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仲大军:创意产业与国家实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 16:56 新浪财经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经济观察家 仲大军

  仲大军: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此次会议,今天我感觉到今天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非常有价值,我是从事国家的创意产业,创意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包括文化和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创意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个形式,我今天发言的话题是“创意产业与国家实力”,从宏观的角度来谈一下,创意产业在我们国家当前处在一个什
么状态,如何判断未来我们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本人工作主要搞经济方面的研究,首先感觉到对创意这个概念的理解,创意主要是指对原来行为方式新的主义和新的方式,只要有创意就是必然是对过去旧模式的一种颠覆,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理解这个创意,创意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一个国家的技术改变、体制不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的,人类是很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化模式之下,生活在一种技术之下,生活在一种生产模式之下,我们现在来考虑创意,今天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创意意味着什么?就意味这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颠覆过去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等等行为方式,这种创意是随随便便能产生的吗?不是这样,因为创意从历史上来看,它必须是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的,必须是正义的创意,否则的话这种创意也许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创意不是随心所欲,人类的思想方式也固守着一种的规律,一旦选择某一种方式的话会形成一定的保守性,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今天提出创意,这说明对我们国家来说已经有潜在的机会存在。

  看一下创意,我们现在把它叫做产业,是否可以产业化?创意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有多大的地位多大的比重,从经济学角度讲,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都是有一定的比例,企业的研发经费往往不超过3%,一个国家也不超过GDP的1%、2%,如果大家是从事创意产业的话,那么你是这个国家1%、2%的人,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如果分开各个产业来讲,从事技术的非常多,管理模式的创新等于创新,但从事文化创新的数量比较少,从事制度创新的就更少,试问有多少人来从事国家体制的研究?不也就是那几十个几百个人吗?我们客观来分析创意的比重,在我们国民经济体制中的比重,当这个国家经济处于一个农业经济,非工业化的状态中,这个国家思想和创造的活动是非常有限的,大家回顾在漫长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是几千年几百年不变,这个时期的人大脑都在思考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呢?到现在有几千年的变化,为什么到今天的变化到现在非常迅速?这说明人类到工业社会之后,特别是进入了知识经济之后,与思想创造性的活动大量的增加,人们的生活中所消费的,所接触的与创意产品有关系的产品也大量增加,我们考察创意的这个活动必须以历史来认识,我们进入到社会工业化之后开始搞工业化建设,这和后工业化阶段表现也不一样,我大致的总结了一下我们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那种表现。

  比如说,刚建国的前三十年里面我们国家属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这个时候是我们独立自主的一个时代,这个时候我们独立创造出来原子弹、导弹一系列战略产品,这个时候是中国非常活跃的时期。对外开放打开之后国外的意识很轻松的进到国内,这个时候中国进入了一个主要的模仿阶段,如果从阶段来说,中国主要的表现是一种到现在是一种模仿和追赶,我在这篇文章里做了一个总结,模仿有模仿得好处,自主开发有自主开发得好处,我们这二三十年是大量引进吸收的过程,使我们国家的经济面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拿来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一种现象,并且我认为我们国家马上就面临着自我创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从模仿开始到进入到赶超时代,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创造,中国要有自己的创造思想。

  进一步分析我们国家是否具备了这种创造能力,我们在谈知识产出创意,当一个国家在经济初级阶段的时候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产品很廉价的低成本的拿过来,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制造会花很大的成本,那么就不如去购买,这是中国的当时的模式,当时把发达国家的成熟的技术、经验拿过来就好了。我们国家的经济恰恰正发展在硬件建设的阶段,什么叫硬件建设阶段?就包括建筑的工业设备,提供国家物质基础运行的产业,我们国家是否达到了这种程度呢?我认为还朝着一旦很大的距离。离发达国家的阶段还有多大呢?上一个世纪1900年到2000年间美国生产和中国差着60、70亿吨钢铁的差距,美国纽约的地铁500多公里,中国地铁的长度才不到100多公里,中国在这个历史时期只好加快自己的硬件建设,为什么中国这些年来出现

钢铁业热等,这就表现中国是达到硬件的工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去创新,也许是需要成熟国家的一些经验和技术,我们那来就可以了。中国的基础设施什么时候才能建成呢?我估计还得10至20年,2020年是中国基础工业化完万的阶段,完成之后中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产业状态,知识经济会大量产生,因为有了硬件,基本的硬件打造成以后,像欧洲几十年不要再盖房子,基础设施早就已经盖成了,更多的进入到了文化消费,知识消费,这个时候就需要创意的东西,创造经济会大量的出现。我们国家恰恰还在硬件建设阶段,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如果中国完全的模仿西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来15亿人口都按西方的标准来消费生活,我们的
能源
、资源如何支撑得了我们国家的人口生活?全球发展中国家和中国面临着同样的课题,假如统统落后的国家统统要现代化全球的资源是否能够支撑得了,我们如果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一切的资源都面临着危机的问题,逼迫着我们中国要面临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所以中国的创意产业会提前到来,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矛盾的,中国的基础建设还没有完成,还需要大量的建设,环保等新技术还大量的存在,新的模式又在呼唤又在需要我们开发研究,中国根本没法走“美国式”的道路,如果我们所有的国民,都去完全模仿西方的生活模式,对于我们国家的生态、环保是一场灾难,所以说我们国家面先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

  怎么克服当前的矛盾?我们国家从三次产业来看,我们第一产业农业仍然占GDP的15%,工业仍然占50%多的比例,我们的服务业的比例也不过是35%,可是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早已经占到了70%多,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服务业产业比例如此小的情况下,就意味这我们的创意产业规模的狭小,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当你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高效率后才可以一个人劳动养活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可以支撑很多人娱乐、生活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产业已经决定了我们国家的产业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进入到那样的结构中去,现实也是很严峻,对于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GDP的比例是很严峻的,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够渡过这个历史进程,现在来看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总之,创意产业仍然是上层产业,假如你的经济基础很小,无论支撑一个庞大的创业产业,所以说这种经济结构对于我们来说现在仍然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前几天我在

中兴通讯开一次研讨会,我了解到,我们国家正在酝酿实施3G技术,为什么我们国家迟迟不能上马呢?为什么先进的理念不能应用呢?这就是跟我们的经济基础有极大的关系。尽管这种经济基础是比较落后的,如果很轻易的把基础拿掉,又几千亿扔上去的话,成本有多大,市场有多大,3G速度是快,但是有多少人需要?所以说我们的技术、创意是与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中兴通讯很多科研人员在感叹,感叹我们的技术在过剩,好的点子无用武之地,无法投入到生产中去。所以我们对整个创意来说,我们的文化方面,电视剧各项产品也存在着大量生产力过剩的状态,所以说创意产业是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的,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我们的基本经济基础还不够,我们的富裕发达程度还不够,即使我们创造出大型的文化产品也好和先进的技术也好,但是我们没按有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非常严峻的事实。

  不管怎样,我想我们国家还是要纠正一下我们的发展方式,就是一位模仿的发展方式,中国“拿来主义”的阶段我认为已经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确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到现在我们国家核心技术拿不出来,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人的手里,我们的国际分工越来越处于边缘化,这就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问题,假如继续下去中国永远是扮演着生产加工者的角色,再加之我们永远是拿着微薄的低工资,国家也富裕不起来。所以说从国家历史阶段来看,我认为中国已经到了该转变的时候。我们现在在文化产品上也为外来产品冲击的特别厉害,我们本国的产品没法创造。中国的产品文化都被外国开发的特别好,特别是中国和国外投入大量资金来拍《孔子》,我认为走到这种状态是有点不合理的,投资几个亿,我们中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来搞这个东西呢?所以说中国如果说从工业产品,我们是后来者,在工业方面我们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摆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很严峻的。

  我最后的话题就是从历史发展阶段特点来看,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赶超的阶段,也就是说建国之后第一个三十年,是独立自主,闭门早车自力更生的阶段,三十年之后我们是拿来主义模仿阶段。从今天之后我认为面临中国的就是赶超的阶段,中国要从工作、技术、思想甚至从制度各方面都要进行赶超,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状态。谢谢大家!

  (此文是仲大军在“创意产业在中国”高峰论坛的演讲)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