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京剧和学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4日 15:33  《管理学家》

  人们谈到某人出身正宗时,经常用“科班”这个词。殊不知,最典型的科班一词,是学剧中的说法。仔细考察学京剧的“科班”,可以给被视为学管理正宗的MBA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京剧的兴盛离不开学习,京剧的学习有许多讲究。古代唱戏不是靠学校教育,而是在戏班子当学徒磨练。久而久之,戏班子就形成了许多学戏的规矩。唱念做打,有了一套程式化的教授方法。经过这套程式练出来,就叫“科班”出身。

  历史上凡是学戏者,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或是家传,或是喜好,或是谋生,或是消遣。但是,绝对不是为了赚钱,无一例外。这一条看似简单,却决定着戏班子的方向。而凡是教戏者,几乎没有人靠此谋生,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滚爬摸打练出来的角儿,尤其是名角更是大把花银子的主儿,唱戏挣来钱再贴到教戏上。有的戏班子,如晚清到民国的富连成社,教戏的师傅还要发下誓言:不为发家致富,只为传留梨园香烟,不得争名夺利,只能倾心授徒。这一点,倒同管理学刚刚诞生时的情形很相像。一百年前的泰罗、法约尔,都是在自己的事业上大有成就,为了事业的传承,不惜“赔钱赚吆喝”到处讲授管理。泰罗更是给自己定下规矩,绝不收钱讲课。从这一意义上看,如果把MBA作为创收途径,那么,管理教育就从根本上走偏了方向。

  戏班的传授,首先要养成气质,技艺倒在其次。所以,戏班都有严格的规矩。从学徒开始,遵守这一套规矩比学戏更重要。比如,后台的座位是固定的,甚至后台的动作细节都有苛刻的要求。不同的角色下场后该怎样走,什么箱子归什么角色坐,脚不准磕碰箱子,特殊扮相(加官、财神等)不得仰面,穿什么样的戏装就要有什么样的举动。这些规矩并不能增添唱戏的技巧和能力,但却能使演员形成符合艺人形象的神态和气质。在总体要求上,“学戏先学做人”,“艺高还须德高”。富连成社的科班训词“四要四戒”就很能说明问题:“要养身体,要遵教训,要学技艺,要保名誉;戒抛弃光阴,戒贪图小利,戒烟酒赌博,戒乱交朋友。”现代人才培训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许多专家都强调基本素质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与戏班异曲同工。

  最重要的是,戏班不是学理论,而是重实践。所谓学戏,实际上就是一字一腔的跟练,一招一式的模仿。师傅根据徒弟的实践表现指导点拨,徒弟根据师傅的示范用心揣摩。他们都知道,唱戏必须在舞台上见真章,没有过硬的本事上不了台。而这种本事不是之乎者也,不是文思泉涌,而是实实在在的唱念做打。这一点,可以说是学戏的关键。管理与唱戏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也许,案例教学正是为了突出这种实用性。但有一点值得今日的管理教育注意,案例不是抄近路,比纯粹理论讲授更费劲。传统京剧科班的教学把演戏变成了实干,MBA的案例教学不能把实干变成了演戏。

  另外,强调实践不是否定理论。就以戏班而言,教学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实践,而师傅必须精通剧本和表演内涵。学戏的不能只会背剧本,教戏的不能只会做示范。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师傅没有理论,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总结比抽象的理论更精彩。在这一方面,管理教育同戏曲教育是有差别的。不过,我们不妨反问一句:那些抱怨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的,是不是只学会了背诵剧本?那些抱怨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的,是不是根本就不会唱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