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国际化人才短缺求解 应如何制造总经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1:4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鲍辉春 上海报道 原IBM的沃德走了,原Dell的阿梅里奥来了。联想已然是一个国际化的Lenovo,完全没有了一年前的青涩。 12月21日下午,黄云龙才得到这个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惊讶于他在IBM和
如今供职于荷兰IT服务提供商资信利(Getronics)的黄云龙,8个月前还是联想的客户服务业务拓展总监,再往前,他在IBM中国区负责PC部门的售后服务管理。 2003年3月,“当联想从‘贸易’的联想、‘高科技’的联想转向‘服务’的联想时,他们急需熟悉服务流程的业务人才”,委托猎头找到了黄云龙。而2005年4月,在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以后,黄选择了离开联想。 所谓的“大项目”,正是一年前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那场“世纪大并购”,而这也被黄云龙视为他两年联想生涯的顶点。在他看来,“能够有机会以核心成员的身份参与这桩划时代的并购案”,对联想和他本人都是一种“幸运”。 从IBM到联想,再以收购者的身份回到IBM,黄云龙的职业轨迹划出了一个奇妙的圆圈。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2005年的另一家中国本土公司阿里巴巴。现任阿里巴巴CTO的吴炯,至今仍是雅虎搜索专利持有人。在被马云带到阿里巴巴之前,他已经在雅虎美国工作了四、五年时间。谈到自己在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过程中的作用,吴炯笑着说:“起码我这个人是他们认识的,可能多少给他们一种比较亲近的感觉。” 在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随处闪现着“国际化人才”的身影。作为专业人才,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这些高端人才都为他们的中国雇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而常常被忽略、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上“比较亲近的感觉”。 缺口 即使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去海外并购的本土公司,也同样意识到了国际化的人才的重要性。蒙牛面向全球招聘总裁便是一个例子,且不管“是战略还是炒作”。至少,他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全球化的竞争就在卧榻之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市场本身正在变成一个国际市场。要参与全球竞争,首要的问题就是高端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 而麦肯锡10月发布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了这种需求的紧迫性:“今后5年,中国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员,但目前这类人才仅有5000个”。 作为佐证,日前,国泰君安人力资源总经理何斌列举了证券行业最缺的是三类人才,“一是金融IT规划师,二是金融风险控制专家,三是对金融产品进行最终量化的金融工程师。” 就金融IT规划师而言,“这类人才在国内是很缺乏的,虽然IT人才很多,但是熟悉证券行业的人并不多,这就造成业务人员和IT人员无法配合。懂IT和业务还不够,还要懂得业务发展的趋势。所以国际上顶尖的IT人才可能不在硅谷,而在华尔街”。而“国内的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了这样的专业,但它们培养的人才还差得很远”。 对“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员”的需求与实际人才供应之间的巨大缺口,使得中国大陆成为全球高级经理人的机会之地。《商业周刊》专门撰文,鼓励台湾的经理人抓住在大陆“最后一波”的卡位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都得到所谓“国际化人才”的青睐。 《商业周刊》的同一篇文章指出,这7.5万个职位缺口中,“推估跨国公司的比例应该最大,其次才是本国企业”。台湾经理人“最佳机会的落点在跨国企业”,而“中国本土企业、国有企业的高级经理职缺,台湾人恐怕比较难以适应”。 著名猎头公司安立国际资深顾问陈亮的话也验证了这一点,他们目前在大陆的主要客户几乎都是跨国公司。 成本 对本土企业吸引高级经理人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障碍,人力资源领域已经达成共识。 知名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华东地区营运总监兰刚说:“本土企业希望招募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地智慧和适应能力的经理人。但双方的契合度仍然不够理想,文化障碍仍然明显。” “一方面,本地企业过分追求快速做大,但基础管理不够扎实,导致经理人职业风险较高;另一方面,一些高级经理人因为习惯了跨国企业资源丰富、分工精细、系统完整的体系,灵活度和创业精神不足,无法与本地企业的本地经理人有效沟通与协作,导致失败。” 而兰刚特别提到,外部环境上的一些技术细节,正在同时困扰着中国本土公司和高级经理人。 “高额个人收入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级人才向中国流动,而对本地企业的不公平税收,也使得他们承担高级经理人高额人力成本的能力受到限制。这一状况急需改变。” 由于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可达45%,而在香港、台湾最高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如果“高级人才”的年薪在50万至100万左右,按照国家税率标准,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将在总收入的30%至45%之间。 “同样是100万,在香港,个人最终可以拿到80万,而在大陆,最终可能只能拿到60万。” 而且,在大陆的外资公司,高级经理人的工资全部可以记入企业成本,在本土公司“可以记入成本的可能只有每月几千元,还要90多万要交纳企业所得税”,“这是很不得了的”。 在兰刚看来,这就使得本土企业陷入了一个困境:如果只是提供同样的税前收入,高级经理人的实际收入就会减少,本土公司在薪酬上将缺乏竞争力;而要保证经理人的收入,则意味着本土公司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但对于一些本土公司来说,引入人才已经是燃眉之急。有保险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平安保险,深感“人才的流失的确给我们的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平安集团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顾敏慎表示:“人才的稀缺在未来两三年会越来越严重。” 虽然顾敏慎强调要“注重人力成本的节约,这样在今后的发展中才有竞争力”。但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平安集团还是先后“引入了70多个外籍人士,成本超过3亿”。 “我们从海外找到这些人才,这些人本身都具有良好的从业背景和业务能力。让这些人来干什么呢?就是希望利用他们的经验,用5年左右的时间帮助我们培养人才,为未来新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顾说。 解决之道 但至少在5年之内——麦肯锡和平安同时设定的时间边界——本土公司还需要努力克服引入高端人才的障碍。而在那些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看来,这即使还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应该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 虽然万宝盛华目前在大陆的业务中,来自本土企业的需求只有10%。但兰刚相信,未来三年内,这个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成熟。而眼下,他们在汽车配件、网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土企业中的猫人集团、华润集团、联想集团等,“都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 而本土企业能否成功引入更多高端人才,将取决于两个方面。“从企业方面来说,要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管理,注重机制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薪酬不确定,奖罚不分明,没有形成鼓励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以及“老板个人能力强,下属能力弱”的现状。 希望在本土企业寻找机会的高级经理人也需要做好准备。“首先要适应本土企业的环境和沟通方式,再逐步解决问题,一步步帮助企业持续改善。切忌急功近利,全盘否定本地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要改革不要革命,是空降兵真正为本地企业创造价值的必由之路。”兰刚说。 在兰刚看来,就高端人才而言,技术人才将比管理人才更容易融入本土企业;来自香港、台湾的人才,也将比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人才更有优势,他们目前占据了这个群体的60%至70%;当然,那些在本土成长起来,有过外资公司工作或者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本土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力量。 而走过了收购、过渡的联想,俨然是众多本土企业的榜样。在收购之前,联想已经从HP、诺基亚、壳牌、IBM等跨国公司引入了不少人才,在过渡期,他们保留了绝大部分原IBMPC部门的员工。而今天,他们在前Dell高级副总裁(兼任亚太以及日本业务总裁)阿梅里奥身上寄托了新的希望。 阿梅里奥说:“我很兴奋能领导这个开创性的全球企业。联想集团给了我一个独特的机会,能发挥我过去职业生涯各个阶段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当然,其中也包括Dell的直销经验。 国际化的联想脚步匆匆,在它的身后,还有更多的中国身影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