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管理专栏_21世纪经济报道 > 正文
 

多一点胡思乱想 用创新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体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 14:45 21世纪经济报道

  任志强

  汉颜师古注:“创,始造之也。”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

  在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之中、在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积累的社会之中,创造也许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生存和发展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去创造,尽管这
个“你之创造”非“彼之创造”,可能是个他人早已实践过的成熟案例,但对你所在的环境而言,它依然是个创造。

  有史可记的几千年中国历史中有过四大发明,可谓是人类史中的创造。但埃及超过中国数千年的有史可记的、有物可证的文明中,也有着早于中国四大发明的创造,其中纸的使用甚至早于中国的甲骨记录,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黄道婆的创造。

  创造更重要的不是仅指实物,更包涵着一种精神,因此“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实用性的改革,以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也是一种创造,尽管非始造之创也,乃曰:创造力。

  也许中国缺少的不是创造而是创造力。几千年的中国

传统文化中更多地强调的是皇权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只对上负责的精神。这样的思想影响至今仍局限着国民的想象力,不出轨的行为规范仍紧紧地约束着国民的意识、毁灭着创造力生存的基础。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不需要创造,供给制让人从孩提时期就纳入了分配的体制,从口粮、入学、就业等等一生的安排似乎都没有过自由选择的余地,更不可能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解放思想开始,恰恰击中要害。思想的被禁锢是没有创新和创造的根源。确实,改革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法律、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等等,从宪法修改到土地承包,以及日用生活用品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各种变革。对他国人而言,这也许是早就实践过的东西,但对中国人而言则一切都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之中。

  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是对传统体制的挑战,也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更是对习惯性生活方式的挑战。大量的创造产生于开放式的胡思乱想。美国许许多多的科技成果不正是来源于文艺和电影作品中的幻想吗?因此大约先要有一个允许人们拥有无限想象力的生存环境和一个允许人们将无限的想象力用于实践的“试验场所”。

  以

房地产开发为例子,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本应该成为城市面貌的创造者,我们也想努力地为提升城市的价值而试图创新,但我们实际所能做的却少之又少。标准的80式图纸直到1990年代中期仍是城市住宅的框框,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垃圾。当我们感叹许多城市保留了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的记录时,我们却在为我们建筑本身的生命周期发愁。中国现有的城市存量住宅中约80%都是1980年代之后的产品,而目前大量被拆除的也恰恰是这些为解决房荒时而“创造”的居所。我们不断地创造着GDP高增长的奇迹,但我们却没有为后人创造更多的财富、没有留下更多的精神和物质。

  我们努力地在狭路与夹缝中寻找允许我们发挥才智的突破的机会,外部不行就转入内部,建筑不行就转为园林,造型不行就改颜色、发展环保与节能、改善结构与分区、细化

装修与舒适度,尽其所能而试图创新并吸引社会的注意,然而尽管这些结晶着我们心血的付出,创造的仅仅是更多的花絮。

  人们在说几乎更多的中国城市在毫无差别地向一个风格集中,宽广的马路、中心的大广场、高架桥、入云的高楼和耀眼的玻璃幕墙……将全世界可能出现的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理念堆砌于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之中。好的建筑恰恰仅出现在那些审批管制最宽的城市,文化的冲突远远超过了建筑形态的冲突。

  中国创造说白了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不是中国人骨子里缺少这种富有想象力的精神,也不是中国人仅存了跟在别人后面走的惯性。根本的在于至今为止,中国的百科全书或辞海中都没有对人格的描述,都没有允许“出格”的法律和自由遐想并付诸实践的空间。

  实现中国的创造、实现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下一代的突破,首先要由现在的一代人努力创造一个可以创造和能实现创造的天地。

  (作者系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