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企业并购 > 正文
 

三一重工不可能被外资收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 17:18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杜爽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直面股价下跌

  主持人:三一重工声名鹊起缘于“股权分置第一股”的名头。但是,股改过后三一重工的股价伴随着大盘一直下跌,而在近期大盘复苏之时,三一重工的股价也呈现下跌趋势,
一度低位徘徊在5.7元左右。一种观点认为,三一重工股价跌宕在教育股民,全流通后真正的市场弊病显露无余。

  向文波: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比如大盘走势和宏观调控对行业的影响,这不是哪个企业独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企业的业绩。同时我们也会将企业的趋势和风险及时进行披露,以让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在我们看来,股票涨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股价并不特别着急。而且,作为大股东,与短线投资者不同的是,我们不太关心短期表现,而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我们对行业现状的认识、整个行业发展前途的判断和对自己企业的了解,我们从长远的角度还是看好三一重工的。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只是刚刚开始,而国内的内需也将是巨大的。具体到企业,去年三一整体的表现要好于大家的预期。虽然销售的总量略有下降,但是市场占有率却提高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拉大了。而且,在2006年,我们投资的底盘、搅拌车等相关多元化项目也将开始赢利。

  主持人:股权分置改革历时9个月有余,作为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企业,事过境迁,和早先的风光相异,三一重工今天必须面对的是市场层面的猜测与怀疑。

  向文波: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和企业家影响太大了。过去企业搞得好不好,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没有动力,作为经营者的价值没有被发现的机制和通道。所以上市公司才会发生很多资产转移、圈钱的行为。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我们从以前的集团模式慢慢进行着调整和整合,例如以梁稳根为代表的大股东、高管和中小股东已经同舟共济,股东三一集团也会尽全力支持三一重工,正计划把集团拥有的工程机械资产和将最优质的项目充实整合到三一重工来,要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帮助公司尽快成为世界知名的专业工程机械企业。

  另外,由于资产整合,组织结构和人员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我们将筹建统一的销售、采购、人员培训平台。当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这些构想是否能够实施要得到流通股股东的表决后才能决定。

  主持人:2005年10月,三一集团再次发布增持三一重工股票公告,宣布在一年内掏出不超过2亿元资金进一步增持流通股。到目前为止,三一、宝钢等都完成了增持计划。这似乎给市场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息,上市公司为了取悦投资者、送钱给机构赚。面对这种情况,三一的增持计划是否还将继续?增持计划除了实现当初股改时对投资者许下的承诺以外,对公司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做才会真正有益于公司价值提升?

  向文波:讨好投资人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企业的经营者就要为投资者创造利益,同时让企业股票的价格回归价值。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要对股东负责,这是我们应尽的道义和责任。所以我们会在股票价格过低、背离价值时增持。当然我们也会在股票价格过高时抛售,并会提醒我们的投资者,以保持股票价格回归价值。

  关于外资并购

  主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00多亿元;到2010年,预期达到1200多亿元,经济总量将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也是被外资紧紧盯住的。例如美国凯雷集团正在计划收购徐工集团,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此前也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有消息说,卡特彼勒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三一重工已经身陷外资包围圈。

  向文波:现在总有人在谈论这个事情,但是说我们和外资接触,会被收购纯属是谣言。我要说的是:三一重工是不可能被收购的企业,我们对自己所持有的股权是很看重的。而且,目前的三一重工正处在高速增长期,从股票发行的角度讲,我们也不会选择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发行股票,如果这时发行股票,它的价值就会被低估。

  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排除和战略投资者的接触和合作,我们现在并不缺钱,所以可以接受的战略投资者是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带来资源和市场,比如帮助我们更多地进入国外的市场,进行产品的整合等等。

  被逼出来的自主创新

  主持人:多年来国内的企业希望依靠合资等手段消化和引进技术的方法来获得核心的技术,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与这些企业不同的是,三一多数技术包括核心技术都是自主创新获得。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向文波:三一的自主创新完全是被逼出来的。1993年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也想走与国外企业合资的道路。但是三一仅仅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没有规模,而且是一家民营企业,因此根本没有人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被迫开始进行自主创新。

  大家都知道,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常常是不能获得其核心技术。比如说,工程机械设备的核心技术是液压控制技术,当初中国的企业只能从国外进口液压控制系统,大头的利润被外国人赚走。但我们引进专家,加大投入,自主地开发了自己的液压控制技术,使我们的产品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仅以托泵的核心技术液压控制系统为例,从国外购买时的成本是7万元,而我们自己制造的成本是3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得产品的毛利润增加10%。很多人一直怀疑我们产品的毛利润为什么这么高,怀疑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的真实性,这就是答案。而且我们的技术是针对国内情况研发的,产品比国外更能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在企业战略实施中,三一重工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实施了创新战略、预防侵权战略、专利权运用战略、抢先和许可战略。

  主持人:经历创业阶段后的高速成长,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向文波:所谓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全方位的创新,包括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等。要想有创新的企业必须建立创新的文化,三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一切源于创新”。具体来说,我们允许员工犯错,不是一味对错误进行惩罚。公司会对创新进行投入,不仅每年会将收入的5% 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而且在待遇、薪酬、股权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创新。对企业家个体来说,创新精神是对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企业家带领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也会成为创新的动力。

  “成本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

  主持人的话

  手持“成本优势”的利器,中国的制造企业是否真的可以“无往不利”?

  作为一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的老总,向文波面对“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论,表达了自己的质疑:“这样的成本优势是虚假的优势。而依靠这样的成本优势并不能赢得竞争力。”

  在他看来,中国的企业现在所谓的“成本优势”主要是通过在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研发成本三个方面过度透支得来。

  向文波的看法在现实中正在不断地被证实。仅以劳动力成本来看,在中国南方的广东、浙江等省,由于工资过低已经导致该省私营部门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中国企业为了追逐成本优势已经到达了疯狂、偏执的程度。众多企业的低成本来源于给民工过低的劳动报酬、拖欠工资、不提供劳动保障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等不正当的手段。“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家给员工的报酬必须要满足三个需求,即生存、自我技能的提升以及培养后续劳动力。但是目前仅有几百元的报酬只能满足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根本谈不上提升和培养后续劳动力。”让向文波忧心的是: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低价格战略将使得全球的贸易规则遭到破坏,最终中国的产品也会遭受高关税和反倾销的,等于拱手将这一大部分的收入送给了别的国家。

  同样,在环境和研发上,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费用低仅仅因为是被转嫁给了社会和未来, “如果按销售额的5%提取研发费用,我们有些行业的低成本优势还能继续保持吗?”向文波问道。

  那么,不依靠所谓的成本优势,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呢?“首先,在很多制造行业人工成本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应该提高人工的收入,才能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其次,我们的很多产品附加值很低,销量很大,利润很薄,所以应该生产制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除此以外,在向文波看来,中国的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来自于产品优势,即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

  八卦老板

  在新浪上看到你开了博客,出于好玩、赶时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博客,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平常是否写东西,愿不愿意开博客,我还告诉他:“很遗憾,我大学毕业20年,基本没有写过什么东西。”后来我开博客的动机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特殊的经历,已经超出个人利益的范畴,需要对社会有个交待。比如,我们作为第一家股权分置改革的企业,我经历了全过程,面对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思考,需要写出来。再比如,我们是民营企业,作为负责人,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自己的看法。

  谈谈你过了一把“博”瘾的感觉是什么?

  我刚开始上博客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知道。而我自己也认为这是我的个人行为。我的第一篇文章谈的是“中国教育那是相当有问题”,没想到点击的人数有1万多,参与讨论的人数也有500人。我觉得博客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在博客里大谈特谈的问题是教育腐败问题,似乎有点儿“不务正业”。

  我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但是教育离我并不遥远,我作为一个使用人的单位,一个教育产品的客户,每年都会参加企业招聘工作。今年年初我们计划招聘300多人的应届生,结果来了3万多人,可符合我们需要的人却不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我们的学生虽然天资聪慧,但是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却没有学到应有的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因此引发了我对教育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你在博客中誓要把“教育”的问题进行到底?一己之力摇撼教育体制,能做到吗?

  说实话,我也怕自己陷得太深,因为写博客和探讨教育问题需要很多的精力。但我认为教育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我谈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认识水平有多深刻,而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现在正在写的一系列话题是“中国式教育十不赦”,包括了对教育体制、腐败、教育歧视、理念等多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老板”档案

  向文波,1962年生,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高级工程师,1994年起历任三一集团副总裁、常务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2002年,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2005年,成功组织了股权分置改革财经公关,使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