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创新源于颠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对创新者来讲,最关键的是把握规律,把握什么是未来的方向。第二,把握规则里最基本的东西。例如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那就不是创新,是胡来。第三,要把握时机

  应关注深圳第二、第三轮发展周期中草根、新生代企业。这几年对智力行业、包括设计产业,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招行、平安甚至华为,这是我们民族几十年压抑后释放出来的一种巨大机遇和机缘,是不可求的。要逐步关注那些小小的写字楼里的创业者

  深圳一定要创造足够的空间,让那些草根阶层发挥旺盛的生命力,深圳必须出现下一个招商、下一个中集,只有这样,它才会打破固化的东西,才会生机勃勃

  主持人:现在谈一谈技术变革的问题。具体点说,从招行推出“一卡通”风靡全国到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应该怎么面对技术环境的变革?同样的问题对许总,1999年我跟马总交流过,当时腾讯只是定位在一个即时通讯的小玩意儿,而现在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业非常有竞争力的标杆企业。同时,也要开始面对像雅虎、Google等跨国公司的竞争,如何继续保持创新的竞争力呢?

  唐志宏: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市场需要。市场需求不是简单的四个字,例如我主管个人银行业务,要时刻关注财富总量、财富分配结构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人们需求行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还有使这些都能达到的技术条件的变化。比如,现在银行一个很严肃的课题,就是支付手段的问题。银行的第一个功能是汇兑,现在互联网的兴起动摇了银行最初产生的理由,易趣、阿里巴巴都有,腾讯也在搞,当然现在还不能称做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支付企业,但对银行的威胁非常大。

  主持人:

银监会也在考虑对此进行监管?

  唐志宏:监管,并没有说别人一辈子不能做。原来银行是唯一的支付者,现在开始发生变化了。

  许晨晔:互联网角色只是增加其中的便利性,归根到底脱离不了传统行业。技术变革的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了创新的类型。很多技术是没有什么门槛的,只要你投入,是可以积累和达到的,但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应用的创新才是最强的。应用创新包含了一种优势,大家总是比较我们跟国外企业的劣势,腾讯当年打败ICQ,可能在管理经验上对方更成熟,但是从接近市场角度来说,我们无疑占据了比别人更近的距离。我们在应用方面的优势是应该充分发挥的。

  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必须选择哪个领域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应该放弃的。不断挖掘用户需求,选择下一个必须深埋的种子。

  主持人:坐在听众席上的朋友可以自由提问。

  融通基金王文:唐行长刚才谈到招行的一些创新,其实就是不断突破一些规则,对企业个体来讲是理性选择,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规则大家都不遵守了,会不会意味着相反的非理性、而且高成本?改革开放一直鼓励大家突破游戏规则,没有规则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比如,深发展和招商银行在上市资料里都提到了人民币离岸业务,央行没有关注到的时候,大家都做了,也可以视为一个创新,但结果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教训。

  唐志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而且规则是强制的,必须人人遵守。规则往往面对过去和现在,而创新和规则恰恰相反,这样往往会有一些冲突。对创新者来讲,第一,最关键的是要把握规律,把握什么是未来的方向。第二,要把握好规则里最基本的东西,就像银行不能动客户的钱,任何创新都不能突破这条铁律。证券公司把客户保证金都挪用了,那就不是创新,是胡来。第三,要把握时机。哲学上讲“增一分则长,削一分则短”,审时度势也很重要。招行历史上曾经也有失败的案例。“早走一步的成先进,早走三步的成先烈。”说到离岸业务,实际上这不属于创新范畴了,当时是经过人民银行允许的,都是有牌照的。我们确实走了一条弯路,中国商业银行几十年全是在岸业务,离岸业务两头在外,如何把握企业风险,如何选择客户群体?都没有经验。任何创新都是不断的突破,最后被承认了,被承认后变成了新的规则。

  杨秀丽:一个企业要保证良性、正常的运行,必须要有规则。我们有一句口号“法规加一”,规则必须遵守,加一是什么?那些灰色地带不会去碰。遵守规则不影响创新。

  主持人:杜建君在TCL等企业工作过,谈谈你的想法。

  深远顾问杜建君:第一,应该关注深圳第二、第三轮草根、新生代企业。深圳这几年对智力行业、包括设计产业,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二,不能仅仅关注招行、平安甚至华为,这是我们民族几十年压抑后释放出来的一种巨大机遇和机缘,是不可求的。要逐步关注那些小小的写字楼里的创业者。第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第四,创新管理,更重要的是知识转换管理。

  主持人:我提一个问题,上海市政府曾经希望平安和招行把总部迁移过去,你们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目前的趋势是,跨国公司聚集度上海超过40%,北京37%左右。广东占的比例不是很高。这实际上也与我们的第三个话题有关,在全国性全方位竞争环境下,深圳和深圳企业感觉还有哪些不足,新的创新之道在哪里?

  杨秀丽:我们注册总部在深圳不会变,我们跟深圳有血缘关系。也是因为这个好环境才有了平安。当然我们现在上海有第二总部,也是经过保监会审批的,我们主要的一些业务放在上海去,这也是经营的需要。但不是整个迁移到上海去。

  唐志宏:我们唯一一个总部就在这,(设在上海的)信用卡中心还称不上我们的第二总部。

  深圳有先天优势——创新,也带有先天的劣势,比如管理不强。招商引资带来的什么企业都有,从一开始就很杂,什么产业来得快干什么,当然关联度不高的产业可以比较好地抵御经济周期。深圳除了

房地产产业外,没有带动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包括华为、中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围绕其产业的产业链。深圳形成了什么?港口、物流。由于制度的优势,它一开始又形成了金融上的创新。

  如何巩固原来的优势,这对深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抵押,这是银行做汽车按揭的很重要的方面,深圳一直到前年才有了汽车抵押。而《担保法》公布了这么多年了,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可以进行汽车抵押,但是深圳不行。再一个,深圳如何防止“孤岛文化”。每一次创新都是利益结构的调整,所谓“孤岛文化”就是固守原来的,不愿意让别人来重新分享利益。上海恰恰这几年开始打破这种文化,但深圳这几年反而开始在形成这种文化。

  杨秀丽:平安很多员工都要求调到上海去,他们感觉上海更能接受他们。

  唐志宏:打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不等于就建立了现代的市场经济。广东最先改革开放,信用环境应该比较好,但恰恰广州的信用卡我们控制最严,不良率最高。大家对上海大概有几个方面印象,一是上海人特别“死”,看起来是缺点,但他实际上比我们更早进入了现代市场经济,这是一种法制经济。再一个,跟上海人谈生意,谈成之前极难,但一旦谈成就可以放心,这就是信用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这是给深圳提出的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蔡耀光:假设前面的深圳是靠打拼出来的,难道未来15年、20年还是靠这种打拼精神来创新?深圳正进入一个问号阶段。

  乐正: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看法,深圳最大的价值是当初试验一种新的制度能不能成功,最大的成功也恰恰在这里。第一阶段的试验证明还是成功了,但是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将来继续保持成功。

  一个城市的文化起码要以50年或者一个世纪为单位来计算。现在人们对深圳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城市文化并没有形成,像深圳没有形成独特的方言一样。现在长三角的人看深圳,可能有点像20世纪初苏州、

扬州、杭州人看当时的上海。

  另外作为一个新政策的试验,深圳受香港影响很大。香港有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优势,这三个是内地最短缺的,深圳在这方面先行一步。

  但工业化在香港没有生机,香港十大富豪里没有工业资本家,恰恰是在这个方面,让人们也对深圳的前途表示质疑。深圳要文化立市,香港是没有的。深圳要人才托起一个高品位的城市,香港也是没有的。加工业来深圳了,但是白领产业没有到这里,白领产业愿意到北京、上海。这也是人们对深圳下一步创新能走多远打一个问号的原因。

  香港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美国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原始创新70%左右是中小企业,大的企业做集成创新,我希望未来深圳能够保持一段时间是中小企业的创业沃土。香港的市场资源、加上内地人才资源组合在一起,碰撞出很多中小型企业。

  主持人:这种反思的价值就在于,创新也源于颠覆。深圳一定要创造足够的空间,让那些草根阶层发挥旺盛的生命力,深圳必须出现下一个招商、下一个中集,只有这样,它才会打破固化的东西,才会生机勃勃。

  对企业来讲,创新可能来自某种警觉,成功来自于警觉。无论是出于对新技术的警觉,还是对市场、消费者、竞争者的警觉。还有对自身反思的能力,要看我们身上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沉溺于此的惰性、骄傲,还要有一些文化变革。如果有这样一种超越自我的东西,深圳的血液还会在已经成功的企业身上循环,也会在更多的草根型企业中循环。作为深圳整个创新的源动力也就真正有了基础。(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晓燕整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