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好企业的危机门 它们的临门一脚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13:56 经济视点报
编者按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多数企业抗不过一次大难,抗过去的,一般就成了行业翘楚。 在河南,能配得上德鲁克笔下“翘楚”称呼的屈指可数。房地产业的建业集团、制纸业的银鸽集团、金刚磨料业的黄河旋风集团、铜材业的金龙集团、中药业的宛西制药集团等即是其中代表。 对于这些曾经“死”过一次甚至数次的企业来说,其所经所历耐人分析、耐人回味,其陷于危机的教训和应对危机的智慧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与借鉴。 好企业的“危机门” 足球场上,运动员的临门一脚,也许决定着一个球队在这场比赛中的胜负。同样,在企业遇到“危机门”时,企业的某个决策也许会扭转企业危局,使企业由危转安,最终成为行业翘楚。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大浪淘沙始见金:许多企业昙花一现,从此绝踪,能够生存已属弥足珍贵;那些历经波涛,九死一生最终如日中天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多数企业抗不过一次大难,抗过去的,一般就成了行业翘楚。 在河南,能配得上德鲁克笔下“翘楚”称呼的屈指可数。房地产业的建业集团、制纸业的银鸽集团、金刚磨料业的黄河旋风集团、铜材业的金龙集团、中药业的宛西制药集团等即是其中代表,因此也更值得我们关注。 10月25日,河南财经学院副院长李鸿昌就此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有不少企业是经历过一番生死过来的,其所经所历耐人分析、耐人回味。” 显然,对于这些曾经“死”过一次甚至数次的企业来说,其陷于危机的教训和应对危机的智慧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与借鉴。 危机如影随形 ◆不可预测的危机 没有哪个企业明知眼前是泥潭却甘心跳入的,危机往往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如影随形,然后在某一时间突然爆发。 建业集团的危机就是如此。 1992年,海南房地产正热,炒楼花赚了几千万元的胡葆森,由港返豫,与当地建设银行、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合作,进军房地产业。 不曾想,郑州竟是块“盐碱地”,市场化不足,盖好的房子无人买,银行也因国家政策紧急撤资,连锁反应导致催账者蜂拥而至,使得胡葆森如坐针毡,“不得不每天服用两片舒乐安定才能睡着”。谈及此段经历,胡仍心有余悸。 “其中有些因素是胡葆森很难预料到的。”一位与胡葆森有一定交情的银行界人士对记者说,“正因为难以预料,处理起来才更为棘手。” ◆多元化陷阱 和建业集团不同,宛西制药集团遭遇到危机纯属盲目扩张所致。 “前期,宛西制药之所以遭遇危险,一多半是因为投资失误。”宛西制药集团办公室一位男士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宛西制药集团曾在外地投资5个工厂,皆因经营不善导致投资失败,后来不得不全部关闭。 1995年,不甘心的宛西制药集团最终迈进了一个最大的“陷阱”:其当家人考察发现当时国内3家大的卫生巾企业利润高达300%,于是买下江苏一家企业的“痛经宝”产品,后更名为“月月舒”,决定打入全国市场。 这也是一次失败的投资,直接亏损了1亿多元,企业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了集团后来的溃败——资金本来就不雄厚,却投资过快,资金链很快岌岌可危。另外,企业人才和经验欠缺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 “战术的失误,不代表走品牌化发展的路线是错的。”面对曾经的失败,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坚持认为其仅仅是战术失误。 黄河集团遭遇的发展危机,和宛西制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其由盛而衰、由衰返盛的经历为其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而且新任董事长乔秋生对危机原因也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2003年,稳居国内同行第一的黄河集团,悄然陷入了多元化陷阱:其业务涉及饮料、医药、旅游等多个行业,当时还争取到了阿深(阿荣旗至深圳)高速公路80公里路段的建设经营权,与日本一家公司洽谈的饮料项目已完成市场调研、项目论证及征地工作。 然而,盲目扩张也让乔金岭品尝到了自己亲手酿下的苦果:仅8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项就要投入24亿元;同时由于人才储备等原因,新谈成的饮料项目也暗藏了极大的风险。盲目扩张的黄河集团就如同一只脱缰的野马,挣脱了乔金岭的控制,并最终将其主人送上了不归路。 ◆股市冒险 银鸽集团的危机则完全是因为其在股市上的冒险。 1997年4月,银鸽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挂牌上市,曾经轰动一时,被誉为“中国草浆(麦草制浆)第一股”。 然而,银鸽集团的上市,也即成为其疯狂冒险的开始。银鸽集团将募集而来的3亿多元人民币中的绝大部分投向了股市,单是投资银广夏就达1.2亿元,这成为其中最大的败笔,以致后来几乎血本无归。2001年,集团累计巨亏2.27亿元,账面仅有60余万元,已不足支付一个月的工人工资。集团爆出亏损后,其股票随即被打入ST“冷宫”。 ◆都是技术惹的祸 与上述企业不同的是,金龙集团先后经历了两次危机。更巧的是,两次危机都是因其引进的外国技术而引起的。 1994年,迫于生计的金龙集团,引进了国内首条铸轧法铜管生产线,但由于国外设备本身存在缺陷和工艺专利技术不稳定等原因,企业当年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高达116%。 另一次考验发生在2003年。芬兰奥托以金龙集团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如果处理不当,金龙集团很有可能会丧失掉进军国外的可能。在经过了长达两年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后,金龙集团被迫支付近800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办法总比困难多 危机临门,显然不能坐以待毙、怨天尤人。 “企业突遭危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当家人,有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九鼎德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肖玉航说。 审视上述5家安全度过了危机的集团,其详细情况无不应验了这句话。 胡葆森面临危机的办法是:一一对症下药。针对银行撤资,他买下了相应股权;针对尚不开化的市场,他提出了按揭销售;针对市民不认高品质房,他在营销上大造声势;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他还毅然出资,买下了河南足球队。 “上述企业的自救,银鸽集团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河南紫微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鸿禽分析认为。 银鸽集团的危机主要缘于其在股市上的冒险。临危受命的新董事长杨松贺判断,如果集团3个月后经营能够好转,上门催债的银行就会重新放贷。为了筹措重新生产的资金,杨松贺让职工把积压在仓库内的大批产品进行了打折处理,并对对外投资和应收账款进行了折价追讨,当初花费1.2亿元购得的银广厦股票,银鸽集团仅作价2000多万元就出售了。 “在团队组成、战略规划、技术创新、财务管理等方面,银鸽都做了大幅调整。”一直在追踪研究银鸽集团动向的肖玉航说。 比如,新银鸽集团的团队组成人员,均是具有多年管理、造纸专业、营销、财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在战略规划上,银鸽集团明确紧紧集中优势资源围绕主业发展;在技术创新上,制定了许多有效创新激励政策。 资料显示,近年来,银鸽集团职工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00多项,为企业增加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各项合理化建议数千条,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6000万元。 面临危机,金龙集团与黄河集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在换了一位当家人后,才生出的相应解决办法。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是着力于技术的突破,后者则是在战略上暂时放弃副业,大力巩固主业。 宛西制药集团的起死回生,则是因为当家人临危一搏,收购了南阳张仲景制药厂,“张仲景六味地黄丸”的畅销,将宛西制药集团推进了发展的快车道。 是危机,也是契机 “企业遭遇危机是正常的,是亟须想办法解决的,如果等闲视之,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很有可能大厦将倾。”任鸿禽说。 2004年10月,上市公司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一次突发危机。 当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煤集团大平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严重伤亡。这本和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无一点关联,但因名字相近,公司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告澄清,使得公司股票连续跌停,造成了极大损失。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置不得当甚至是不处置。”任鸿禽说。 在任鸿禽看来,一个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之所以陷入危险,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盲目投资引致的市场销售不畅、资金短缺等危机;其次就是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再者是企业的公共事务危机,如质量丑闻、假账、逃税等,也可能将公司引向破产倒闭的边缘。 “多元化经营往往蕴藏着危险。因为多元化经营增加了市场开拓的不确定性,牵扯了企业家和经理人的精力,分散了资金、人力资源,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肖玉航对《经济视点报》如是说。上述的黄河集团、宛西制药都是在多元化经营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然而,一旦面临危机,企业就必须有所行动:或壮士断臂,出让与主业关系不大的资产;或加大市场研究和开拓力度;或建立企业发言人制度,与媒体保持良好接触,从容应对;或聘请专业的咨询顾问公司处理危机。 因此,如果冷静应对,危机也可以是契机——甚至有希望转化为胜机,建业集团等公司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注释。 企业样本一 建业集团:对症下药 企业名称: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1993年~1997年 危机概况:市场发育不足,房屋销售不畅; 政府政策影响,股东银行撤资。 化解手段:培育市场主体,创新销售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 企业名称: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1993年~1997年 危机概况:市场发育不足,房屋销售不畅; 政府政策影响,股东银行撤资。 化解手段:培育市场主体,创新销售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 2006年10月14日下午,南京五台山体育场,河南建业以1:0击败江苏舜天,提前两轮完成了冲超大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当即致电胡葆森表示祝贺,河南省委、省政府向俱乐部发去了贺电。 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的强盛,显示了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业集团)的实力,而后者的成败盛衰更是直接决定着前者的命运。 “是建业集团的兴盛成就了建业足球!”熟悉内情的人士如是说。 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建业集团出资160万元,占60%股份。现如今“建业房地产”已是中原名牌,房地产开发规模和销售额连续数年稳居河南省首位。建业集团成立以来,已先后开发了“金水花园”、“燕乐小区”、“春晖小区”、“郑州期货城”、“建业城市花园”等住宅小区,董事长胡葆森,更是于2005年、2006年两度入围“胡润富豪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建业集团成立之后的很多年间,生存异常艰难,甚至一度举步维艰。在建业集团网站上有如下描述:“连续五年处于被限制发展的不利形势……”;胡葆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此段经历也被多次提及,称集团是在“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然而,也正是那段经历,使得胡葆森把“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确定为了建业集团的企业精神。 追忆建业集团成立初的困难时期,令人唏嘘。 建业集团成立于1992年5月,前身为河南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年,胡葆森携带着“在香港炒楼花赚到的几千万元”,回到河南郑州,和当地建设银行、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合资成立建业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人民币。 当时的郑州房地产业,质量和概念都比较落后,市场化不充分,被认为是块房地产企业无法生长的“盐碱地”。胡葆森却不为所动,公司成立两个月后,他开始在城市边缘建设占地360亩的“金水花园”,并提出了“为有钱人盖房”的概念。 然而,房地产“盐碱地”的郑州随即给了胡葆森一个下马威:郑州人不认高品质房,“金水花园”小区销售陷入困境。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另外两个严峻考验也接踵而至:首先是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对中国的房地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波,更增加了郑州人对房地产业的不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国家要求金融机构退出实业经营,当地建设银行不得不撤资退出了建业集团。 当初合作的建筑商们也经常上门催款,建行河南省分行一位知情人士说:“那时候,要账的人太多,胡葆森做了大难。” “当时的建业集团形势危急,大厦将倾。”知情人士说。据胡葆森回忆说,那些日子里,他“不得不每天服用两片舒乐安定才能睡着”。 面临危机,胡葆森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针对银行撤资,他买下了相应股权;针对尚不开化的市场,他提出了按揭销售;针对市民不认高品质房,他在营销上大造声势;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他还毅然出资,买下了河南足球队。 就这样,胡葆森一步步爬出了低谷,又一步步把建业集团带到了河南房地产业的首席,直至2006年10月建业足球冲超成功。 企业样本二 黄河旋风:壮士断臂 企业名称: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2003年 危机概况:陷身多元化困境,集团濒临失控; 创始人自缢辞世,股票一路走低。 化解手段:暂时放弃副业,大力加固主业。 企业名称: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2003年 危机概况:陷身多元化困境,集团濒临失控; 创始人自缢辞世,股票一路走低。 化解手段:暂时放弃副业,大力加固主业。 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结果——2006年,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集团)董事长乔秋生再度入围“胡润百富榜”。 目前的黄河集团,员工有4000多人,产品有六大类146个品种,人造金刚石年产能力12亿克拉,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同行业国内第一、世界第三。雄心勃勃的黄河集团计划到2010年实现100亿元的销售收入,冲击人造金刚石世界第一。 2003年9月,稳居国内同行第一的黄河集团突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创始人乔金岭突然自缢辞世,年仅53岁。 3年过去了,乔金岭自缢之谜逐渐浮出水面——由于盲目扩张而导致集团资金链断裂。当时的黄河集团正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业务涉及饮料、医药、旅游等多个行业,还争取到了阿深(阿荣旗至深圳)高速公路80公里路段的建设经营权,且与日本一家公司洽谈的饮料项目已完成市场调研、项目论证及征地工作。 盲目扩张让乔金岭品尝到了苦果:仅8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项就要投入24亿元,很有可能拖垮集团;同时由于人才储备等原因,新谈成的饮料项目更是暗藏了极大的风险。然而,此时的黄河集团就如同一只脱缰的野马,已经挣脱了乔金岭的控制,并最终将其主人送上了不归路。 市场禁不得风吹草动:乔金岭的突然辞世,使得黄河旋风股票一路走低,甚至有传言称当地工行已经停止了对黄河集团的贷款。 临危受命的乔秋生深知黄河集团的积弊。上任伊始,他即对公司的业务作了全面调整:首先放弃了高速公路项目,同时停止了黄河集团对饮料项目的投资。他发话说:“只要有我乔秋生在,黄河集团在10年之内就不会偏离人造金刚石主业。” 乔秋生在削减副业的同时大力加固主业:单是2004年,黄河集团就投资2亿元于主业,在德国、印度、法国设立了办事处,在郑州高新区、上海浦东设立了研发中心。乔秋生认为,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包括金刚石在内的超硬材料领域至少还有50~100年的发展期。 这一年,乔秋生将黄河集团带出了低谷:当年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41%,利税增长28%,出口创汇增长39%。2005年,黄河集团销售额达到30亿元,利税4.3亿元。如今的黄河集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 “小乔比老乔还要有眼光。”人们评价说。 企业样本三 企业名称:河南(新乡)金龙精密铜管集团 危机时间:1994年;2003年~2004年 危机概况:1994年引进生产线失利,年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 高达116%;2003年遭遇“专利侵权”诉讼,面临丧 失海外市场可能。 化解手段:技术流“上台执政”,突破技术衔接瓶颈(1994年); 支付高额使用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 河南(新乡)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以下简称金龙集团)正在扩张:近两年,金龙集团已先后收购、兼并、控股了8家中资、日资企业,拥有十几个子公司。2006年1月,集团借助新竣工投产的珠海龙丰公司,规模超过世界第一大铜管厂德国KME公司,跃居世界首位。 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成绩——目前,金龙集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产品的三分之一出口美、日、韩、英等国。2006年上半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近55亿元人民币、创汇1.75亿美元。 “风雨之后见彩虹,金龙集团经受了两次非生即死的考验。”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说。 金龙集团的前身为新乡无氧铜材总厂,铜管是制冷企业重要的原材料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企业曾一度生存维艰——国内空调、冰箱生产所需的铜管几乎全部需要进口,受制于技术,金龙集团根本没有竞争的可能。 为了生存,1994年,铜材厂引进了国内首条铸轧法铜管生产线,但由于国外设备本身存在缺陷和工艺专利技术不稳定等原因,企业当年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高达116%。 “死了也就不再煎熬了。”当时的金龙集团,一片悲观情绪。 人急生智。1995年,铜材厂开始“普选”,担任多年技术副厂长的李长杰高票当选。此后,铜材厂一举突破了铸轧新工艺与典型盘拉工艺的技术衔接,达到了进口产品的质量。 另一次考验发生在2003年。芬兰奥托以金龙集团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如果处理不当,则金龙集团很有可能会丧失掉进军国外的可能。 原来,在加入WTO谈判中,中国政府为了在知识产权法律规定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做出了一些让步,其中一项就是在中国申请了发明专利的保护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20年。这样,芬兰奥托在中国授权的这项专利保护期就由2003年3月26日延长到了2008年3月26日。 正是由于专利保护期延长,芬兰奥托所才提出了“专利侵权”,拉开了一场长达两年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5年年初,在金龙集团支付近800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之后,芬兰奥托才算罢手。 “这是很可怕的,如果金龙集团没有800万美元,不是就死了?”有人说。 然而经此一役,金龙集团也颇有教益——如今,金龙集团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创造40多项。 “在知识产权上,金龙不会再栽跟头了。”金龙集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金利说。 企业样本四 企业名称: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1998年~1999年 危机概况:盲目投资妇卫品领域,企业资金链濒临断裂。 化解手段:收购盘活“张仲景”,打造、延伸产业链。 位于豫南西峡县的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宛西制药),绝对是河南省的一面旗帜。集团集医药研究、药材基地、中成药、中药饮片、现代中药零售连锁为一体,已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中药企业50强,为河南省明星企业和重点支持企业。宛西制药所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已多年占据全国销量第一的席位。 不过,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宛西制药的发展可谓九死一生。在其最为艰难的1998年、1999年,近乎被置于死地。 宛西制药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宛西药厂,为地方国有企业。1985年,现任董事长孙耀志被调任厂长,企业慢慢发展壮大。 据媒体公开报道,随着市场的繁荣,宛西药厂胃口逐渐变大,先后在外地投资了5个工厂,不料全部经营不善,不得不全部关闭。 然而,接连的挫折并没有打消宛西制药扩张的雄心。1995年,宛西制药主动迈进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孙耀志做主买下了江苏一家企业的“痛经宝”产品,更名“月月舒”,进军据称利润高达300%的妇女卫生用品市场,市场定位为全国。 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宛西药厂本来资金就不雄厚,由于投资过快且占用量过大,企业资金链很快岌岌可危;而且在由药厂向卫生厂的转型过程中,企业人才和经验均面临严重不足。此举致使宛西制药直接亏损了1亿多元,企业元气大伤。 1998年的宛西制药已近乎半死,不少来要钱的供应商住在厂里不走,全厂职工每月只能拿到250元工资,被外界称为“250工人”。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宛西制药迎来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1998年4月,南阳张仲景制药厂宣布破产!得此信息,孙耀志决定临危一搏。 1999年10月12日,孙耀志以超过竞争对手300多万元的出价和接收150名工人的条件,完成了对南阳张仲景制药厂的收购。 完成收购的宛西制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仅“张仲景六味地黄丸”一个产品的年产值就达4亿元,连续多年全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 目前,宛西制药已经形成了一条以药材种植、中药现代化生产、中药产品营销和贸易、药品包装、运输、批发零售等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并进入了商业领域。 企业样本五 银鸽集团:回归主业 企业名称: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危机时间:2001年 危机概况:投机股市巨亏2.27亿元,账面仅剩60余万元。 化解手段:处理积压产品,出售不良股票,回笼流动资金。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银鸽集团越来越“财大气粗”。 银鸽集团一个距今最近的动作是——2006年10月18日下午,集团5万吨特种纸(一期)、3万吨生活纸(一期)开工暨15万吨高瓦纸奠基典礼同时举行。 如今,银鸽集团旗下有近十家下属公司,拥有年制浆15万吨、造纸48万吨、产生态肥10万吨的产能,集制浆、造纸、产热、发电、碱回收、废水处理及房地产开发为一体。2005 年,银鸽集团实现销售18 亿元,利税突破2亿元,是2001年的整整10倍。 据预测,2006 年,银鸽集团预计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3亿元。而银鸽集团在“十一五”末的目标是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利税15亿元。 谁都无法相信,如今“财大气粗”的银鸽集团,2001年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银鸽集团始建于1967年,前身是漯河市第一造纸厂。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了漯河制浆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更名为漯河银鸽制浆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同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草浆(麦草制浆)第一股”。 然而,银鸽集团的上市,也即成为其“疯狂”的开始:集团将募集而来的3亿多元人民币中的绝大部分投向了股市,初期轻松获利数千万。初尝甜头的银鸽集团管理者立刻上了瘾,通过委托理财开始了疯狂的股市大冒险,其中投资银广厦更成为最大的败笔,以致后来几乎血本无归。 2001年,银鸽集团累计巨亏2.27亿元,账面仅有60余万元,已不足支付一个月的工人工资。集团爆出亏损后,其股票随即被打入ST“冷宫”。 生存还是死亡,成了摆在银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2001年,时年34岁的杨松贺空降银鸽集团。 对杨松贺而言,这是一场赌博。他判断——如果集团3个月后经营能够好转,上门催债的银行就会重新放贷;不能好转,那么便死定了。 这就要求必须开始生产,但资金何来? 杨松贺决定回到主业。为募集生产资金,银鸽集团将积压在仓库内的大批产品进行了打折处理;并对对外投资和应收账款进行了折价回收,当初花费1.2亿元购得的300万股银广厦股票,仅作价2000多万元就出售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银鸽集团面貌一新,终引得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注入了1500万元和4000万元资金。2002 年,银鸽集团扭亏为盈,销售收入突破4.4 亿元,利税3000 多万元。吃尽苦头的银鸽集团坚守主业,稳扎稳打走到了今天。 2001年几近死亡的困境,被银鸽集团远远抛在了后边,集团也因此成了不少商学院课堂上公司起死回生的典型案例。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