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哈德维克与洛厄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 16:18 经济观察报

  杜然

  1963年的春天,在纽约的知识分子圈中算得上一个人物的伊丽莎白·哈德维克与诗人丈夫罗伯特·洛厄尔到朋友爱泼斯坦夫妇家做客。当时,美国的印刷工人大罢工仍在进行,每周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书评》已经停刊了一段时间,主宾一合计,决定趁机合伙做一本书评杂志。说干就干,洛厄尔第二天就从银行获得了4000美元的贷款,然后又连哄带骗地从有钱的朋友那里拉到一笔投资。没用多长时间,第一期《纽约书评》的清样就放到了洛厄尔夫妇的餐桌上。

  对于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望族的罗伯特·洛厄尔来说(这个家族先后诞生了美国宪法的签署人、著名的哲学家、马萨诸塞州的第二任州长、数位诗人),弄一笔钱做一本这样的杂志并不是什么难事。此时的洛厄尔,被公认为同代美国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位。被以赛亚·柏林称之为“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女人”的哈德维克,其家庭背景与洛厄尔正好相反,她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清教徒大家庭,在11个孩子中排行老八。做一本《纽约书评》这样的杂志,完全符合哈德维克的梦想——成为一个纽约的犹太人知识分子。至于为什么是犹太人知识分子,哈德维克的解释是:犹太人有着理性怀疑的传统,而且犹太人对欧洲文化的开放态度以及流离失所的生存状态,对她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1946年的夏天,洛厄尔与哈德维克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个派对上结识。当时,洛厄尔与小说家吉恩·斯塔福德的婚姻关系摇摇欲坠。之后的两年,洛厄尔和哈德维克都在著名的亚都艺术家社区担任驻区作家。1949年,哈德维克在过完33岁生日的第二天,成为了洛厄尔的第二任妻子。

  结婚没有多久,洛厄尔就表现出狂躁抑郁症的迹象,至少有20次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两个人的关系时好时坏,直到1970年,洛厄尔到牛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那里,他结识了英国女作家卡罗琳·布莱克伍德。洛厄尔一直寻找着他的缪斯女神,但这位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女神,却不停地更换宿主,这一次她寄宿在布莱克伍德身上。

  哈德维克为了挽回洛厄尔,给他写信打越洋电话。但哈德维克的恳求之辞,竟然出现在洛厄尔的十四行诗中,并且在1973年结集出版,书名用了一个奇怪的意象——《海豚》。《美国诗歌评论》上有人撰文,抨击这本诗集的出版是“诗歌史上最具报复性、最为卑鄙的行为”。

  这段经历,促使身为文学评论家的哈德维克重新开始思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974年,她出版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随笔集 《诱惑和背叛——文学世界里的女性》,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一个颠覆传统文学批评的观点:不贞节的爱,定义了文学世界里那些最为著名的女性形象的命运。

  仅仅过了四年,洛厄尔眼中的缪斯女神再次回到了哈德维克身上。1977年的春天,他回到了哈德维克身边,但这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9月,洛厄尔来到纽约,在从肯尼迪机场到哈德维克家的路上,因为心脏病发作,他死在了出租车的后排座位上,享年60岁。30年后——2007年12月2日,哈德维克因病在曼哈顿的一所医院里去世,终年91岁。生前,她依旧对洛厄尔充满感情:“结婚前我不知道自己会进入这样的婚姻;但即使我事先知道,我还是会嫁给他。”在哈德维克死后,有人称她为女权主义作家,但这听起来,实在太过反讽。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