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中国培训业的竞合之势走向共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20:41 《培训》杂志

  ---——记第二届全国知名培训机构交流会暨(2006春季)培训课程、培训项目交流会

  本刊记者/陈晓婷

  2006年3月28至30日,由《培训》杂志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知名培训机构交流会暨(2006春季)培训课程及培训项目交流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以“创建交流平台,携手合作共赢”为宗旨,共有200多家培训机构400多人参会,40多位讲师进行了课程交流。各培训机构之间互相交换资源,分享运作经验,探索培训业的未来发展,气氛和谐而友好,切实构筑起了一个培训业内及培训业与企业之间开放共赢的平台。

  中国的培训业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恰如当初的IT产业一样。上世纪90年代,培训业作为一个新生行业在华夏大地悄然兴起,到今天,历经10多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培训业的市场份额已达到300多个亿,培训机构达到7万多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大小小的培训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交相更迭。

  然而,在业界表面的繁荣背后,一系列问题已现端倪。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培训业尚未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产业,产业价值链并不清晰。80%以上的培训机构不具备市场

竞争力,规模小、业务模式雷同、盈利模式单一,大部分培训公司生存不易,甚至“朝生暮死”,年产值超过1000万的更是凤毛麟角。

  “培训机构到了该脚踏实地考虑自己未来的时候了。”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说。

  竞合:直面竞争 合作共赢

  尽管目前在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培训业在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不可阻挡。“蛋糕只会越做越大,培训行业的体系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充满信心。

  在为期三天的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代表们围绕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时代光华、广东众行、慧泉、聚成、影响力这些过去在市场上的对手,首次聚在了一起,除了交流对培训业的思考外,话题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谋求合作共赢。业界分析人士预言,培训机构经过近10年的发展,开始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

  事实上,参加此次会议的近200多家培训机构,有许多曾经是“死对头”,有些甚至在同一座楼里办公却不相往来。这次见面,尽管多少有些尴尬,但是大家一致意识到,眼下已到了培训机构寻求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准确位置的时候,相较于低层次、同质化的竞争,合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共荣。

  安徽大道博一培训公司执行经理丁晖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中小培训机构的心声:“过去,像我们这种处于小城市的培训机构,常常被人为地边缘化。比如,请一个讲师,大公司可能1万元就搞的定,我们却得多掏几千元。事实上,大公司在当地的市场运作能力反而不如我们。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大家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一定能够实现双赢。”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专业服务,是培训业的出路,也是发展趋势。”《培训》杂志主编朱伟正说。

  中国的培训机构走到今天,开放、沟通、交流、合作已成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立足全球视野

  中国的培训业刚刚起步,而在西方,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产业,具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方法。在“第二届全国知名培训机构交流会暨(2006春季)培训课程、培训项目交流会”上,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高级执行副总裁Mr.ML Hillard用“The Gathering Storm”(山雨欲来)形容全球经济竞争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经济的相撞就如同东西方文化曾经激烈撞击过的一样,将带来巨大的影响。”Hillard说,经济的变化,无疑造成培训业的震荡,客户和终端用户将直接决定培训业的未来。据Hillard介绍,在西方,培训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6大趋势:评估工具越来越复杂,培训方法越来越多;讲座越来越少,可参与的、互动的课程越来越多;和谐生活方式的培训需求增长迅速;培训更多需要坐在“决策桌”边上(Being at the “Decision Table”);即时的和特殊技能的培训增多;渐进的和有计划的职业发展成为趋势。

  “中国培训业正沿着西方培训业曾经走过的道路前进,西方所经历过的,中国将在未来遭遇。”Hillard说。

  Hillard忠告说,从事培训行业的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讲座内容为中心;要充分掌握评估知识、评估方法、投资回报率等;同时,要做好在文化冲突中做培训的准备。

  观点:论道培训精彩纷呈

  ●广东众行企管董事长刘永中:培训行业必然高度分工

  培训业发展到未来必然会高度分工,有些公司专注做产品,有些公司专注做销售。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培训机构必须要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以众行为例,众行基本上是一个合伙制公司,实行员工持股制。我们有一张价值图,是三个同心圆圈,最中间的圈是利润,依次向外第二个圈是无形价值,第三个圈是未来价值。如果大家只分割中间的圈的话,就没有多少利润,公司也很难发展;而分割外面的圈的话,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愿景研修学院院长林建安:隐性成本就是失败成本

  从整体上说,造成隐性成本有三个因素:一是战略成本。在战略上缺乏定位,缺乏能力积累,没有弄清楚培训为谁服务,服务什么;二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与战略成本的增加相辅相成。如果在战略上不断地摇摆,管理成本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这样就很难形成一个成熟的管理模式。同时,如果对管理活动的规模、时间、质量和费用不进行控制,也会直接影响利润;三是采购成本。简单地说,采购成本就是对管理的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成本。例如,企业需要计划方面的培训,培训公司就要去寻找这方面的讲师,那么讲师所讲的计划与企业需要的计划是不是一样呢?我想这里面就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一些培训公司对请来的讲师不信任,处处戒备,使得讲师不愿与之合作,这也会增加采购的成本。

  ●影响力教育训练总经理易发久:由“卖老师”转型到“卖课程”

  培训公司应该逐步由“卖老师”转型到“卖课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老师。我举一个例子,卡耐基一套管理课程讲了几十年,就是在“卖课程”,由哪个老师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由谁来讲,都能保证课堂的品质。我今天其实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培训师也是培训公司,所以我会站在双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影响力”有专门的队伍研发课程,研发出来后成为一个标准,然后老师就老老实实地把这些课程演绎好。当然,我们也会留下一定的交互空间,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量化”,我们现在就以这种方式在全国经营。目前,我们已经开了20家公司,员工超过1000人,这么多人,如果只是“卖老师”,那怎么能了解这个老师呢?举个例子,假设在哈尔滨有一个客户需要课程,可是老师却在深圳,客户要和老师见面,请问怎么去?成本由谁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公司只能“卖课程”,保证课程的品质,而老师只是作为一个演绎者把课程演绎好就行了,我认为这才是将来培训公司的出路,也是未来培训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北京时代光华董事长方永飞: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经营

  在今天的培训市场上,既不缺项目,也不缺方向,缺少的是专注做某件事的心态。很多培训公司急功近利,觉得哪里好赚钱就往哪里走,往往忽视了真正的客户。彼得·德鲁克说过,我们在头脑当中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是:究竟谁是我的客户?如果不认真地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的客户细分市场永远做不起来。培训机构也一样,必须要思考自己在什么阶段,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必须要脚踏实地,整合策略,联合资源,和更多的机构展开合作、沟通和交流,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经营,从核心师资的建设转向品牌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把中国的培训机构做大、做好。

  ●北京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要将咨询与培训相融合

  培训是个性化的职业教学。在美国,理论界认为培训并不是独立的产业,发展到最后都是带有个性化的咨询。我认为,中国咨询产业需要培训产业,因为培训产业可以作为“蓄水池”,把大量有用的和没用的咨询师都聚集到培训产业来;同样,培训产业也需要咨询产业,培训最初一定是个性化的服务,越个性化的服务越需要咨询能力去支撑。从个性化的服务慢慢积累到共性的问题,才可能产生培训产业升级的机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