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传媒观察 > 正文
 

危机公关没这么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2:11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2005年除了企业危机这几个字特别受关注外,伴随企业危机的频繁发生,这四个字也经常被人们所提起———危机公关。时下,媒体和公关公司都热衷于谈危机公关,一些出了问题的企业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搞危机公关,好像当企业发生危机时,有了危机公关就万事大吉了,危机公关真有那么神吗?强化各项管理程序、追求零缺陷、努力提高工作标准,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企业排除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如果说2005年是品牌危机年,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单单是上半年,就有许多大名鼎鼎的跨国企业都不幸卷入危机当中。3月,亨
氏、肯德基因产品含有苏丹红而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宝洁旗下SK-II一款护肤品被消费者以虚假广告等理由告上法庭;强生的婴儿油被印度药物管理专员指出含有液体石蜡油,可能对婴儿造成危害,消息传到中国,引起轩然大波;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速溶茶被发现氟化物超标;6月初,雀巢碘超标奶粉事件还没有落幕,郑州媒体的一次暗访又将国内乳业巨头———光明乳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就当大家以为神经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的时候,哈根达斯又在深圳传出“厕所门”事件,真可谓是此起彼伏啊!然而,2005年除了企业危机这几个字特别受关注外,伴随企业危机的频繁发生,这四个字也经常被人们所提起———危机公关。时下,媒体和公关公司都热衷于谈危机公关,一些出了问题的企业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搞危机公关,好像当企业发生危机时,有了危机公关就万事大吉了,危机公关真有那么神吗?

  危机公关不是“万金油”

  其实在2004年,企业爆发的危机频率比起中国之前的任何一年都要多。当时就有学者预测,随着中国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消费意识和企业的管理操作更加透明化,2005年,企业发生的危机几率将越来越大。事实证明了这些学者的先见之明。2005年确实是个企业危机年。企业危机发生得如此之频繁,而且又都发生在著名品牌身上,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许多企业而言,确实应该好好地补上危机管理这一必修课。然而,危机公关并不是“万金油”,能治百病。起码对于假冒伪劣产品而言,就算企业的公关危机做得再好,也是不能起死回生的。比如某壮骨粉因为抽检的产品细菌超标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事后,这家企业也是到处大做广告,搞危机公关,说他们存在问题的只是少部分产品,大部分产品还是合格的,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是没有多少消费者会买账。一些赚了广告费的媒体还纷纷为这家企业说话,说这家企业现在的困境不是质量原因,只是不会搞危机公关,这种说法更是荒谬。如果这家企业真的要扭转危机,惟有改进质量,然后再请权威部门对其各类产品来一个全面的复检,复检真的查不出什么问题,消费者才会对其刮目相看。但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很多出了危机的企业不是因为产品质量有问题,就是宣传的功效有夸大。保健品行业的萧条,还有某些药品生产厂家的危机,都与此有关。对这样的企业,危机公关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比如某某口服液,因为一个消费官司,销售额突然下降了七八成,几万人下岗。虽然最后打赢了官司,但却输掉了市场。为什么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因为消费者在观察这个官司的过程中,对此类产品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看清了大部分口服液的出名都是靠广告炒作,而不是真有那么神奇。那么,即使无害,消费者也不会再为它花钱。因此,就算企业的危机公关再高超,不把好产品质量关,搞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终究也是“过得了初一也过不了十五”。

  企业管理才是最重要

  危机就是危机,是不容等待的,也不是像所有危机公关及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只要善于驾驭局势,坏事往往可以变好事。我们的企业再不积极去加强自身管理修炼时,在搞出恶劣事件后又过于迷信危机公关的魔力,企图临急抱佛脚而得以“镀金”显然是愚蠢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多数危机的发生都是因为产品的质量被怀疑有问题,或者是广告夸大产品功效。表面看来就质量而言,而实际上,这些危机产生,背后原因都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上出了问题,其实造成危机的许多诱因早已潜伏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广告管理体系,有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经过“连锁反应”、“滚雪球效应”、“恶性循环”,有可能演变成摧毁企业的危机。就宝洁的SK-II事件而言,其根本的诱因就在于“使用4周后,肌肤年轻12年,细纹减少47%”这句容易引起人们质疑的广告词所埋下的隐患。如此精确的数字在说服潜在顾客购买方面固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稍有不慎便容易让人抓住“小辫子”。对于类似这样的可控的危机诱因,如果企业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在危机爆发之前将危机彻底排除。强化各项管理程序、追求零缺陷、努力提高工作标准、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企业排除危机的最有效手段。作为一个企业,确实需要反思一下,企业在质量管理环节上的工作和保障都到位吗?是否还抱着侥幸心理?员工的职业修养有没有得到重视?对于供方的管理是否到位?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可以扭转逆境的人力资源,在与危机的斗争中有没有善于与政府、媒体保持关系的公关部门,有没有具有缜密思维力挽狂澜的市场英才?而当“制度”和“人”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现象时,企业出现危机就是迟早的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危机公关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