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2:19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

  陈雪频

  “‘金砖四国’中,我觉得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相比,没有很大的竞争力,只有中国才是有很大希望的一个国家。”约翰·奈斯比特说

  这已经是约翰·奈斯比特今年第七次来上海了,他正准备写作一本名为《中国大趋势》的书。这位曾以《大趋势》一书影响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未来学家已经78岁了,但依然精神十足,红光满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偶尔会来上一句:“我还很年轻,不是吗?”

  20多年前看《大趋势》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坚阶层,在那本书中,他就对中国的未来表达了乐观的看法。20年过去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甚至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乐观,对于那些质疑声,他会微微一笑:“他们真的了解中国吗?”

  “这30年来中国发展的一切变化,我都亲身地见证了。”约翰·奈斯比特担当得起这句话,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他就在身边陪同。后来,他变成了中国的常客,和中国的领导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直在观察中国的发展。如今,他定居在天津。

  40年前,当约翰·奈斯比特第一次来中国时,在太仓招待他们的娱乐节目是喷火表演。今年,当他再一次去当年的那个地方时,马友友正好在那里演出。他评价说:“从40年前的喷火表演到现在马友友的演出,这就是中国这40年来发生的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日,约翰·奈斯比特参加天翼图书为他的新书《定见》举办的专场演讲会,并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

  “未来早已发生”

  作为一个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喜欢预测未来,而且一再被应验。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习惯于用数据说话不同,他更愿意用双脚去游历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未来。这种观察方法更像是记者式的,而不是经济学家式的。

  “很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变化只是5年、10年前才开始的,其实是早在30年前开始的。”约翰·奈斯比特说,“未来早已发生。”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行程之一就是去亚特兰大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汽车公司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中国所有汽车公司一年产量的总和。邓小平说:“我们希望向你们学习,希望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工业强国。”

  “邓小平在近30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年来,人们都看到了,中国现在正成为世界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约翰·奈斯比特说。

  约翰·奈斯比特第一次看到中国现在的未来是在12年前。当时,约翰·奈斯比特被邀请去参观北京一所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些孩子给他一张小纸片,每张小纸片上都有他们的电话号码——这是这些孩子的名片。这个举动让约翰·奈斯比特大吃一惊,以至于他现在还忍不住想:那些聪明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呢?

  “中国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中国一方面在不断地全球化;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进行分散化。不仅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有这两大方向: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分散化。这说明中国和世界是同步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做到了这一点。”约翰·奈斯比特说。

  对于目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和以前出现的“世界工厂”不同,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工厂”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中国不仅生产产品,而且设计产品。他说:“从为人家做产品,到给自己设计产品,我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约翰·奈斯比特非常看好中国的未来,“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先关心价格,后关心质量,再关心设计。现在中国在这三个方面,价格、质量、设计方面都在非常的努力,从所谓革命性的阶段,进入到进化性的阶段,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优化了。”

  “印度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

  对于过去两年的热门话题——龙象之争,约翰·奈斯比特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他说:“现在西方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超级大国是哪一个:是中国还是印度?我觉得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可笑的,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是从印度来的。”

  去年11月,约翰·奈斯比特去了印度,但那里机场的印象就让他对印度的未来变得很悲观。他说:“我感觉像是去了安哥拉,那真是一个比较不入流的机场。他们已经说了30年了,说要建一个新机场,30年过去了,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

  约翰·奈斯比特习惯性地拿印度和中国比较,“与此同时,中国每13个月就会出现一个世界级的新机场,今天可能就有400个机场在建造中,各种规模的都有。”

  “一个国家首先要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在印度远远不够。印度的经济改革做得也很不够,印度现在的总统辛格在1990年代做财政大臣时的确作了一些改革,但现在作为总统,他说他已经放弃了,他说他现在无法说服议会来进行改革。”约翰·奈斯比特说。

  约翰·奈斯比特用投资指数来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差距,“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要比印度多10倍,这个状况已经延续了20多年了。印度有好的公司,但他们在印度之外的发展比在他们本国要好,如果印度公司都不投资于印度的话,外国公司为什么要投资印度呢?”

  “现在,我们都提出所谓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应该去投资的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里面,我觉得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相比,没有很大的竞争力,只有中国才是有很大希望的一个国家。”约翰·奈斯比特说。

  不过,约翰·奈斯比特指出,中国的未来也未必一片光明,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威胁在于来自全球无处不在的竞争,“别人不会坐在那里等着让你发展的,我们的竞争是各方面的,无处不在的,所以全球的竞争,应该让中国企业时时刻刻做好准备的。”

  “人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在约翰·奈斯比特的新书《定见》中有一个关于中国的章节,副标题是“外围就是中心”。这句话来自中国的一句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在皇朝年代时,皇上住在都城里,但是一些重要的事情都是发生在皇城之外的,因此“外围”往往是事件发生的“中心”。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全球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成功,都是得益于自下而上的发展。中国也是如此,虽然看似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实际上是许多很小地方的总和,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也是由许多很有创造力的小地方组成的一个大的集合。

  基于这个道理,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政府应该抓大放小,放松对微观经济的控制,致力于培养一个让经济能够更有效发展、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环境。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因为教育是决定未来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的发展。”约翰·奈斯比特说,“现在世界上发生一个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就是大规模的人才定制,因为各个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特定性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个性化的。”

  这种人才定制化培养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体育领域。2006年,NBA的冠军队伍中有12个球员,当中7个球员都是外国球员,整个NBA的球员中,40%都是外国球员,包括中国的三位球员。在欧洲的各个顶级足球俱乐部中,同样的情况也正在发生。

  “这种人才的外包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约翰·奈斯比特说,“现在在全球的经济当中,不仅仅是在体育上,在其他的方面,包括在学术交流方面、在企业发展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人才不停地流动,最好的人才都会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1997年,当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约翰·奈斯比特听到的更多的是全球各个地方的不同。10年间,中国各个地方都已经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全球其他地方也越来越趋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