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林毅夫:中国渐进改革的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5:35 新浪财经

  2008年1月12日,“2008年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在北大百年讲堂召开。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精彩演讲。

  林毅夫: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嘉宾好!

    我今天想谈的题目是中国渐进改革的逻辑,我觉得在光华新年论坛10周年的时候,来讨论中国改革30周年怎么来评价与展望未来呢?这个会开得非常好,因为在座的各位,不管是站在台上讲的人或者是坐在台下听的人,都可以讲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在78年底刚刚开始的时候,原来我们并没有预想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小平同志当时提出的目标无非是20年翻两番,所谓20年翻两番每年的经济速度平均起来是7.2的增长速度,当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样的,7.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的情况之下是不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一个,以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的改革,一提出来以后,在第一个10年的时候,已经取得非常巨大的成绩。因为从1979年到1990年那一段时间,我们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达到9.9%。那段时间,前后12年,我们的经济已经翻了一番多了,而且对外贸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达到15.4%,12年的时间我们对外贸易增加了5.6倍。那段时间农民的年均收入增长速度是达到9.9%,城市里面的收入的增长速度是达到5.9%,城乡的收入差距是在缩小的。

  这样讲起来的话,这种渐进的双轨的改革方式不仅让中国经济取得10多年的持续增长,对外是越来越开放,而且城乡差距是在缩小,可以讲说我们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都达到了,但是在那段时间里面,国际经济学家普遍不看好中国的改革,认为中国的改革虽然成功明显,由于农村人口比较多,让农村人口进了城以后,生产力水平可以提高,但是中国的很多根本的体制问题,比如说产权还没有私有化,市场是双轨制,经济体系当中还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因此认为中国的改革即使有开始前几十年的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仍然很有可能会出现大的经济危机,甚至是崩溃等等,这种看法在国外是相当有市场的,当时认为比较好的改革方式按照华盛顿所讲的“休克疗法”,包括价格应该一次性的全部放开推行市场化,对国有企业产权应该一致性的改革进行私有化,同时政府应该维持预算数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就是“休克疗法”的三个理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非常完整的,因为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市场经济,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市场经济当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在价格配置上面的功能,而价格配置要有这个功能的话,资源配置的这种功能的话,价格当然必须由市场上面的这种攻击跟需求来决定,就是价格必须完全自由化,才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价格信号要起到资源配置的功能的话,微观的决策者必须有聚集性,来追求在市场当中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是有有私产产权这样的企业微观的决策者才会真正的按照这个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这个价格信号要起作用的话,当然不能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等等,因为要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的话,那么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会消失,所以政府应该维持预算的应约数,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样的“休克疗法”是由当时,可以讲说是一批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代表人我们当然都知道,根据“休克疗法”他认为苏联东欧的改革虽然比中国改革的起点时间晚一点,但是他们在推行“休克疗法”以后,经济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下滑,但是因为体制上面的完善应该会很快的就出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他们认为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会有一个所谓开始下滑,然后经济长期发展,他们认为中国渐进双轨的改革必然会出现大的灾难,经济会崩溃和停滞,但是我们知道事实的发展并不是像理论预期那样,因为东欧国家在推行了“休克疗法”以后,首先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像在俄国、乌克兰等等这些国家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1000%,10000%,并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上面还出现了崩溃,长期的停滞一直到最近,经济才开始有增长。当然东欧的国家表现好一些,前苏联的国家表现得更差一些。

  在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东欧当中最好的应该讲是波兰,但是我们知道波兰它大型的国有企业迟迟没有私有化,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按照休克疗法所讲的三个内容来执行,另外在前苏联国家当中,乌兹别克斯坦是表现最好的,但是乌兹别克斯坦同样对他的国有企业是没有私有化的。那么我国按当时国际理论界的预期是说,中国经济要出现大的危机,但是我们在1990年以后,“休克疗法”当时的主张者那样认为会出现很多问题,国民经济当确实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国有企业的效率一直没有提高,地区城乡的差距是在扩大,金融是比较脆弱的,社会当中有很多腐败的现象还有社会发展也是相对滞后,环境恶化的情形也是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反而是以更快速的速度在发展,因为78年底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9%,从90年一直到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变成10.5%,这一段时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4倍,外贸方面年均增长速度从原来的15.4%变成了90年到2007年间每年18.8%,这一段时间对外贸易增加了是18.8倍。那么为什么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界有那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中国这种渐进的双轨的改革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但是理论的预期却跟事实的发展是相违背的。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作为经济学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些反思的一个时刻。因为我们知道,任何理论它的功能是在于解释现象,并且是在预测现象,如果根据理论所预测的现象跟我们的期望是不相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理论它背后的因果关系找到一个切入点,来对这个现象的发展进行干预,让它产生我们比较所预期的现象。

  从前面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跟苏联、东欧转型的比较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说现有的理论它在预测转型的现象的时候,这个理论似乎是苍白无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问,为什么现有的理论在预测转型发展的时候,跟具体的实际发生的方向有差异呢?同时我们也必须利用这个时间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种渐进双轨的改革有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理论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实际的原因是由于休克疗法的改革。我个人的看法是,现有的理论和任何的理论一样,都有假设的前提,暗含的假定是存在于市场当中的企业都是有晋升能力的,晋升能力的含义是什么?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应该说它可以不用靠任何外在的保护或者是鼓推,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面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竞争力。也就是说如果它管理好,那么这个企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就可以赚钱。根据这样所建设起来的理论体系,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企业在市场当中不赚钱的话,它得到的结论一定是它管理有问题,当然什么东西造成管理的问题呢?方面很多,可能是企业家的能力,所以要到商学院来学MBA,或者公司治理上面有问题,以及市场的竞争不充分等等,那么当然拿了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作为参考系的经济学家来看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的改革当中,他当然就会从这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问题。那实际上我们要是仔细研究,在转型中的国家实际上它有很多企业即使管理没有问题,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它即使管理没有问题,它也有可能没有办法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不管是中国还是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他们普遍推行的都是希望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发展阶段,去建立一些当时看起来非常先进,资本非常密集的重工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重工业的产业跟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主要是农业为基础的资本相当稀缺的这种结构比较起来的话,是不符合它的比较优势,如果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话,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这种想优先发展产业当中的企业是不能够跟国外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竞争,必然要亏损,如果必然要亏损,没有政府的保护补贴,是不会有人去投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没有国家的干预之前,这些竞争体系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出现的原因。这些保护补贴就包括对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的扭曲,比如说它重工业需要很多资本,而且投资的时间非常的长,但是对一个资金非常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市场来决定,利率要非常高,利率非常高的话,就没有办法投资建设周期很长的一个项目,因此就要人为的压低利率,关键的设备必须要从国外生产,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机器设备也非常贵,这样就人为要去扭曲它的汇率,原材料的价格的扭曲等等都是可以源于这样的一个原因。

  当你把利率、外汇、原材料价格等等都扭曲以后,这个经济当中必然会出现那些价格受到扭曲的,不管是利率、外汇、原材料求大于供,为了保证这些原材料会用来发展他想发展的产业,就要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这些资源,这样的话市场的竞争就取消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微观的这种经营的绩效就没有参考性,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必须进行很多干预,这样就形成了,我把它称为计划经济时代三位一体的体制,由于发展战略的目标跟国家发展要素比较的冲突,因此在宏观的要素环境,以及微观的经营机制上都进行干预,可以讲每一种干预都形成了一种制度安排,而这个制度安排都是内生的,内生的目的就是让政府有能力来配置资源,固然靠这套体系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把重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但是必然也出现这种经营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资源的配置没有效率,这是我们看到的在改革之前,不光是在中国,还是苏联、东欧国家所存在的问题。

  用什么方式改革

    这些问题当然需要改革,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来改革比较好?在这里面,我们知道在90年代的时候,当时普遍认为改革的有效方式是一次性的,跳过这条鸿沟,然后把市场经济所有的体系都建立起来,但是这里面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实际上看到在苏联、东欧为什么他们推行休克疗法以后,通货膨胀率那么高,原因是原来的那些体系是赖生性的,是由于有大量的重工业当中的企业缺乏自身能力而存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解决重工业体系那些很多没有自身能力企业的问题的话,那么实际上休克疗法的三个政策建议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实际上就有一点讲的三角不可能一样,你比如说如果企业自身能力不解决的话,你如果把所有的保护补贴都取消掉,这个企业就会破产,在竞争的市场当中活不下去,但破产的话对于这些转型中的国家来讲,有两个原因是不可接受的,第一个原因的话就是重工业的企业通常非常大,一个企业可能会雇50万、100万个人,我们知道像俄国、西伯利亚,他们一个城市是100万人,就只有一个企业,如果他破产的话,整个城市的人失业,社会就不会稳定,不仅是这样子,因为这些重工业的企业对这些国家来讲还是认为是先进的产业是这个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基石,还要继续的存在,比如以俄国来讲,今天以他的经济规模来讲,大约只有中国的1/3,但是他是世界八强之一,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势力,而是它的军事势力,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原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们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不允许那样的企业破产,那么这样不允许他破产的话,私有化了以后,这些私有化的企业老板,会不会自己来补贴这些企业的发展,当然是不会的,他反而会利用这个作为理由,跟过去一样要求保护补贴,实际上当他私有化以后,跟国家要保护补贴,那么它的积极性是比在国有经济的时候,跟国家要保护补贴的积极性更高,因为如果这个企业厂长经理是国家的公务人员的话,他可以用这个作为理由,跟国家要保护补贴,但是拿到保护补贴以后他不能直接放到口袋里面,如果直接放到口袋里面是贪污,当他私有化以后,他以帮国家去发展这种不符合他比较优势,他跟国家拿得越多,放在口袋里面放得越多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保护补贴的义务并没有改变,但是这些企业跟国家要保护补贴的积极性更高的状况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在休克疗法以后,预算的情况更厉害,理论上是这么推论,90年代初我参加很多讨论,现在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讲,比如说在2002年的时候,世界银行出了一本书叫《苏联东欧改革的第一个10年》,在那本书当中有大量的实证的证据证明在苏联、东欧大型企业私有化以后,保护补贴是增加的,但是我们知道私有化以后,实际上政府的征税能力是下降的,保护补贴要增加,征税能力是下降,只好用印钞票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的方式来给那些保护补贴,这就是为什么实际上实行休克疗法的结果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渐进双轨制的改革反而比休克疗法的改革好呢?首先我们知道中国渐进的改革方式是,第一个放权让利,让农民、工人有一部分的自主权,然后变成部分的剩余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积极性提高了,双轨的方式一方面对在计划经济时代赶超时代受到抑制的轻工业部门允许农民、私营企业家、外资企业进入,它是符合比较优势的,我们经济由于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对于原来赶超部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企业没有自身能力的那部分,继续给以必要的补贴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会破产,所以稳定和经济快速的增加可以达到。当然这样的改革方式由于旧的计划体制的这些安排的存在,经济还是有所干预,有所扭曲的。另外也有市场安排的存在,这两种体制就会发生冲突,因此会出现现在国民经济当中看到的很多的奇奇怪怪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逐渐的,当市场接轨越来越大的时候,一方面国家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第二方面,原来的扭曲越小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渐进的改革,比休克疗法的改革要好的原因。

  结论

    我在这里做一个结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在一个国家的转型的过程当中,由于过去推行的战略必然在经济当中有很多干预,这些干预一方面可以达到干预所要达到干预的单方面的目标,但是必然也有很多经济效率的损失,但是我们在推动改革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些干预是内生的,对于内生的制度安排如果要改变它的的话,必须从造成外生的原因着手,如果你不是从造成这些内生的制度的外生的原因着手的话,经常会出现推行的改革方式有很好的用意,就像休克疗法,但是可能让经济从次优的变成三优的四优的,这是我们从苏联东欧所看到的情形。

  第二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发展做贡献的一个机会,我前面谈到,现有的经济理论的体系,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而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由于国家想去赶超,去补贴,去扶持少数产业这样的一种情形,因此在发达国家它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形可以,假定是存在市场当中的企业是有自身能力的,它的理论体系以这个作为暗含的前提来建立是合适的,可是在转型中国家,实际上我前面谈的,存在很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身能力的情形,不仅是这样,从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即使不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他也同样是推行这种赶超战略或者是进口替代战略,或者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违背他们比较优势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也建立了很多不存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缺乏自身能力的企业,当然他们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差,同样是要进行改革,要进行转型,进行改革、转型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把企业缺乏自身能力这个问题给予重视的话,那么以华盛顿共识来进行的改革,发现的情形跟苏联的休克疗法的改革是一样的,用80年代、90年代这些发展中国家,同样是进行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但是我们知道推行的结果,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华盛顿共识以后的改革,虽然进行了很多努力,但是它的经济的平均的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的波动比60年代、70年代还大,也就同样是没有达到他们改革的目标的。

  这样讲起来的话,由于企业没有自身能力这是一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存在于转型中国家普遍的一个现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理论思考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暗含的假设放弃掉,来研究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现象,它背后的企业到底有自身能力还是没有自身能力?如果没有自身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要进一步去追问,他没有自身能力的原因是什么?由这样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我相信是对经济学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将建立起来的经济理论的体系,对我们下个阶段的改革应该会有更大的帮助。谢谢各位。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