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再看多要素参与分配 真正地从实际出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10:45 新浪财经 | |||||||||
供稿:天强管理顾问 公平制度、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元素。在中国,分配制度从“按劳分配”向“按要素分配”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针由于种种原因,在贯彻实施的效果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技术和管理要素如何参与分配问题的落实方面。 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国家和各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如何对待科技人员职务发明的问题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应当被视为是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重大实践。然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技术知识而非仅仅是技术成果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现代服务业的逐步崛起,实际上对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提出了新的课题。大量的非原创性技术正在创造着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人们把这种现象给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人脑+电脑”经济。而这种非原创的技术要素如何参与分配,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说法。 前些年勘察设计单位改制时,正是政府力推“反对内部员工人人持股”的时候。但是许多勘察设计单位的领导就表示,即使一定要让他们经营者占大股,他们也心存顾虑,如果不让技术人员持股,他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股份。因为一旦技术骨干流动,对于企业而言就可能陷入无法生存的危机。当然,应该说在知识型企业改制,划定骨干时,多数都会考虑到技术骨干。但作为非原创性的技术要素如何定价,实际上缺乏外部的市场环境支撑,因而如何参与分配也只是处在一种探索的过程中。 相比于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的正式提出则更加困难。或者更坦率地讲,大家希望回避管理要素参与分配这个敏感的话题,因为这似乎必然的联系着“国有资产流失”。这与前几年的改制过程中,过于“激进”的实践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前些年政策上的空间,掩盖了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矛盾。一方面,职务消费和灰色收入的存在,造成部分国有企业老总们的收入总额累计后并不低;另一方面,前些年一些为了推动改制的优惠政策,也让管理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了改制过程中的净资产打折等。 但事实上我们应当看到,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全社会对管理要素价值的基本认同尚未达成,这也成为了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重大阻碍。这种不认同,主要是因为大家还是从现实的状况,甚至是从过去的状况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过去的状况如何?过去的管理要素是走“组织配置”路线,而非“市场配置”路线。在组织安排而非业绩导向的用人机制下,谈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时机确实不成熟。但是应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充分地意识到“管理处效益”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管理政策日趋完善,政策的空间在逐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真正来重新思考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 在新的时期来看待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同样必须积极思考什么是分配。实际上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学术争论之后,大家在对于分配的认识上面仍然存有一定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分配就是拿到股权;而另一种则坚持认为分配可以侧重于工资奖金。事实上完整意义的分配分为三种:薪资分配、剩余价值分配和市场分配。其中市场分配,主要是要素在市场流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价值认定。从分配的完整定义来看,实际上简单地偏向于任何一种形式都有其不妥之处。我们认为,要回答要素以何种具体的形式参与分配,必须认真研究企业自身的价值形成机制。 例如:传统制造业,在它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对于机器设备的依赖性很大。因此资本要素将可能成为它的首要贡献要素,管理要素可能就次之。但反过来,对于智力服务行业,他对技术要素的依赖性非常大,而对资本要素的依赖基本趋于零。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最终目的也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我们谈管理要素参与分配,主要目的是改善企业管理中的委托和代理关系,能够降低股东和经理层的委托——代理成本,使企业朝着有利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分享企业剩余价值的做法有利于经理层的价值取向和股东的价值取向取得一致。因此问题的焦点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平衡点。 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这就必须去研究对这些人才产生吸引力的是什么?尽管知识分子忠于事业远远胜过于忠于企业,但是因为每个企业的个性化差异,也造成了每个企业中的技术要素对于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某一家客户企业中进行内部调研时,就发现技术人员对于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有很强烈的愿望,原因是他们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确保自己的事业发展平台。因为他们担心投资人会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随意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在另外一些专业方向相对明朗的企业中,技术人员对于参与分配的形式要求就要灵活的多。 因此我们认为认真分析目标和分析实施对象的内心需要,有助于企业在实施要素参与分配后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益。盲目性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害。现在很多企业都会着急同行中的企业“如何如何了”,而变得非常焦躁,甚至准备盲目跟进。 套用战略管理的理念,个性化独特化的东西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东西,企业在考虑新时期的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时,也必须真正地从实际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