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巧实力:企业竞争软硬兼施的强大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17:19  《中国商界》杂志

  建设巧实力,中国企业最大问题之一是软实力不足。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互依仗完美互补,将使企业实现“双轮驱动”效应,在前进的道路上跑得更快、更稳。

  文/左舟

  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巧实力!随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上任,“巧实力”(smartpower),成为流行词汇。这个承载着美国奥巴马新政府外交智慧的词汇,蕴含的道理并不艰涩:均衡考虑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偏废,该用软实力就用软实力,该用硬实力就用硬实力。

  巧实力将给美国外交带来怎样的突破,尚需观察。不过,巧实力带给企业管理者们的思考和启示颇为深刻。

  巧实力即“软硬兼施”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07年发表巧实力(smartpower)报告,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伊和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此前,奈伊还提出过另一个震撼人心的新名词:软实力。

  台湾科技大学创新策略规划办公室执行长梁琼如认为,软实力指在没有明显威胁或交换条件情况下,说服合作伙伴达成目的,类似“以德服人”;硬实力指靠高压手段或劝诱达到目的,可看成“以力服人”。硬实力拥有者,往往可以通过高压手段立即获取短期利益,但却未必能确保长期利益;但如果完全依赖软实力,凝聚力会相对较弱,一旦外力介入,合作关系较易生变。因此奈伊提出,伟大的领袖知道,光靠硬实力不够,必须适时加入软实力,但更重要的是适度善用软硬兼施的巧实力,才能真正发挥领导力。

  这种注重整合兼顾的思想,看上去更具有东方神韵。尽管中国企业对巧实力还比较陌生,但忽视巧实力造成的后果在蔓延。“片面追求硬实力造成的后果是,惨烈的市场竞争、利润下滑,没有价值追求,没有长远打算。”巧实力研究者邓正红说。而一些醉心于创造所谓软实力的企业,因为没有硬实力的相应支撑,让软实力成为空中楼阁。例如一些在企业内搞自我崇拜的企业家,让员工把自己的“语录”背得滚瓜烂熟,看似形成不错的企业文化,最后却因决策失误让硬实力损失殆尽。

  “表面上看,软实力与硬实力似乎是对立的,实际则不然。”邓正红说。他认为,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互相转化、互相结合的。

  创新是巧实力的完美诠释

  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而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构成的企业科研能力,则是企业行为中灵活运用巧实力能力的标志之一。

  英特尔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当然是一种硬实力,但这种硬实力的生成,则是源于其长期坚持创新所积累的软实力。英特尔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的硬实力,又形成了其业界权威形象的软实力。灵活运用这些软、硬实力,就形成英特尔在核心处理器行业强大的巧实力。

  海尔集团形成了以创新为主导的“海尔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巧实力的代名词。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人认为,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许多的企业在学海尔的文化,而一直没有整体学成者。海尔的技术、品牌相对容易模仿,但要学海尔的企业文化,如创新文化,却非一日之功。也正是这一点将促进海尔逐步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三星也是巧实力建设的成功者之一。据公开资料,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星虽具备一定硬实力,但还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之后其着力打造品牌、提升研发水平,形成强大的软实力,软、硬实力结合的三星在十几年内就建立起强大的巧实力,成为全球电子消费品的翘楚。不仅如此,三星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三星精神的培植和弘扬,他们要求员工每年必须接受不少于2个星期的培训,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和行情,接受最新观点;对新员工要求必须接受28天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它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一旦吸纳了当地的人才为其员工,必须送回韩国三星总部进行三星观念和精神的培训教育,灌输三星的团结协作精神。正因为如此,三星企业驰骋国际市场,产品倍受用户亲睐,其优秀的文化氛围起了很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IBM公司一直在强调创新型企业文化,公司为了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成功的进程,在公司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别出心裁的激励创新人员的制度。并规定对创新成功经历者,不仅授予“IBM会员资格”,而且对获有这种资格的人,还给予提供5年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创新活动。这种软硬兼施的做法恰恰是巧实力的完美诠释。

  丰田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日本学者认为丰田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改善方式,其本质是一种企业革新的方式。而这些正是来源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部、不易察觉的丰田巧实力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须先提高软实力

  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巧实力,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的建议之一是“掌握节奏”,先提高软实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由小到大,在很长时期内绝大多数企业还奔波在生死之间,更多是做大做强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更少谈得上巧实力的运用。不过,在全球企业实力的壮大过程中,也往往是硬实力的培养先于软实力。如果要求中国企业在起步阶段就同时具备软硬实力,稍显苛刻。但是,现在不少企业已经脱离生死线,硬实力积蓄到一定阶段,企业家们对巧实力的思考运用也应提升到战略高度。

  谢祖墀认为,建设巧实力,中国企业最大问题之一是软实力不足。企业硬实力容易量化,而且投资收益见效快,很容易被企业所接受,然而企业软实力的建设,难以量化,培育周期长、见效慢,自然被一些以“急功近利”为导向的成长型企业所忽视。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中国企业在展示巧实力时,资本、设备等硬实力已让很多全球同行刮目相看,但另一只手中的软实力筹码则没有几个。软实力的缺乏越来越大地困扰中国企业。

  企业的软实力有四个维度:成为技术和创新的领导者,并让这一点广为人知;建立独具魅力的管理和领导体制;成为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企业公民;抓住客户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渴望,同全世界的顾客建立感情,让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产品。

  跨国企业之所以重视软实力建设,是因为在上百年的市场洗礼中,它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只注重硬实力的企业,不但不能让人尊敬,而且还活不长久。如今,他们已经开始慢慢尝试,让软硬实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巧实力战术。他们坚信,硬实力是企业的骨骼,软实力是企业的肌肉和皮肤,软硬实力的相互依仗完美互补,将使企业实现“双轮驱动”效应,在前进的道路上跑得更快、更稳。而这,也恰恰是我们中国的企业需要学习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