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培训 >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亟须解决三大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7:2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董伟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世界经济黄皮书》,其中特别提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这两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但这种崭新的形势也带给中国企业诸多烦恼和风险。

  按照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统计,2004年,中国企业仅在美国的收购额便攀升至30亿美元,超过前4年的总和。在中国海外投资产业分布中,最突出的当属作为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能源领域。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巨头经过连年的海外扩张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家电、汽车等领域的中国企业也都有大手笔的海外投资项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媒体都预测,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完全可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之一。不过,《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作为后来者,中国海外投资事业才刚刚起步,在适应性方面还需做出极大努力,特别是在防范政治风险、并购手法以及事后整合上尚处于摸索阶段。

  有关专家建议,海外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在选择投资项目及并购企业时,企业应当树立明确的风险意识。

  在各类风险中,政治风险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的中国企业必须要经受的一种考验。从联想的并购案到海尔和中海油的并购案,稍微上点规模的并购项目,只要并购方是中国企业,往往就要触动一些美国政客的“国家安全”神经。可以说,遏制中国和禁止中国企业染指美国重要产业,压倒了美国政府一向倡导的所谓市场经济公平原则。

  再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方法也亟待提高。一般来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除了要面对一定的政治风险外,还存在着另外三个方面的风险:

  一是门槛高,国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是国外监管力度更加严厉;

  三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化,国外上市公司要随时向社会公布公司的运转情况,而国内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案中,我们看到事情还远非这样简单。尽管中国企业认真努力地按照西方的公司治理标准及并购规则行事,但目的与手段都十分透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究其缘由,除了政治阻力外,还有如中海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所认为的,简单地套用了西方规则,而忽视了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特色。因此,如何既要提高国内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又要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法律、投资心理、宣传推介等各方面)达到跨国并购目的,还需要依靠更多中国企业的实践才能回答。当然,中国企业要提高海外并购的能力,寻求以最小的并购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的方法,也需要国内产学各界共同努力地去摸索与研究。

  《世界经济黄皮书》还提醒,并购不是目的,中国企业要有能力做好事后的整合。导致企业最终并购的失败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在并购前过高地估计了市场潜力,忽视了审慎调查的作用,过分强调财务报表的完美,等等。对于许多并购案例来说,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并购后的整合不力。

  例如,在2005年半年报表中,在海外都有过大手笔收购业务的京东方和TCL两家企业均宣布发生巨额亏损,其中,京东方亏损近10亿元,TCL亏损近7亿元。总结两家公司的教训时不难发现,虽然海外收购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但却应了那句老话:大不一定强。完成收购后这两家公司都存在与被收购企业在品牌、技术、生产与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整合不力直接导致了企业海外经营陷于困境,同时还将母公司拖入亏损的泥潭。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事业是必然趋势,但具体到某一家企业,不切实际的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又不具备一定的国际投资经验,其面临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