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去香港读MBA:欧美与本土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23:57 新浪财经

  2007年MBA联考将至,媒体对于本年度MBA联考报名人数和MBA“薪情”起伏的关注使06年10-11月份“Would MBA Tour”和“THE MBA TOUR”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巡演引起的对欧美商学院的关注告一段落;尤其是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MBA人物”评选活动和《商业周刊》中文版 “中国优秀商学院”年终专题,把公众对本土商学院的关注引向高潮。但是,与之相伴不断的媒体和网络上对北美MBA “文化差异大、学习成本高、海龟也许成海呆”的尴尬处境描述,和对本土MBA“文化背景单一、国际视野狭窄、就业前景太局限”的质疑不断,又令人对之望而生怯。

  也许是受到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启发。2006年,曾几何时只有“本土高校”和“

留学欧美”两种选择的中国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现”了香港,去香港就读成为满足“文化兼容”和“国际化”等多重条件的一条教育意义上的“第三条道路” 而受到内地考生及其家长的狂热“追捧”,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云集的北京市的文理科状元竟然都选择了立校不足20年的“香港科大”成为标志性事件。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香港教育“优点”的
发现之旅
能否从本科教育“蔓延”到更高层次的MBA,中国MBA考生是否也可以取道香港走出“欧美”和“本土”两极之旅以外的“第三条道路”?

  背靠大树好乘凉:香港——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开放、技术的升级、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重新布局不断加速,从全球GDP的分布来看,1990年,亚洲各国GDP仅占全球GDP总量的28%,而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42%,欧洲经济所占比例预计从1990年的35%缩减到2015年的25%。随着GDP的变化,工作机会、企业和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截至2006年12月28日,香港

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突破十三万亿港元,超过德国;2006年香港囊括全球最大的两个IPO项目,全年新股发行集资总额超过三千亿港元,一举超过伦敦和纽约,跃居全球第一。对MBA毕业生来说,这些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将预示着MBA学习生涯未来的地理价值和职业机遇,还表明在未来的10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尤其是金融/咨询等高薪职位会从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向亚洲尤其是香港这样的亚洲金融中心转移,而且这样的趋势不仅意味着工作数量的增多,还将深刻地拉近这两个市场的“MBA薪资”差距。

  在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上,芝加哥、沃顿、凯洛格、哈佛这四家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平均年薪是101,250美元,与获得学位前的7万-9万美金平均年薪相比,薪资获得增长的比例不到30%。而2006年香港科大有32%的MBA毕业生年薪比获得学位增幅200%,薪酬增幅水平在100%-200%的有20%,另外24% 的毕业生薪酬增幅水平在50%-100%之间。取得MBA学位前与后的薪资增幅是欧美商学院难以匹敌的。

  世界认可的教育质量和国际领先的权威排名

  当内地领先商学院还在以通过“EQUIS”认证和成为“AACSB”会员作为宣传亮点的时候,以亚洲首家获得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的香港科大商学院为代表的香港院校已经踏步在全球领先、亚洲顶尖商学院之列,比如:在2006年最新的英国《金融时报》排名榜上,香港科大和西北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不仅在亚洲居于领导地位,更是超越诸多欧美名校,位居全球第二,堪与沃顿比肩。而在英国《经济学家》的MBA排行榜和《金融时报》的企业特设课程排行榜上,香港科大依然在亚洲领袖群伦。最考验全世界商学院整体实力的当属学院整体研究水平的排名,因为它考量的是商学院最核心的教授研究水平和专业能力。教授直接跟学生打交道,好的教授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课程,给学生精益指导,甚至成为学生很好的朋友,好的教授对课程和学校发展极大的帮助,这方面香港科大也是亚洲唯一一家跨入全球20强,并且在全球五大财务会计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全球商学院,此项成绩在历史上也只有沃顿可与之并驾齐驱。

  多元文化背景扩张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未来人才的竞争将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自身的职业技能、个人素养和文化根源,更多地还要看你是否有过多元文化的共处经历和基于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多元文化思维能力。技能已不再是对跨国公司工作人员和创业者的唯一挑战,更多的挑战是来自于你是否拥有与投资者及其他关联方相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或者是否能够做到“思对方所思,言对方所言”。

  这一点能够做到最好的不是美国院校,当然也不是中国本土商学院能够达到的。因为他们共同地受到了先天的单一文化根源、单一国家体制、单一族群的限制。具有先天优势的

  恰恰是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香港科大商学院、新加坡国立这样城市型独立关税区的商学院和瑞士的IMD。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榜上,从2004年到2006年,香港科大商学院和瑞士IMD也已经连续三年获得“最国际化的商学院”称号。获得这样的称号不仅仅是生源多样化,更体现在教授的国际化上,香港科大商学院66%的教授为非华人,涵盖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欧洲、印度、澳洲、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几十个国籍来源。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与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的100多所商学院设立了国际交换生计划,科大的MBA不仅强调在学院内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熏陶,还拓展了不同州际背景下的国际视野。由此,香港科大MBA的就业范围也空前的全球化,70%以上留在香港或到海外其他国家就业,14%的学生分别前往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就业。而17%的毕业生到中国大陆工作。

  MBA“薪情指数”和性价比

  衡量一所商学院的MBA学费高不高,需要用动态和纵向比较的方式。从国际上来看,更多地以“性价比”来比较各所商学院的学费高低。但对于MBA毕业生来说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以后的“薪情指数”高低。

  随着近年来香港经济的不断好转尤其是其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巩固,香港MBA毕业生的薪酬预期趋于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香港科大MBA毕业生以工作地点分类:在香港就业的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了48万港币,在海外就业的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了72,479美元,而在中国大陆就业的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了历史最高点41000美元。相比获得MBA学位前,不仅“薪情指数”实现了50%-200%不等的快速增长,而且MBA学习的投入回报周期仅需2-5年,这一点令香港科大MBA在英国出版的另一份权威刊物《经济学人》杂志最新出炉的全球MBA排行榜上风光无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最佳商学院们,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的美国商学院专辑中,芝加哥、凯洛格、沃顿、哈佛、斯隆等名校五一例外地被列入回报最慢的商学院行列。收回投入的最长时间需要超过15年,最短的也要10年。

  在《商业周刊》对美国商学院进行比较和排名的同时,也利用其中文版于年终对中国的商学院进行了MBA项目的评价,我们摘录一部分予以借鉴:中国内地确实已经有少数的几家商学院确立了很高的知名度,但其教学质量依然良莠不齐。而且有67%的受调查者认为毕业生保持在原有水平或者整体有些下降。而只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的MBA毕业生素质较高或者非常优秀。所以,尽管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日益增多的MBA项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这些项目的质量高低也是颇受公众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全世界的MBA项目来说,商学院保持自身良好的品牌声誉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务。

  延续本科招生形成的冲击波,集“文化多元、知识前沿、全球认证、前景良好、性价比高”等多重优势的香港的商学院,已经逐步推动和扩大在内地的市场推广和招生工作,而最新的动作则是香港科大面向内地独立招收在香港全职学习的MBA,项目推荐活动的时间就定在内地MBA联考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1月27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