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张维迎表示企业创新也要长期积累常规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4:14 每日经济新闻

   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过去二十五、六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配置效率提升后的增长,由于中国的资源价格、要素价格非常低,所以走上了一条资源耗竭型增长的道路。

  现在,我们要从资源耗竭型增长转向资源节约型增长,从过去简单发挥中国劳动力价
格便宜的优势转向创造优势,从体制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仍然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但体制创新只是给我们参与全球竞提供“入场券”,不决定我们的胜负,技术创新才是未来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

  创新方式的三种必要转变

  首先,要从政府主导的创新转向企业主导的创新。过去,许多科研费用的支配都是由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控制,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技术不断创新,而技术的创新也主要来自产业界。

  其次,要从模仿性创新转向原创性创新。陈东升董事长说模仿就是创新(见下文),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模仿只是创新的一个初级阶段,会模仿的人比会创新的人多得多,你可以模仿,别人也可以模仿,所以你不可能有真正的

竞争力

  过去25年,许多产业就是通过模仿建立起来的,但这样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因为原来人家在国外你在国内,你模仿成功就成了老大,但现在全球化了,竞争对手已来到中国,再模仿已没有意义。

  再次,要从由企业家个人化的创新转向公司化的创新。市场经济中,创新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公司行为。它不是偶然事件,不是一部分聪明人突然有一个好的想法然后推出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常规化的工作,企业决策里要有这一部分。

  创新社会的五要素

  一个民族要变成创新的民族,首先必须有自由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基础教育的方式,要变成一个创新的民族不是那么乐观。

  创新不只是现在的研发投入问题,它从人们小时候就已开始。从上小学起,孩子一直都被告诉什么是标准答案,很难想像他们大了能有很好的创新。同样,我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再怎么创新,也不可能超越固定的思维方式。

  第二,一个民族要有创新,就必须形成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即对企业家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的认同。如果一个社会对企业家不尊重,如果一个社会企业家的才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很难想像它会成为一个创新的社会。

  2005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有关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观念,决定了收入的分配。比如现在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努力、才能、选择造成,还是由于外部的运气、腐败或者关系造成,不同国家对此问题的回答不同。

  美国65%的人说由于个人的才能、贡献等等造成的,而欧洲一些国家60%的人回答由关系、腐败、运气造成。如果认为收入差距来自于人的努力与能力,这样对其征收的税就相对较低,企业家精神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认为收入差距是关系、腐败造成的,最后没有人会努力去创新,创造财富。

  第三,一个社会如果产权特别是

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要使它变得和谐不可能,创新也不可能。

  美国经济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的保护不仅影响创新的速度,而且影响创新的方向。当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不能在法律上得到有效保护时,人们就把资源和精力花在有替代性保护手段的领域。比如现在在中国开饭馆比做软件要赚钱。我有一个学生投资饭馆,光

装修就8000万元,但两年半就收回来了;如果做软件公司,能赚到8000万元就谢天谢地了。

  再次,一个社会企业不能自由竞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如果中国的汽车工业20年前就放开,允许民族自有资金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创新程度要比现在发达得多。为什么中国在家电行业创新相对多很多?因为这个领域很早就放开,可以自由进入、自由竞争,这是我们企业创新非常重要的动力。

  另外,经济学家有一个结论,最有利于创新的结构是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一个行业不能只有一家,要有三五家竞争非常激烈,创新才最快。现在中国企业的集中度太低,在这么多小企业占据产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新的,因为小企业没有财力,没有资金可以创新。

  企业要做“枣树”

  只有持续的经济发展,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只有常规化、公司化的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IBM、GE、日立、佳能这些公司,在1968年到1984年间,每年申报的专利都有几百项。它们的创新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有很好的计划,经过了长期积累。中国企业家不能太着急,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行为,而是持续的演变过程,关键是要不断积累。

  最后用我老家的一句话告诫大家:“枣树3年不算死,桃树4年不算活。”希望中国的企业都变成“枣树”。像爱立信,前几年很困难,但现在又活得很好了,就因为它是“枣树”,根扎得很深。只要点进一个籽就能种出桃树,但枣树却是用根铺出来的。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像枣树一样,而不是像桃树活几年就死了。本文根据张维迎教授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六届年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4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