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真实频道商业化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2:1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汪小意 发自上海

  很快就是7月28日。很多人的记忆,会回到3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在各种帮助人们对这场灾难进行回忆的影像资料中,新增加了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摄制的纪录片《唐山大地震》。

  不只是回忆灾难,也是纪念那场灾难中,表现英勇的中国人民,更是用新的视角,表现出一场灾难对许许多多普通人情感、社会关系乃至命运的改变。这正是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想要的效果。30年前,应启明20多岁,从报纸上了解这场灾难。今天,已是影像时代。

  纪录片《唐山大地震》共10集。收录了十几位经历过那场灾难的普通人30年后的讲述。据纪实频道项目负责人李晓说,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和当事人使用了大量的面巾纸。

  商业的抉择

  然而,情感并不能成为一个电视频道存在的理由。商业才是硬道理。自2002年成立以来,纪实频道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亏损,到了2005年,终于开始盈利。

  在国内,纪实类型的频道只有两个。CCTV-10和上海的纪实频道。为强化品牌,纪实频道正在申请改名为真实频道,目前尚没有获得广电总局的批准。

  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原来以地域进行划分的频道正逐渐被以内容进行划分的频道冲击。例如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划分,就会有电影、戏剧等频道来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且这些频道还在不断调整。地方电视台也逐步推出细分频道,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各地的频道雷同较多,节目内容也大致相似。

  纪实频道则是一个“冷门”。应启明表示,根据他们的调查,纪实类节目在收视率方面,往往不错。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历史、文化类的纪实节目能够满足这些观众了解世界的需要。但是,要打造一个纪实频道,却要面临片源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播出的纪实类节目,大部分都是进口的版权。国产纪实类节目,以上海台纪实频道自制节目为例,2002年只有77 个小时,2003 年是156 小时,2004年又下降到147小时, 2005 年为206 小时。

  2006年,这个数字按计划将大幅增长,至少达到580小时。这些投入上的变化,伴随的是收入上的变化。2002年和2003年,纪实频道收入都是2200万元,2004年,收入是2500万元。2005年,收入达到4760万元,实现盈利。而今年,收入将达到7200万元,包括6800万元的广告收入(还有节目授权收入等)。

  “我们的日子应该比CCTV-10好过。”应启明说,“他们号称去年投入1亿元,我看不止。上星费(CCTV-10是卫星电视频道)就要1亿元,而且节目授权费要比我们高。”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没有上星费用负担,但广告量并不少。“这是因为上海能够吸引到高端品牌的广告。而纪实频道的观众往往是这些高端品牌的用户。”

  广电总局曾经讨论过推广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成功经验的可能性。但应启明汇报说,他认为这种经验目前还不具备可克隆性,因为上海的观众和广告主自有其特点。

  节目之困

  “我们需要产业化,特别是节目制作的产业化。”应启明也深知,这里面充满了矛盾。要让艺术家上流水线,才能生产出足够的节目。而每天,纪实频道要播出十几个小时。

  上海电视台的纪实类节目,很多年前就有盛名。那时候的纪实节目拍摄形式主要为跟拍,也就是不断跟踪事态、人物的发展。在十多年前,纪录片领域有“南北二刘”之说,就是指央视和上海电视台两位姓刘的个中高手。

  但这种手法明显受到产量上的制约。跟拍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长,对于电视台来说,存在人手和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纪实频道到现在为止也不过100多人,因此,如何探索出一条快速有效的节目生产道路,就成为纪实频道生存的关键。

  今天,纪实频道已经成功地推出了一些纪实类的栏目化节目,有的还实现了日播。例如《文化中国》和《往事》,在业内都取得了一定的认可。这种认可,在这个行业,除了收视率,还包括广电总局向全系统的推荐。

  《文化中国》这类节目是纪实类节目的新品种。通过主持人的抽丝剥茧,呈现历史、文化、科学等某一个节点上鲜为人知的真相,同样能引人入胜。但是,还有更多的创新手法在节目制作上被运用。

  “观众已经是影像一代。电视书场由于画面和故事对不上号,观众会不满足。”李晓说。于是,情境再现就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利器。例如《生死罗布泊》,如何再现彭加木和余纯顺两位逝者几十年前的遭遇,显然不是影像存档能够胜任的。只能借助演员的表演。实际上,这种手法在电视业发达的欧美,已经被大量采用。通过情境再现的纪录片既有真实感,也有电视剧的观赏性,还增加了节目的容量,可以分集播放。

  手法创新还是不能完全解决节目源问题。纪实频道也在考虑其他办法。“导演计划”是其中的一种。这个计划给出资源、奖励来支持来自民间的个人或机构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

  上海的这群电视人正忙于打造一个全新的“真实频道”。当然,他们没有工夫或者还没有想到给自己拍一部纪录片,来纪录中国“南派真实电视”的发展轨迹。然而,这个和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南北遥相呼应的国内仅有的两个纪录片频道之一,在经历了4年发展之后,正面临着充满挑战的转型。这本身,可能也是值得纪录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