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秀娟谈中国EMBA发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11:56 新浪财经
李秀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管理学教授 曹章武:非常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想李教授在商学院教学过程当中,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感触。您过去在国外也有过教学的经验,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理由,让您回到国内来做管理教育的工作呢? 李秀娟:我不是回到国内,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后来在美国受教育,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接触一些中国的学生。后来发现到要认识世界,可能要认识中国,所以在2004年下定决心要到中国来,当然来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跟学生的接触,也发现中国的变化很大,成长也很大,企业所面对的机遇很多,但是面对的挑战也特别的大,因为速度很快。中国的企业一方面是掌握未来的机遇,但一方面也要解决历史遗留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在这里管理方面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所以EMBA的学员,我觉得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高的,一方面也想学一些国外的知识,想从理论上提升自己,或是总结过去的一些经验。一方面必须面对现实,目前的一些问题还是要去解决。所以他们上课期间,与其说学生跟老师学,我觉得老师也在同时跟学生学很多东西。这有助于我们做研究方面的课题。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管理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以我们除了教学以外,也做很多的研究课题。希望能够归纳总结,在新兴市场里,管理所必须的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方法。 曹章武:中国经济这几年发展很快,我相信中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很快的。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感受到我们EMBA学员有哪些变化? 李秀娟:我觉得变化很大,首先就是视野的开拓。因为很多EMBA的学员,过去也吃过苦,也是摸着石头过来的。所以大家过去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当然时代也给他们创造一个机遇,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他们很希望能够更好的去掌握,像刚才毕业生有一位讲,过去是有勇无谋,但是现在我想他们是能够更理智、更客观的分析局势,对风险的意识会更加提高,也会更有意的走向规范化。所以我觉得这些学生,首先开拓了视野。 第二,同学之间的这种网络是非常大的,因为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而且都有不同行业的背景。所以在班上这种交流互动是非常多的,原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几十年打拼下来,能够走到今天也算是挺成功的,可是来到班上以后,觉得自己很渺小,心里也觉得有一点自卑,人家也是干得挺好的。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感觉,因为这些才是你不断的改变,不断的求进步的一种动力。所以同学之间感情是非常好的。 第三,作为一个老师也很感动,这些学生差不多快步入中年,到了这个年龄段,还能够不断的想要突破自己,而且重新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想要超越自己。所以有时上课的时候,谈到深处的时候,他们还很有触动的。那就觉得很感动,因为觉得我过去是董事、我过去是老总,我都是一把手,但是发现到自己的一些弱点或者觉得自己的不足,然后自我反思很大的时候,我觉得那是挺让我感动的。从这小小的感动,事实上让我看到中国未来的很大的希望。因为只有当你有这样触动的时候,你才会产生一种动力,你才会想去改变企业,想要去改变管理,想要去改变社会,想要去改变生活,让自己体验到身负重任,不仅是对自己企业负责,对社会也要负责,对整个中国走向世界也有一份责任,包括对全球的环境都有责任。我觉得每一个小小的力量累积起来,这种EMBA同学我觉得是可以去扭转趋势的。而我个人认为,一个EMBA同学能够发挥真正的领导力,就是能够去扭转趋势,去塑造社会价值。 曹章武:我们前段时间见过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他讲由于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有些成功的可能是偶然性的,有些就像刚才您讲的是凭经验,凭自己的勇气,获得了企业暂时的成功。您觉得中国的企业也是慢慢的国际化,要真正的走向国际化,这些企业管理者,还需要去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秀娟:过去可能有一批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现在可能更需要英雄如何去创造时势。中国现在有很大的机会在国际化方面,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欠缺的。首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中国的企业对本土肯定是很有优势,但是对国际的一些认识,特别是国际的一些规范、做法、管理的手段,还有跨文化的认识,这些都很关键。首先我觉得要端正心态,不能自满,尽管现在中国发展也很快,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那是产生一种心智的障碍。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去多了解别人的做法。我常常批评学生,你们不要整天说国情不一样,这是借口,是国情不一样,但不代表说你不能够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并且别人有很多做的比我们好的地方。即使以后未必会做的比我们好,至少现在做的比我们好。所以应该多去学习。 第二,真正中国要走向国际,多元化或者是多文化的包容性要提高。我们必须去跟各国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民俗、习惯、行为、价值观。有一部分人已经是走向国际化和多元化了,大部分还是比较本土的,这块的速度要加快,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可以使这块的速度加强。另外一方面,中国教育的这一块也必须加强跟世界的接轨,在政策上,在教育的模式上,也应该多文化。从根源做起,从小培养,等到他上中学、高中的时候,他就已经有这样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要加力度去做的。 曹章武:最近正在经历一个阵痛,就是关于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都面对这样类似的危机。当然中国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怎么去传播,我想这里面肯定是有根源。您觉得中国这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增强国际的标准? 李秀娟:我个人最近对这些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是抱着很乐观的正面态度的。以我的观察,中国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它很愿意去学,很愿意去改。从自私一点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抱着一种竞争的心态,我不让你知道你的问题。所以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很多外国的朋友就曾经说,不要跟他们说,不要提醒他们,让他们继续的错误下去,一旦提醒他们,他们很快就会扭过来了,那他就肯定做的比你好了。所以我反而觉得这是件好事,而且我看到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态度,包括企业方面种种相关的单位,他们抱着一个正面的态度,去迎接种种批评和不好的地方,肯定是会好的。我觉得别人看的,倒不是说你是不是做的百分之百好的,而是看到你没有这样一种诚意的态度,所以我觉得最近中国所展现的就是一种诚意,一种诚恳跟一种愿意去改变的态度,我觉得这是值得认可的。别人缺乏的是这种信心,因为品质的问题也是一个过程,这也是难免的。因为我们也必须接受,中国在目前不仅是在品质方面,在很多方面,事实上也还没到位,那就看你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从我来讲,我觉得已经是很快了,让人觉得有一点不可思议。但是可能别人总是在鸡蛋里找骨头,正面的态度对待,永远是对自己好的。所以我觉得这点是挺好的。 如果透过这样一个事件,你展示出来的,不仅是你面对问题的这种诚意,建立这种信心,同时又把品质的问题提高了,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曹章武:问您最后一个问题,中欧在您的教育过程当中,给您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李秀娟:它很国际化,不仅是老师国际化,学生也国际化,课程内容也国际化。这是一点。 第二,中欧基本上是比较严谨,治学很严谨,所有老师上课也非常严谨,也认真的对待学生。再加上中欧的环境是挺开放的,也挺自由的,不会说很官僚。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在这里感觉非常舒服,因为它是一个中西融汇的地方,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一些东西,或者是了解国际的一些东西,我觉得中欧的平台是非常好的,您会觉得非常如鱼得水。 曹章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