充电,他们急切地要知道下一步该带着企业往哪里走,EMBA正是满足了这个市场。”

  其实,抛开与EMBA的比较,中国MBA教育自身发展遭遇的尴尬才是问题的根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尝试将人才送到国外进行MBA培养。随着中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发展自己的MBA,以及国外的管理理念涌入,MBA开始火爆。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左右达到高峰。但之后的MBA就逐渐走入低谷。

  MBA培养的是“当家人”还是“管家”?MBA是不是转行的最好跳板?为什么读了MBA还是会遭到企业的拒绝?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困扰想踏入MBA门槛的人们。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其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凝聚力、诚信度等更为重要,如果学员在就读MBA时无法在这些“软件”上有所提升,再加上自身职业目标不明确,就可能会受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黄智颖告诉记者,如果是转行的MBA,最好有同一职能领域的经验,很少企业会接受彻底的转行、转岗者。

  “当下对 MBA的很多误读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管理教育的使命。”郑渝生说,其实在美国,MBA项目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培养“螺丝钉”式的基层经理,中国大部分的MBA学员也是要经过磨炼和成长才能逐步成长为将帅之才,不能操之过急。

  MBA不是万金桶,在课堂中就可以淘出一个企业家。更多的MBA学员还是需要先走到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上,甚至是走到基层中去,先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谈得上自己的发展。

  供给缺口巨大

  尽管MBA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完全被中国人所认知,招生数量也远不如前些年火爆,但市场对于管理人员的需求却在近些年迅猛增加,急需MBA为企业和市场输血。

  美国爱荷华大学商学院院长Fethke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将近100万以上甚至更多的具有综合性管理技能的MBA人士,才能支持如此快速的发展。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位于顶端的高层管理人员,不是过剩,而是不够。

  “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统计,中国在未来10年需要750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可以预见的供给只有不到5000名。我估计需求与供给缺口应该比这个还大。” 郑渝生说,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尚且一年能消化10万MBA毕业生,中国经济连续几个十年高速发展,人才的短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商学院将MBA项目作为一个“长远”的工程来构建,定位成“未来”的主打产品。在2007年底的MBA职业发展服务年会上,有专家指出,目前MBA在社会中还只是一个较小的群体,需要各商学院抛开门户之见,为MBA的发展共同努力。郑渝生告诉记者:“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匮乏程度,不要说容纳一二十家,就是上百家优秀商学院也没有问题。而且,社会对于MBA认知度的提高需要积累,积累的速度和优秀商学院的数量成正比。”

  一方面是MBA的“冷遇”,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缺口,MBA正在这一对悖论中游走,其原因还是来自于中国企业人才观念、机制上的特殊性。

  郑渝生说,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并不缺乏人才,但需要在管理理念上作进一步的改变。其实在人才环节上相对困难的是民营企业,“中国长期在信托关系和制度上有所缺失,中国人都爱自己做老板,至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群体。人才问题能否解决好就要看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