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九成高球球具中国造 本土品牌依然艰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8:19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李蔚 发自上海

  12年来首次调整消费税,方兴未艾的高尔夫行业首当其冲。4月1日起,高尔夫球及球具将作为一个税目,按照10%的税率征收消费税。

  这一只为少数人所熟悉的“贵族化”运动项目一时间获得了高频度的关注。日前,《
第一财经日报》在调查中惊讶地发现,全世界约有90%的高尔夫球及球具是在中国生产,但是它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品牌。即使在国内,依然是洋品牌和冒牌货占据市场主要位置,而意欲打造中国本土品牌的高尔夫球及球具的生产企业不过10家,而且几乎都是惨淡经营。

  亟待规范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尽管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算高,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专用装备生产基地。据统计,全世界约有90%的高尔夫专用装备是在中国生产,它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品牌。

  在国内市场上,高尔夫球及球具也差不多完全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目前比较知名的品牌有 TaylorMade、Odyssey、Adams、阿迪达斯、耐克、普利斯通等。

  更让厂商们头疼的一大问题在于仿冒品牌的猖獗。“总的来说,这个行业还比较混乱,不成熟。”某位高尔夫用具生产厂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知情人士透露,仿冒品在深圳、福建、海南等地尤为盛行。据悉,一套优质的正品球杆价格可达上万元,而仿冒品只要区区几百元。

  这些仿冒品多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采用私人化的、没有营业执照的销售方式。有些人则定期购买仿造商品。

  相比之下,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品牌乏人问津。《高尔夫大师》华东区首席代表张平谊指出,本土品牌依旧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也仅仅是传统的价格优势。

  但是这一“低价”也仅是与国际名牌相比较而言。据悉,国产品牌要比大牌便宜5倍左右,比仿冒品稍贵。

  如此一来,出现的结果是,坚持维护“身价”的消费者去买国际名牌,好面子又图实惠的人为仿冒品的流行亮起绿灯。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征收消费税,国际品牌球具的销售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原本就艰难度日的本土品牌则有可能因此雪上加霜。

  本土品牌的困境

  市场不成熟,消费群体不足,国外品牌过于强势,凡此种种,本土高尔夫球具生产企业生存空间堪虞。

  中国现在有自己品牌的高尔夫装备生产企业不过10家,几乎都是惨淡经营。据悉,深圳有家企业过去给世界第一的高尔夫球具做代理,现在自己做品牌,一样的做工,一样的质量,结果去年才卖出去不到100套,还都是半卖半送。

  记者获悉,从质量角度而言,本土品牌与国际大牌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可以达标。因为高尔夫球具的制作难度并不是很大,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

  要打造本土品牌,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品牌意识、市场推广的手段。

  像阿迪达斯、耐克、Mizuno等生产高尔夫球具的国际名牌企业,都相当重视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不光有好的设计师,更签约了世界一流的高尔夫选手为他们做代言。

  耐克球具就是依靠与老虎伍兹的签约才脱颖而出。

  耐克早在1985年就推出了高尔夫鞋系列。但在和伍兹签约之前,

  耐克的整个高尔夫系列都一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而且始终无法进入高尔夫的核心产业,也就是球及球具的市场。而在与伍兹签约之后,

  耐克在总值为8亿美元的全美高尔夫球市场中的份额,从0.9%一跃而上为3.9%。

  其实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一流的高球选手,像张连伟、冯珊珊等。然而,这些最好的球员无一例外地与国外企业签了约。

  不过,正在逐渐升温的高尔夫运动还是让本土企业盼到了一丝希望。

  “以前打球都看不到人,现在每到周末都订不到场。”某高尔夫爱好者对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高尔夫赛事正逐渐将这项运动推到各色社交场所的前台,就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来看,本土品牌目前的困境也许并不那么悲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