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文
(一)
他换了个舒服的坐姿,身体稍微倾斜,一只臂膀撑在沙发靠背上,仍然谈笑风生,另一只手配合着恰到好处的手势。
窗外飘着雨,天很冷,但屋内却因他的谈话而热情洋溢。
这与他平时表现出的公众形象截然不同。
在商界,一个企业家的知名度多多少少与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有一定关系。企业家的成名可分两类,一,企业优而企业家名,如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等;二,也有人天生就有精神领袖的气质,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精神领袖的风采带动企业的知名度并和企业一起成功,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搜狐的张朝阳等。但也有一种例外,企业做成,而人依然在幕后默默不语。
曹朝阳属于后者。很多人都知道这家叫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神股份)的轮胎企业——世界轮胎24强,中国最大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之一和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生产企业,中国25个最受尊敬的上市公司之一,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之一,但不一定知道风神股份的董事长是谁。
并不是说曹朝阳不出名,作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在业内,他有着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作为河南著名的优质企业的掌门人,他经常是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各种“座谈会”的座上客;他是第十届、第十一届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的“不著名”是针对公众,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几乎不发表本职工作以外的言论,从不对舆论焦点事件公开表露引人注目的观点,再加上所在企业远离日常消费品的行业属性,使他成为媒体的“绝缘体”。
他说这是他所成长的年代烙下的性格特征——踏实做事,不事张扬。他出生于1963年,1978年,也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15岁的他考上镇江农机学院(今江苏大学),1982年毕业分配到河南轮胎厂,拿着每月45元的工资。在那个生活像流水线一样的年代,人们形成了不张扬个性的习惯。
他的低调、不张扬,甚至表现在他的管理中。以至于有人评价风神“不注重品牌,不注重营销”。
其实,现实中的他并不像他形容的那样“古板”、“单调”。面对记者,他谈笑风生,言语诙谐,看得出来那是完全的放松。
他讲工作,也讲述家庭,甚至毫无顾忌地讲述他很生活化的爱好——做饭,他喜欢做饭,并且乐在其中。“如果星期天在家,一定是我做饭。”他津津有味地叙述他自己改良的“曹氏排骨”,如同讲述年轻时候在厂里每每获奖的技术革新一样,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开心笑容。只是工作太忙,这种日子太少。
他声音洪亮,语速极快,夹杂着乡俗俚语,风趣、幽默,遇到他认为别人不易理解的描述时,喜欢用生活化的例子比喻,形象,生动。谈到兴奋处,他常常哈哈大笑,那种感性和坦诚,丝毫没有国有控股企业老总的那种体制内敏感。
他的性情随时流露,在他偌大的办公室里,他指着一盆盎然怒放的半人高蝴蝶兰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他说不喜欢自己办公室的格调,像舞厅,不够简洁。比起很多企业老总的办公场所,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办公室,一个大办公桌隔离了室内1/3的空间,一个被隔成很多小格子的大书架靠墙而立,靠窗两盆植物,对面一组沙发,仅此而已。
当然,他并不是真正的全部性情流露。他坦率地说,坐在这个位置上,根本不可能完全表露出真性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是需要有些措施的。说高点那叫艺术,说低点就是做假。“个性和艺术结合到一块儿,才能做成事。”他直言不讳。
(二)
19岁大学毕业进厂,不到两年就成为车间副主任,之后,分厂副厂长、焦作市合成纤维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河南轮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曹朝阳把自己的经历分成三个九年,1982年大学毕业进轮胎厂,1991年离开,第一个九年;在外面工作了9年,2000年回归风神;到现在在风神又奉献了一个九年。
虽然是从基层做起,但如同公司的名字一样,曹朝阳的升职之路走得顺风顺水。这份顺利连他自己都感叹:“贵人多。”
“遇到的都是好人,自己多干点活,别人又帮着说好话,就这样不知不觉被‘忽悠’上来了。”他笑言。
这当然是玩笑话。曹朝阳的升职之道究竟是什么?
“钻,我是一个特别钻的人。”他说。这种“钻”在他一进厂就表现了出来。年青时候的曹朝阳没事就喜欢搞点技术革新。据说,轮胎厂每年的十大技术革新奖,肯定有他的名字,多的时候他一人包揽两三项。虽然是小打小闹,但坚持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一个人的能力和精神就渐渐脱颖而出。
这种“钻”对他来说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就连做菜,他都常常改良做法。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整天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人。“想做事,喜欢琢磨事,想做的东西一定要做好。”
他的这种个性在他2000年重回风神之后更加明显。
由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2000年,被称为我国轮胎行业建国以来最不景气的一年。风神呈现给9年后之后重新回归的曹朝阳的是一派萧条。他清楚地看出,金融危机只是外围因素,核心问题是内在的——产品结构问题、销售问题等。
重新回归之后,他就提出“一个提高,两个调整”的工作方针,即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品结构和资本结构。
同时,曹朝阳也清楚,这种大量调整,需要大量资金,因为风神的原始积累比较少,靠自我积累,银行借贷,来支撑企业的发展比较困难。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开始抓上市。
2000年12月8日,曹朝阳上任报到,10天之后,他就亲自跑到当时的中国证监会郑州特派办去备案,自此,企业进入为期一年的上市辅导期。2001年11月验收合格。2003年的9月29日,风神股票成功公开发行,10月21日鸣锣上市,募集资金3.05亿元。
曹朝阳形容,上市使风神从企业架构和企业管理提升了一个档次,从一个普通工厂变成一个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公司变成一个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产品结构调整也进行得卓有成效。不但开工建设了8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还先后完成15万套工程机械轮胎项目建设和后续扩产工程。随后,又上马了12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项目。
正是通过这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全钢子午胎成为近几年来支撑风神迅速发展的主要支柱,是风神股份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自此之后,风神的“一个提高,两个调整”方针的内涵不断丰富,以前是资本结构加产品结构调整,现在则融入了产品结构加市场结构调整。
他谈论成就,也不回避缺点和不足。
对于有投资者对风神“不注重品牌,不注重营销,市值低”的指责,他点头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风神在销售网络、门店等品牌形象上的投入不是特别到位。”对于风神曾经的高负债率,说起那些高危数字他也如数家珍。可能是对这个企业的自信使然。像一个人一样,自己非常自信的时候,就不在乎缺点暴露出来,而只有在异常艰难的时候才拼命捂着。曹朝阳就是这种自信。
(三)
看着他说话时神采飞扬的样子,很难想象在他身边的人的口中,他是一个“很闷”的人。司机说他坐车时多是沉默,家人埋怨他回到家里不说话。他说那是因为喜欢思考,并自嘲自己的工作是“动脑多,其次是动脚,然后是动手”。
正是他的这种爱思考、“钻”的性格,再加上他长久从事轮胎行业的经历、经验,使他数次准确把握住风神前进的舵。
就在风神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之后,曹朝阳开始思考风神的出路。轮胎行业不是一个大行业,全世界轮胎整个贸易额才1200亿美元,焦作又不具备特别的资源优势,要想快速发展,需要走捷径。
曹朝阳寻求的策略是与大企业、大品牌合作,搭顺风车。在他眼里,这不仅是为了钱,而是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突破,寻求新的发展平台。他认为,如果风神真的能纳入大公司的体系,不论在管理、技术、品牌、市场方面都会有全面的提升。
在曹朝阳的主导下,风神先后与意大利倍耐力、德国大陆和美国轮胎企业谈过合作,因理念不同,最后都无果而终。特别是与倍耐力的合作,公司甚至作了公告,但因最后一项达不成协议而作罢。
曹朝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他是引进国际大品牌,引进它的管理、技术,他要的是一种资源的互补,而不是去做附庸。
直到2006年,风神股份成功与中国昊华联姻,曹朝阳与大企业合作的夙愿终于实现。
现在来评价这次联姻的成果,还为时为早,曹朝阳也第一次表现出他的敏感。
但能看得到的实际效果是,2008年,在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风神完成了增发。6亿多元的资金在金融危机时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而其对风神意义更加不同。
据曹朝阳介绍,2007年风神定2008年目标时,第一条叫决战股票增发。因为,负债率已很高了,同时风神还需要发展,还需要做产品调整,还需要做项目调整。这笔钱是必须的。事实证明,这笔钱也真的及时。
曹朝阳说,这次资源整合,给风神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把握这次金融危机的能力。
他解释,在这次危机中,撑不过去的企业,对撑过去的企业来说就是资源。一些比较成熟的资源,现在都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拿来所用。这为风神计划中的产品结构调整营造了良好条件。
“董事长的职责就是抓大方向,站高点儿,看远点儿。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起关键作用,像赛车一样,关键时候给它推一下或拉一下,这比把握方向还重要。”他说。
(四)
曹朝阳的工作时间长是出了名的。
他自嘲,能力低,所以忙,像王石天天登山,公司一样管理得很好。言毕,他又哈哈大笑说:“其实我也是喜欢用外脑的人。”据了解,风神股份用了大量的证券、律师等顾问。
“企业就像一个计算机,你不能把扫描仪、打印机等都集合到计算机上,你只需把主机做到足够强,速度足够快,存储器足够大,把接口设计得兼容性足够强,需要打印的时候用打印机,需要扫描的时候用扫描仪,需要用什么的时候你只需接个口就行。”他比喻。
有人说他技术出身,不懂金融。而现实中,他其实非常“兼容”。他的朋友圈里多是证券、金融业的专业人士。
他的认真让记者记忆深刻。
采访的时候,外面下着雨,天很冷。坐在记者对面的他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他下午2时刚从上海归来,以他的原话形容:“还带着上海的温度”,然后,与他的管理层沟通交流,接下来便坐到了我们面前,直到晚上7时——整个下午,他没来得及回家加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