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永庆:长庚落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 14:50 《中国企业家》杂志

  长庚医院——这个特殊孩子在大陆的“准生”,是台塑大陆战略向服务行业转型的开始

  文 | 本刊记者 杨婧

  2008年5月6日凌晨2点半,王永庆按他一贯的作息规则起床了,开始他坚持了几十年的“毛巾操”。做完毛巾操后,92岁的王永庆会写下点什么,然后再睡个回笼觉。但是今天不行,他要提早坐飞机到台湾金门,然后坐船到福建省厦门市,再坐车到海沧区新阳工业园区,参加大陆首家长庚医院成立仪式的剪彩。厦门长庚医院总投资17.8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达70公顷,可容纳2000张病床,是所有台资企业赴大陆设立医疗院所中单一医院病房最多、规模最大的医院。

  当天上午11点钟,剪彩开始。王永庆一剪刀没有将红布带剪断,站在一边的王永庆的太太李宝珠帮忙补剪了一下。长庚医院骨科张医生记得这个现场发生的细节。

  2007年中,当厦门长庚医院还在筹备时,本在河南省平顶山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任职的张医生就已经接到聘任函,他要离开工作了近十年的国有医院,放弃事业单位待遇,到厦门重新开始。

  台塑集团创始人、“塑料大王”王永庆的大陆梦有三个主轴,最早,他让台塑集团旗下的南亚公司打头阵,好不容易在浙江宁波与梅山岛布下了第一个局,投资塑胶石化企业,甚至在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出口的宁波北仑港,争取到了五个专用码头,让台塑的石化业得以在中国立足。接着他开始复制在台湾的成功经验,千方百计地申请开设电厂,福建漳州电厂是他布局大陆棋盘的第二步。紧接着,就是长庚医疗体系的全盘移植。

  张医生在三四年前开始应聘长庚医院时,他以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变动会带他去北京亦或是河南洛阳。他听说王永庆可能在北京的昌平区买下一整条街,把台湾长庚医疗体系下的相关产业,包括医院、医学院、护校等都囊括在内。但这位老人的梦想没能轻易实现。

  中国医疗法相关规定要求境外资金若要在当地设医院,必须让国有背景的资金拥有一席以上董事及部分股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外资比例不能超过70%。针对此,王永庆先捐钱在内地成立了一家医疗基金会,再以该基金会的名义成立一家医院,这样就绕开了“外资上限70%”的政策。但是规划中北京长庚医院5000张床位的规模还是令当地医疗体系感到忌惮。长庚无法落地北京。

  在很长时间内,张医生觉得长庚在大陆没戏了,自己还是踏踏实实地呆在平顶山吧。国有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虽然是台资医院进入大陆的一大障碍,可也能让张医生这样的从业人员舒舒服服地混口饭吃。

  “有时我会责问自己,这个病人我用得着给他输液吗?但是,我不得不给他开一个这样的方子,因为没有办法,在国有医院我的工资就靠这个。”张很无奈。他说其实10个感冒发烧的病人里需要输液的也许只有1位(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数据),但是在大陆,这个比例有时高达70%。

  王永庆并没有放弃,如同20年前他不放弃台湾的医疗产业一样。“当时台湾也都是公立医院,民间大多是一些个人运营的小型私人诊所。”从台湾长庚医院借调到厦门有一年之久的长庚医院管理部文玉民经理亲历了长庚在台湾的发展,“用王永庆先生自己的话说,长庚医院诞生在台湾,和现在到大陆来,并不是为了抢同行的饭碗,打击其它医疗机构的生存,而是希望通过公平竞争推动产业的合理繁荣。”

  2005年2月,台塑集团做了两个妥协:不再坚持以内资基金会全资投建医院,而选择与厦门市属的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后者持股30%;不再坚持设立非营利医院,最终的批复为“营利医院”,厦门长庚在“两(年)免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之后,将按企业模式缴税,而厦门的公立医院都是免税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