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小心假外资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9:10 《商界》杂志

  □文/实习记者 白 灵

  公开的资本秘密

  “注册海外公司吗?”记者刚走进西南某市的飞宇投资咨询公司,一位胸前挂着“投资顾问”牌子的工作人员便迎了上来。

  “BVI(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吧?两个礼拜可以完成,手续费8000元,2000元经办费。我姓李。”尽管久闻“假外资”大名,并且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位李顾问的话还是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

  接下来的交谈中,记者自我介绍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听朋友的介绍而来。李顾问很热情很“专业”,将注册“假外资”的好处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

  “由我们帮你在BVI注册一个壳公司,这个非常简单,整个审批过程只需要几个小时。公司成立后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每年召开股东大会,也不用验资。那边的政策很宽松,对资金转移不加限制,也没有外汇管制。每年的管理费用只需要交纳500美元左右……”说到“离岸金融中心”的种种便利,李顾问滔滔不绝。

  “怎么把钱弄出去?那还不好办?给你介绍个地下钱庄,把手上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欧元、日元……都可以——如果你有办法从正规渠道弄到外汇那更好,再以个人名义打到海外成立的这个新公司账户上就OK了。”一个全新的公司就这样出现了。

  “有什么好处?嘿!你的新公司是个外资企业,以外资的名义回来与现有的公司合资,你就‘中外合资’了。我这里有一份资料,给你看看。”记者伸手接过,是一份邻省某食品公司与该公司签定的“代理注册公司”合同,里面详尽地描述了注册海外公司的整个程序。“这是我去年办的,只去年一年,就帮他们节省了300万元的税收!”

  “现在我们都还保持着联系,他们还等着‘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时限过了之后,再注册一个新公司呢!”谈到业绩,李顾问露出了笑容。

  原来如此!

  记者在西安采访到这样一个案例,于2004年8月成立的原西安JC置业有限公司,为内资民营企业,其出资人张某和刘某分别持股75%和25%。当年10月,张某在香港成立香港HC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然后,刘某将其所持有的JC公司25%的股份以等值外币转让给这家香港HC公司,同时,张某将其持有75%的股份转让给了西安另一家中资民营公司。

  至此,西安JC公司因25%的股份被外资收购,由内资企业转为外商投资企业,进而获得税收减免等优惠。

  ——究竟有多少企业在这样暗渡陈仓?

  根据公开报道,2005年以来,百度、富力地产、中国龙工、雨润食品、海王英特龙、新宇亨得利等国内著名民企,全部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外资来源地也均为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国际避税地;而在2004年,国美电器、蒙牛乳业、盛大网络、慧聪国际、津西钢铁、中天国际、京信通信、前程无忧网、天狮国际、银桥乳业等著名民企,已通过境外壳公司相继在境外成功上市。

  在这些公司中,当然也不乏欧亚农业、格林柯尔之类的“坏孩子”。

  统计显示,全球38万多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企业中,大约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

  许多企业选择“海外镀金”,注册离岸公司,都是奔着国家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去的。巨大的税收优惠,对于许多眼疾手快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桌诱人的

美食

  我国每年的外资流入数量当中,约有1/3属于返程投资的“假外资”,也就是说,按照2005年600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计算,流入中国的“假外资”高达200亿美元!

  假总部

  “这年头生意不好做啦,不然就远远不止收2000元经办费啦。”李顾问在记者起身离去的时候大发感叹,“最近这两年,‘两税合并’越炒越热,许多企业都不愿意再走‘海归’这条路了。”

  2005年1月24日和4月21日,出于对企业向群岛公司转移资产造成国民财富流失的担心,外管局相继发布了“11号文”和“29号文”,规定以个人名义在境外设立公司要到各地外汇管理局报批;以境外公司并购境内资产,要经过国家商务部、发改委与外管局的三道审批。

  而在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两税合并提案”的提出及其所受到的重视,也彰显了政府治理“假外资”的决心。

  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001家,同比增长0.7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3.25亿美元,同比下降0.5%。随着宏观政策的日趋明朗,外资流入量的下降,表明“假外资”也在萎缩。

  “不过最近两年我们又开展了一项新型业务——代为注册国内外地公司。目前这项业务很受欢迎,增长势头丝毫不亚于前两年的海外公司注册。”李顾问透露。

  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李顾问娓娓道来:“其实这项业务就是当地的企业到外地税收优惠的地方,如各个经济开发区,注册一个壳公司(总部),再以壳公司的名义返回到本地来投资。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两边都享受优惠政策,资金也可以在两地企业之间倒来倒去,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按照你的说法,这恐怕也算是一种假外资吧。没办法,谁叫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呢,我们对待客人总是优待客气得很,无论客人来自外国,还是外地。”李顾问调侃道。

  带着种种猜测和疑问,记者走访了招商引资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

  记者获知,目前李顾问所说的这种“假总部”现象正愈演愈烈。例如畅销西南的某服装品牌,外包装上标明产地是深圳,公司注册地也在深圳。实际上,这家服装公司不仅生产基地位于成都,其出资人也是四川人,而其主要的销售市场就在西南三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与此类似的,企业在税收优惠地区虚设常设机构,而其实际经营业务则在税收优惠地区之外进行的案例,在最近两年已是屡见不鲜,其避税目的显而易见。”

  记者还了解到,许多企业所谓的外地总部实际上根本不存在,顶多只是在外地某个居民小区内租一间小屋,安置一两个接电话的代表,没有资金,没有设施,也没有员工。这就是“壳公司”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政府部门拿他们也没办法,这个问题不是单靠一两个部门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系统的整治。而且事关招商引资大局,真假难辨,我们也只能对所有的人都持欢迎态度。”该官员苦笑着说。

  招商引资:怎一个乱字了得

  是的,招商引资堪称每个地方经济的大局。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繁荣,为了GDP增长,往往在引入外商投资、外地资本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对投资资源的争夺,让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全走形变味。很多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出让土地、补贴财政、廉价出卖工厂……更有甚者,甚至祭出了选美招商、明星招商、“官饵”招商等怪招。

  有专家称,政府干预下的招商引资,使本应在成本导向下的企业投资行为,与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行为合而为一,扭曲了市场信号。听任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不仅损失地方财政,还会导致土地等资源的巨大浪费。

  经李顾问介绍,记者拨通了南京高淳县一负责招商引资官员的电话,这位曹先生自称可以代办在当地注册公司的业务。

  在例行介绍了几句当地的交通如何便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之好以后,曹先生说到了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我们这里的地价很便宜,只有南京的1/3。在这里注册公司,我们会从财政收入中给予相当多的退税,国税可以全退,地税退40%。”

  对方还向记者保证:“你只需要把公司名字和身份证准备好,资本金都可以借给你,用完之后退还就行了,手续费用也就是1000元左右。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来自于温州、广东等地的客户在这里注册了公司。”

  此等“好事”,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竞争白热化的结局。

  在深入实地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长三角、珠三角许多城市,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游击队”。这些政府人员怀揣优惠的引资政策,行踪隐蔽,尽量避开当地政府的视线,时常到各个企业“敲门招商”,大搞“政府公关”。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对外来客商竭尽地主之谊,陪其吃喝玩乐;还有一些地方不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没有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草率从事,组织庞大的招商团,盲目走出去招商引资,每年财政开销数百万元,而结果往往是合作项目意向书签了一大堆,履约的寥寥无几。

  一位官员还告诉记者:“广西梧州某区政府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竟虚设一个根本没有法人资格的临时机构,与投资者签订合同。而且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500多亩土地转租给投资者搞旅游项目,最终导致数百万元投资化为泡影,上当受骗者欲哭无泪。”

  头破血流的背后,还有多少税收、验资、审批上的“暗箱”,尚不得而知。政府行为混乱,无疑为“假外资”泛滥,招“本地”商、设“壳”公司大开了方便之门。

  离乡背井的苦衷

  “无利不起早”固然是商人的本性,但如此多的企业或选择“留洋”,或选择“辗转他乡”,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这么干,怎么混饭吃?”一位企业老板反问记者,“和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比起来,那些‘外资’们本来就具有管理、技术、资本上的优势,政府又给他们那么多的优惠政策。要是我们老老实实地做,成本永远比他们高,产品

竞争力永远赶不上别人。”

  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众多民企想尽办法,出国无门,便想方设法在境内找地方“腾挪”一番。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让外资受到了很高的“礼遇”,直接导致外资企业的实际可执行有效税率大幅降低。一般情况下,成为外资企业意味着企业所得税获两年免除,两年后所得税率为10%或15%,甚至更低。

  低税率意味着“外资”企业的运作成本更低,这对于本来就因先天不足而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再者,“资金”二字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抛开国外的融资渠道不提,外资企业的规模、技术、资信等总体状况也令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望其项背,从而更容易取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正应了那句俗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消费者对于外地以及外国品牌的偏好,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离乡背井。

  拿家具行业来说,河南省内企业生产的弹簧软床垫、软体沙发质量合格率超过90%,绝对堪比任何外地品牌,无奈消费者却不买账,本地家具的销量一直低迷。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外地注册公司,或同外地企业联营打别人的品牌,更有些企业直接冒用外地品牌。

  消费者的喜恶也影响着经销商的取舍。2004年,重庆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新世纪百货,将其店中7家本地女装企业的产品全部撤出,拒绝接受地产女装企业。迫不得已,这7家企业只好到广东、上海等地去重新注册新公司,再回来“曲线救国”。

  长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有经济学家列举了我国投资市场的三大优势,一是廉价的劳动力,二是市场的巨大潜力,三是系统的优惠政策——即外资“超国民待遇”。

  他认为:“这在前15年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逆向歧视’政策,必然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恶性竞争。”

  而这,在今天的中国,显然已成为更大的隐患。因此在今天,各级各地政府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做到“内”“外”一致,用新的治理结构杜绝市场与制度风险,理当成为地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