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新兴企业如何快速成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10:27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写在前面

  “未来之星”是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国内权威评测机构合作评选出来的中国年度最具创新和成长性的新兴企业的杰出代表,这些企业创业不超过10年,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10亿元人民币,是有自主创新“独门功夫”的新兴企业,具备成为行业领袖的潜能。评选活动自2001年开始,每届评选产生“21星”,六年来共有126家企业获此殊荣,已经引起了
企业界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6月3日至4日,作为全国报业集团中唯一一家连续多次对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进行成功追踪报道的地方媒体,河南日报又首次派记者赴西安参加了2006中国企业成长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颁奖典礼,感受代表中国企业未来的“涌动力量”,聆听中小企业成长的“集体话语”,领略中国经济成长的喜与忧。通过我们对“成长”专题的深入采访与报道,相信能够为河南本土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思维、新的启发和新的商机。

  世界上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成长”;在成长力量中有一个可怕的力量,就是有着强大基因的成长。

  中国企业界就有这么一群新兴的企业力量,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把他们叫中国企业的“鲨鱼苗”。

  这些高生长企业同样遇到了一系列快速“成长”的瓶颈问题,比如要不要融资?要不要多元化?怎样与环境对接?

  这些问题,困扰着这些“鲨鱼苗”,也影响着新兴企业的未来和方向。

  融资还是不融资

  上海同济同捷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它的董事长雷雨成说,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7岁,每天都有成千成万的企业成立,也有成千成万的企业倒闭。“企业要怎么做才能生存和发展呢?办法就是核心竞争力加资本杠杆”。新生企业要学会引进一些资金,尽快从黄海到蓝海,走到国际市场,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俏江南餐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兰感受不同,她说自己的企业有很强的实力。“我们企业没有一分钱的贷款,但是也不是说不需要。因为我们这个市场定位是商务用餐,我们也想作为一个中国的品牌走向世界。我们现在有21家,家家经营得非常好,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所以在现金流,在资金方面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

  张兰的观点引起了一场不同的观点的碰撞。惠州雷士公司董事长吴长江曾创造了让业界瞩目的“雷士速度”,赢得了全球照明巨头飞利浦的尊敬。吴长江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上市,一些朋友和员工想不通,这一下不是要分走利润吗?他说,“2003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了,企业要发展必须从融资的渠道打开。如果说你需要投资、需要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是很难的,你没有资本也是很难的。所以我当时要上市、要融资,要通过渠道打通这个瓶颈。”

  今日资本董事长徐新被称为“制造富翁”的人,丁磊的成功就得益于她的风险投资。她认为,中国目前很多行业还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你怎么样迅速地跑到前面,然后把后面的甩到两倍的差距。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获得这样的机会,企业家必须有资本眼光。

  “中国最大的餐饮公司是什么公司?是肯德基,肯德基在中国有1500家店,中国没有任何餐饮企业能够是这样的。这也得益于对资本市场的成功运用。”蓝山中国资本总裁唐越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过去两年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特征之一就是全球资本市场高度的流通性,将彻底改变中国资本竞争的规则。过去这种现象在传统企业中可以看到,他们利用国际成熟市场的资本,使公司规模一下子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在过去几年所增长的规模。“很多企业家经常说,我的企业价值是多少,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为此付出的成本。一个是时间,对于我们投资人的回报率,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很多企业满足了价格,但是你失去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是风险,风险更是有价格的。一位企业家提到管理一个成长型的企业,要去做长期你认为对的事情,这永远是一个矛盾的事情。风险和价格,我们希望都得到回报。”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获得2006“未来之星”的江阴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讲了她和公司的成长经历:“我做了14年内科医生,36岁才出来做企业。我做什么呢?我当时做服装。1993年投了300万进入房地产,后来又进入能源和投资领域。”“我从事着四大产业,服装是我们养家糊口的,房地产能不能做产业链?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就不做。”

  如今,像黄丽泰这样涉足如此多产业的企业不多了,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也感叹是“第一次见到”。徐新认为,中国企业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动力特别好,他对单一行业带来的成长很不满意,一个企业成长50%已经是个很健康的企业,但是这个企业家的野心太大了:“我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企业500强啊?”

  “我们也动过多元化的念头,想着,再搞别的会不会更赚钱?”雷雨成说,现在不少企业家,总认为自己熟悉的不是最好的产业,总看着别人家的老婆好,都不珍惜。这也是本能的一种心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真这么想,就检讨一下,你这个产业是不是选错了,如果选错的话那就放弃。如果你认为产业没有错,这个领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那你应该坚定地做下去,足够地放大。

  “我们如果做到全世界老大,起码中国老大,那么我们死亡的概率就很小了。”

  适应还是改造环境

  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自称“一介书生”,“从不请官员吃饭,从不给官员送礼”。他认为,企业家跟环境的关系一个是适应、一个是改造。他认为现在社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适应的问题可以解决。

  第二个改造环境。“在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环境不适应你们,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阻碍,所以我们有一个观点,当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做一个选择,把它自己的事业和它的所作所为,与潮流、环境、未来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不成功也难。我们知道跟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并不是环境让你发财,实际上环境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可能的风险。所以我们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将来的风险。要学会在企业文化,在企业业态、模式、建设中不断创新,去创造和改造环境。

  “我们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跟城市一起申办全球规模的大会,提出很多方案、设想,政府方面反应相当迅速。所以我们企业未来的建设,就变成了整个省、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把自己的事业和全球的理念联系在一起。这样要是还出问题,国家会来救你,全球会来救你。所以,要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改造企业环境。”

  “只有善于发现机会的企业,才能是最后的赢家。”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宏说,企业家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模式,学会与环境互动。我们说环境时,常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把环境作为一个客体,实际上主体和客体是互动的。有两个企业到非洲考察,第一个企业到非洲一调查,这里的女同胞不穿上身内衣,哪里有市场,转身走了;另外一帮人调查之后非常兴奋,非洲女人上身都没有内衣,这个市场这么巨大?最后这个企业果然成功了。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卞华舵从微观上谈了企业环境问题。他认为,一个企业要发展好,关键是要了解市场环境。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确实出了一批企业,但真正的企业家在中国没有诞生。因为过去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加入WTO以后,这个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认为,这些变化表现在,第一,整个中国经济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过去短缺,所以谁胆大谁就能发财。所以过去这个人赚钱并不表明未来这个人赚钱。第二,消费环节发生了变化。以前消费者不成熟,顾客对产品没有起码的认识。比如说保健品,只要一做广告老百姓都信。比如说在1996年,我们国家有牛奶有白酒,发现喝白酒的数量多于喝牛奶的数量,这在今天看是不可思议的。第三,法制逐渐健全。我们不少企业过去靠延长加班时间获得利润,在未来越来越不可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理念。第四,市场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以前对手很弱,现在对手越来越强大。因此,过去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在未来。④5

  企业家声音录

  上海同济同捷董事长雷雨成:

  我们都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要把中国第一制造强国变成第一创造强国,现在,我们除了飞机和汽车不是世界第一,我认为95%以上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我们的GDP为什么还是美国的1/6、日本的1/3?

  如果这些产品制造都基于我们技术,都基于我们品牌,全国认可、全球认可,我们的价格就可以是现在的三倍到五倍。中国的GDP翻五倍的话,已经接近美国了。

  我们要拿起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要抗战,我们的汽车1999年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在这一方面国内是有进步的。现在汽车在普及,尽管水平不高,但是每天都在进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价格、技术、能力结合起来,我们就拥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要使中国成为第一强国,不是第一制造业强国。

  远东控股集团副总裁卞华舵:

  我要提醒企业家,我们今天之所以成为冠军,是因为我们的对手太弱小了。当我们企业家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很优秀,我想告诉你不是因为你太优秀,而是因为对手太弱了。

  市场环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们对手会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壮大了,外资企业进来了,现在是高手如云的时代。中国将进入全新的时期,要转向真正的凭能力、凭本事发展的阶段,这对我们中国企业家是一个考验。

  过去的成功仅仅是一个虚构而已,真正的成功一定在未来。

  今日资本董事长徐新:

  要有信心,赚钱的机会很多。要开始建立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用这些钱全部砸在品牌的市场上,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品牌战略肯定是出奇制胜的法宝。

  不要轻易失去控股。

  我们需要一批企业家英雄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

  国家经济高成长性不代表企业高成长性

  最近,很多国际机构都在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4年前,高盛在全球经济报告“世界需要经济更强劲的BRIC”中,首次提出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个概念。高盛BRIC分析认为,204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35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未来的全球化将以BRIC为核心。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说,所有这些预测,说明中国经济的成长性没有问题,但这并不必然代表中国公司的成长性都非常乐观。他说,国家经济成长跟公司的成长关系有3种类型,一个类型比如像芬兰,跨国公司很大、很集中,就一个NOKIA,一旦这个公司出点什么问题就伤筋动骨。第二,你把这一家公司的经济改一改,就是日本和欧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你说日本经济就是那么几批,你说这个很老套,但是这个结果一直没有变。第三个类型,就是前仆后继。国家的经济在发展,但是公司一排一排地成长起来,一排一排地倒下去。

  周其仁说,现在大家不能只看到GDP增长很高这一点,要知道社会付出的代价也非常高。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企业家很多都翻身落马了,公司的命运、财富的积累有太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国家经济增长是无疑的了,但公司成长后浪推前浪,能否把我们撑到BRIC?

  保持旺盛企业家精神比任何时候都困难

  环境因素能影响企业的成长,还有另一个因素更深地影响企业的成长,那就是企业家本身。在现阶段,继续振奋和保持旺盛的企业家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

  周其仁认为,第一个困难是企业家创新难。“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创新难,最难在什么地方?最难在很多新奇的想法、新奇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上一钱不值。而不受市场欢迎的创新带不来商业成功。市场的需要现在不会讲出来,20年前会讲出来,它摆在那里,只要你供应就有人买。对潜在的市场需求敏感不敏感,区分企业家和教授就是这个道理。”把企业家的潜在需求挖掘出来,今天难度大,未来难度更大,因为人的生存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剩下的需要是无定向的,它究竟往哪里算不出来。

  川菜谁知道?如果没有人开发“俏江南”就没人知道了。现在很多需求已经满足了,潜在的需求到底在什么地方?没有旺盛企业家的眼光和判断力,研究市场的需要是很难的。

  “所以没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是不行的,而有市场价值的创新谈何容易?”

  第二个困难是对手强大了。全球化有一个很大的矛盾,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管理哪里来?管理是30年、50年、甚至100年积累起来的,现在众多跨国公司、百年老店到了中国,跟本土的公司一起竞争。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难度比过去大得多。

  第三,早年成就中国企业家的动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今天GDP增长这么快,在一定收入的人群当中,动力结构就会有问题。”过去当企业家成本低,今天你要搞一个企业,搞一个后浪推前浪的公司,难度要大好多。还有一个难度是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很敏感,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原来一部分先富起来、创办企业成功了,社会给他很多奖励;现在,社会则开始怀疑了,“因为我们是转型经济,我们确实有一部分钱不清不白。”

  企业家应该受到社会鼓励

  “我们今天经济环境还是赶不上美国,我们远没有站到世界舞台的正中央呢。”周其仁说,在这种情况下要往前冲,企业家理应受到社会鼓励,因为现在的大势很清楚:综合成本低,制度变化迅速,挑战也很严峻。“我看过中国的一批跨国公司,并不是说靠压低劳动力的成本维持利润,尤其在比较依赖人力资本这个领域。比如,华为公司一级焊工的月收入3000多块钱,在深圳的那个地区是令人羡慕的。”

  福特公司的管理者说,“我要我的工人买得起车”。最后把他们工人的工资提到5美元1小时,我们距这种工资水平还很远。印度在开放,俄罗斯在开放,拿中国自己的经验看,不是当时的GDP相对份额可以定天下的。俄罗斯的经济现在6%、7%的增长,人口那么少。我们中国追兵很多,稍有闪失就落后了。讲到底,决定经济增长的微观因素就是企业,就是企业的成长,所以中国经济的走势还需继续观察。“是像日本、韩国一样看来看去就是那么几个大公司,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要有一批批新公司出来,因为只有这个氛围和环境,才可以让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公司、百年老店不敢懈怠。我们要争取这个前提。”

  结论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一批英雄,英雄在哪里很重要,英雄就是企业家。④5

  记者感言

  关注颁奖者的喜与忧

  6月4日,在2006中国企业成长论坛和中国企业第六届“未来之星”颁奖典礼结束之际,《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牛文文即席放谈的一点感受,许多人印象深刻。

  他说,本届和往届当选的“未来之星”,共同的特点都是基于自主创新、有“独门武功”敢于自立门户的企业,它们代表了中国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让人高兴。可是,越来越多的“未来之星”正在接受海外投资,这是好事情,但为什么我们国内资本过剩,有那么多的人想投资,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本土的环境却不能养育本土的“未来之星”,这是件“很忧虑”的事情。

  牛文文说,此前,《中国企业家》就提到,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主角到底是中国公司还是跨国公司。我们在大公司身上看到了跨国公司的力量和理想,在本土的“未来之星”身上,也看到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我们为之骄傲的“未来之星”,不知道未来走向世界时会不会说,我们是来自中国本土的品牌。

  记者就此访问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据他介绍,去年的“未来之星”,风险投资介入达百分之三十以上,今年的“未来之星”,风险投资介入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多是海外资本。这说明,国内的金融资本,对有未来前景、高成长企业的关注不如海外资本,而且人家已经抢先介入了。有人说,目前中国的上空到处飘着美元,这些美元随时都在等着落地。而本土的金融资本,可能因为对本土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跟不上”而“抓不住”。

  刘东华还说,由于国内对企业成长的服务跟不上,还有一些企业不得不被迫卖掉,从商业利益角度看,能卖出去就是成功。而实际上企业家对创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卖企业就像卖自己的亲生孩子,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社会对企业、企业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爱护,包括对企业家精神缺乏认知,是件更大忧虑的事情。企业做得还小时,赚钱可能是企业家的,真正做大了,做到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企业家就是为社会打工。如果对企业家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缺乏必要的掌声,或者说企业家精神得不到价值的体现,就可能会对企业家的创业动力是一种“消解”。

  一些“未来之星”的企业代表也都分别谈到: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到了今天,中国本土的企业正在焕发着惊人的力量,保护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就显得当务之急、万分必要。

  透过颁奖方的喜与忧,倾听代表未来企业的集体话语,当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在更大愿景更深层面上关注和研究中国企业的“成长”,其实环境,也正在悄然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家一同“成长”。④1

  □本报记者 高李丽 方化 摄影 方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