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让中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8:57 财富时报

  文/王运启

  解决“中国制造”的难点

  对于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最为核心的两个方面无非是技术和品牌。这两个难以平衡的双翼,让我国制造业难以辨清方向。毕竟,现实情况是,韩国现代开始没
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却演绎了一个从品牌转化成实力的神话故事。联想同样缺乏技术创新,但在走品牌之路的同时,利润只有1%到3%,再加上IBM的PC业务,其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装备制造业集中了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控制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因此制造业升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增强装备业实力,其二是加快制造业信息化,特别是向ERP要“手段”。

  TCL是以海外并购作为战略突围的典型代表。这样的道路除了以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抓住欧美等国某些品牌衰落的机会,透过收购寻求快速做大企业,在规模上成为电视和手机的全球最主要的企业之一,进行战略卡位;背后还包括透过并购获得TCL急需的产业技术(电视和手机都如此)。

  在中国的医药行业里,与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草药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GMP管理,但医药制造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本地的医药制造商仍然缺乏进行资本密集型研发所需的资源。美国9家最大的医药公司中,有7家2000年的新药研发经费在20亿美元以上。而在我国,去年全国投入于新药研发的资金只有4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研究一种药品的经费。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占世界首位,像电视和手机。但中国的“高端”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还不能满足“中国制造”的需要,很多生产设备需要进口。因此,升级“中国制造”刻不容缓。

  让“中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

  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而要使“中国制造”担负起打造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大任,则应不断升级,做好以下几点可以使中国制造走得更远:

  1.政府的支持与政策鼓励。“中国制造”并不是某个行业或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它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并自主的投入进来,更需各级政府的支持鼓励,以及政策的倾斜,以及投资融资宽松环境的创造,政府则应当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和行业最有力的推动力。

  2.解决人才瓶颈,实施教育突破。第一、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应用性,而不是纯美术的、纯技术的;第二、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第三、应该打破条条框框,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平台;第四、教育不仅应注重数量,更应注重质量;第五、建立较强的人才和管理团队。

  3.中国制造业要在转型期取得突破,实现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市场需求、大规模制造能力,以及形成能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开放性研究体系。要强调一点,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相反,我们要形成跨越国界、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由自己搞,哪些可完全引进,哪些需合作开发,哪些要独立研发,企业要根据市场前景、自身能力及收益进行比较,以形成技术集成能力。此外,要调整企业的组成结构,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集群。

  4.提高技术含量、培育知名品牌,当然是一条非常好的应对之道,但是,技术和品牌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品牌的成长,是一个长时期培育的过程,不能应付迫在眉睫的困境。

  5.立足买方市场,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当今社会,客户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快速;二是解决方案;三是多种产品选择;四是授权。这些要求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则需要努力做到才可与国际产品品牌机抗衡,而以消费者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制造”成功的基础。

  6.理念、管理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够使你拥有更有效的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系统,将变革以后的新系统。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创新,应当成为我们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但中国制造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创新的模式需要不断的反思。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遍布世界,造福人类,完成一项项使命的“世界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点我们始终坚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