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与德鲁克就管理需要历史分析方法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20:49 《管理学家》

  □ 陈荣平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德鲁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管理学需要历史分析方法,但是,他在研究和阐述现代管理理论和思想时候大量采用的就是历史分析方法。譬如,历史地考察经理人的作用:从监工到目标制定与考核的演进;历史地考察顾客:从被动消费到价值满足的变化等等。直到今天,管理学研究还大量运用历史分析法,包括组织职能的演变、竞争态势分析、竞争环境的变化等等。可以说,历史分析方法是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之一。

  如果系统考察管理学的演变可以看出:管理学在逻辑上,是由技术、艺术和实践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层次结构,也是一个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层次结构。这样一个结构,从时间延伸上看,表现为三个阶段:管理技术阶段、管理艺术阶段与管理实践阶段。三个阶段的演进构成一个有规律的管理学发展历史。因此,管理学演进的历史是符合它自身的逻辑结构的,理解管理学也需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评价一个管理学家的思想理论,还可以为我们理解一个管理学派(包括不少人喜欢说的“中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尽管我极力反对这种简单的贴标签),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管理文化。此外,还可以解释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大致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中国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首先看看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一般经历这样一个路径:一个国家从封建社会脱胎而出,过渡到现代社会。可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可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还有可能是共和国家或者是君主立宪国家。各种形式不一而足,反正不是王族国家、家族天下。在这个基础上,它国家管理的发展路径一般是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军人管理国家、技术官僚管理国家、最后是管理者来管理国家。当然,国家意义上的管理者显然不能等同于工商管理意义上的管理者,这点不用多说。至少,国家意义上的管理者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为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等等,一般管理学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演进历程呢?换而言之,这样的演进过程与管理议题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就是管理由技术、艺术向实践转化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管理活动的形态,包括谁来管理?管理什么?通过什么手段进行管理?等等,都是由管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所决定的。当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族独立问题时候,军人管理顺理成章;当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时候,技术官僚首当其冲;当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公平、民主建设、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时候,管理官僚就变得非他莫属了。工商管理一样道理,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创业时期、产品经济时期,它的管理议题主要是资本问题,这个时候“资本家”管理顺理成章;当企业发展到市场竞争时期,技术人员的管理就首当其冲;当企业普遍发展到多元化竞争时期,管理水平成为竞争致胜主题时候,职业经理的管理者变得非他莫属。在具体的一个企业之中,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当企业处于创业和立足时候,肯定是投资者在进行管理。这个时候,说白了,他是在管理自己荷包中钱不至于丢失,因为未来能不能赚钱还是未知数,先管好到手的钱。到了创业完成之后就是考虑在竞争中维持优势的问题了,那就是自然想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差距问题暴露了,开始任用技术官僚—进入管理的技术时期。尽管竞争很激烈,有不少企业惨淡经营甚至关门大吉,但是也有少数企业因为自己的产品成本和质量还是可以不断改善,终于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通过购并和扩张成为从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这个时候开始任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企业的管理也逐步由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发展和演变。当然,不是说企业大了之后自然就会由管理技术向管理艺术的层面转变,但是,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大,经营活动的范围扩大、资源性质的变化以及驾驭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作为动词用的企业能力)要求也发生变化,管理活动面临的任务和管理主题都在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的结果就是管理艺术的需求不断凸现。譬如,随着企业不断壮大,企业需要运用理论来进行管理,而不是仅仅是制度和规章管理。管理艺术阶段,关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如何管理问题,而是为什么要这样管理?明确了“为什么“之后,管理者自然知道该动用什么样的管理人以及采纳什么样的管理工具。

  上述分析框架,同样可以用来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问题。我坚决反对胡乱贴什么“中国式管理”的标签,但是,坚信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管理文化肯定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尽管具有这些特色不等于就可以简单贴“中国式管理”标签,原因在于,仅仅由管理文化上的特点还不足以形成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譬如,日本的管理不但有文化上的因素,譬如“年功序列制”,而且有他管理技术上的因素,譬如“田口质量管理”,这些,管理艺术和管理技术融会贯通的管理模式,就可以称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乃至日本管理都没有问题—也就仅此而已!如果简单贴个“日本管理学”那么就显得荒唐了!原因在于,日本管理学的内含和外延不清晰。就外延看,谁也无法区分日本管理学与美国管理学(事实上就没有美国管理学)。因此,日本人也从来没有“日本管理学”这一说法。

  具体到中国管理问题,应该说,中国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挖掘并升华为优秀的管理艺术。事实上,日本、韩国,还有其他的英语国家,都有不少人研究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精神养分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据此宣称:“鬼老都在向我们靠拢了,我们还在等什么?原来最优秀的管理就在我们的故纸堆里!”这就大错特错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还没有形成成功的管理技术,就是管理艺术也没有进行现代改造,还没有与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何来中国管理?即,如果对中国管理进行艺术和技术综合审视,我们现在是没有成熟的管理技术,管理艺术也还在探索阶段。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目前的中国管理,总体上还没有完成科学管理阶段的基础工作,更别说管理艺术阶段。因为,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是互相依赖的,没有管理技术支撑的管理艺术是华而不实的空话,是似是而非的谶语,是昙花一现的美丽光环……这不是负责任的管理人之所为!更不是有历史感的管理人之所思!

  面向未来,随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步在世界的人类文明中焕发出时代的光芒。我不敢轻率地附和“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这一断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强大,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水平不断提高,自身长期以来养成的积习和陋习得到有效克服,古老华夏智慧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得到现代转化,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明都会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列,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民族共同平等地分享人类创造的福祉。中国管理,将作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浩瀚星斗中一颗闪亮的星光,她必将照耀和温暖着中国管理人充满未来期待的热情、在挫折中矢志不移的眼泪和在艰难发展路上孜孜不倦地付出的辛劳。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国目前的管理现状离这一天还有一定距离。为了迎接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中国管理人必须:重点关注管理的艺术、技术和实践的一体属性,彻底淡化“中国式管理”,走出管理的艺术与技术分离的“怪圈”,共同打造中国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同步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中国管理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也是管理人的正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