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瘦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13:36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同样处于公司政治旋涡中的斯坦·奥尼尔,却成功率领美林从谷底跃上颠峰 关于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的种种议论终于尘埃落定。自从四年前,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在这家投资银行施行了宏大的复兴计划以来,美林的业务蒸蒸日上,它的名字现在已经不再是“错误”的代名词了。
2005年5月,美林在投行业务上的收入超过了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集团(Citigroup)以及摩根斯坦利。根据相关资料估计,今年美林从银行、保险公司及资金管理人处获得的收入可能是去年的两倍多,而从为日联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企业安排并购及股票、债券的承销业务中,美林获得了5.64亿美元的收入。 这个出色的业绩部分可以归功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奥尼尔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他不但将美林从生死线边拉了回来,更构建了崭新的美林文化,使这家全球市值第三的证券公司具备了强大的盈利能力。 悬崖边的巨人 斯坦·奥尼尔接手的时候,美林几乎濒临死亡。2001年,包括利息在内,美林的收入比前一年下降了14%。当年,美林的净利润为5730万美元,而在2000年的大牛市中,它曾赚到了38亿美元。 从2001年1月到2002年9月,美林的股票价格整整下跌了55%,虽然部分是由糟糕的经济状况和股市导致的,但同期,美国市场下跌的平均幅度只有37%。 表面上看,美林的危机源于纽约州司法部长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的调查,他指责美林一名互联网明星分析师发布虚假报告。为了同斯皮策在相关的指控中达成和解,美林支付了1亿美元,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使美林的名声一落千丈。 不久以后,美林又被人指为帮助安然(Enron)虚报利润,此外,还有96名美林的员工为前安然CFO安德鲁·法斯托的公司投资了1660万美元。这还不是全部的倒霉事,美林还陷入了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公司的内部交易指控中。 对于每一个麻烦,美林都坚决否认了自己的错误。但很快,公司的业务就出现了大幅下滑。不过,来自美林公司内部的说法是,公司由胜而衰的真正分水岭不是世纪之交的丑闻危机,而是在1990年代。 在美国金融史上,美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始人查尔斯·美尔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立了现代投资银行,在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前,查尔斯督促他的投资者们卖掉大部分股票。1940年代,温·史密斯建立了遍布美国的经纪人网络。而1980年代之后的几任CEO大举向海外扩张,将美林的分支机构开到了印度、中国等地。美林最终成为了最大的经纪人公司、最活跃的投行和最大的股票及债券承销商。 可是后来,美林的进取心逐渐退化为虚荣心。1990年代,为保持公司在行业排行榜上的影响力,美林开始承接许多低利润的交易,这使它忽略了最终的利润。这家传奇公司的日常表现沦为庸常:管理人员开会内容陷入空洞,没人关注利润问题。例如,从高盛手里夺来的一笔利润很高的小生意不会在美林引起注意,公司更看重的是那种名头大、实惠少的电信业务。 按照当时的利率计算,美林的收入下降了15%,可怕的是,其成本增长与这个速度持平。1996年,美林的纯利比它的竞争对手平均低了5%,两年后,这个差距变成了10%。 另外,美林在海外的扩展速度过快,但对这些企业的管理能力却没跟上,许多收购来的业务最后都出了问题。例如,因为事先对收购对象了解甚少,美林曾在2001年被迫将收购来的加拿大公司Midland Walwyn转手卖掉,价格只有三年前购买时的一半。 当市场形势严峻起来以后,美林很快就受到了影响。不但股票、债券最大承销商的宝座被花旗抢走了,而且,在投行的债务评级中,美林从第2位滑落到第8位。 在奥尼尔被任命为总裁前,他的前任大卫·考曼斯基(David Komansky)甚至提出了同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合并的想法。很快,这个想法就被演绎成“美林即将被收购”在华尔街流传开来。 “通过政变上台的军人” 在美林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具备两个条件:白种爱尔兰人,曾经是最成功的经纪人。用美林传统的价值观来看,奥尼尔根本不符合这家公司的口味。他为人死板,作风强硬,在公共场合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在媒体面前经常求助于自己的下属。 实际上,奥尼尔的反对者们一直对他怨声载道,说他是靠玩弄权术才爬上董事长位置的,是个 “通过政变上台的军人”。但在公司里,奥尼尔却是少数最早意识到美林应该“减肥”的人。1999年,当他刚成为美林的CFO时,曾经在700多名员工面前提出了调整计划,其中包括卖掉业绩不好的业务、重新调整结构等内容。当然,这项计划并没有被批准,在那个投行的黄金时代,规模、荣誉和台面上的胜利就是一切。 最终,奥尼尔在董事会中找到了几个同盟者,开始在境况不佳的零售经纪业务部门实施成本削减战略。从1996年到1998年,美林该部门的收入增长了30亿美元,但令人吃惊的是,其中仅有1000万来自于经纪业务,而美林的经纪人却比其他公司都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尼尔和前麦肯咨询顾问詹姆斯·高曼设计出了一个新的改革计划:将美林的900万零售账户分成几类,10万元以下的账户利润很低,被转移到呼叫中心,而利润高的账户则由财富管理队伍来接手。同时,亏损的401k养老金管理业务被奥尼尔外包出去。 当然,最主要的措施还是解雇经纪人,大约2000名员工被裁掉。一年内,美林的纯利润率从11%上升到16.7%,并在此后的熊市中也保持了这个水平。公司在经纪业务中的良好表现向董事会证明了奥尼尔的能力,2001年他正式成为美林的总裁。 上任后,奥尼尔在公司继续大力推行各种降低成本的政策。他削减了每个人的奖金,取消了为高级主管们准备的免费美食。在各种会议上、演讲中,甚至在同别人的交谈中,奥尼尔总是一次次强调:“残忍并不总是个坏事情”。他砍掉了24000个职位,其中20%是投行和分析师的位置。裁员为美林每年节约了22亿美元,一半是从离职的高管人员身上省下来的,这部分人占总数的6%。2001年,美林的高级管理层有68人,而到了2003年底只剩下了42人。 奥尼尔还逐步解散了美林在此前5年中四处扩张的国际业务,他在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地关掉了300个办公室和运营机构。尤其是重点削减了在日本、加拿大和南非的一些零售经纪业务。1998年,前CEO考曼斯基在日本大肆收购,在当地建立了30个美林分支机构,雇员数量达2000人。现在,这些机构在日本只剩下两个。 另一个最重要的改变是独立核算,现在,所有业务部门的成本和利润都分别计算,单独设立了自己的损益表,包括每个部门在科技上的投资也要计入成本。过去,美林鼓励各个销售部门的主管将精力集中在增加收入上,而不用顾及技术等基础工作。而通过成本核算方式的改变,技术成本被分摊到各个销售部门中去以后,每个主管开始注重人员结构的重新配置。同时,这也意味着美林在技术预算上开始花费更多精力,新系统的建设从而减少。 新美林 尽管曾经有许多人对奥尼尔削减成本的手术颇有微词,但这些措施确实产生了惊人的利润。它为美林节约了67亿美元,使其同竞争对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间的距离大为减少。 在奥尼尔的带领下,这家曾经臃肿不堪的公司已经变得相当灵活,并且比华尔街上的任何其他证券公司都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2004年,美林的收入达到220亿美元,这已经超出了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巅峰状态时的表现。 许多观察人士不得不承认,奥尼尔拯救了美林,当然,一些反对者还是谴责他破坏了美林的核心文化。不过,正是这种新文化上的颠覆力量给美林带来了新的活力。如果没有这些措施,美林在2002年的税前损失将达到30亿美元之巨,而实际的账面上只有24亿美元的亏损。 奥尼尔公开反对那种容忍老资格管理人员磨洋工式的安逸的传统文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建立了一套优胜劣汰式的规章制度,鼓励经理人员去冒险。公司每年给他们6个月的时间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否则就将其淘汰出局。 为了建立新的核心管理团队,奥尼尔还逐渐“送走”了七名重要头目。其中包括资产管理部的主管匹克(Jeffrey Peek),国际中介部的史密斯(Winthrop Smith)和马丁(Kelly Martin),以及资产管理和国际中介部主席马科斯(Michael Marks)。另外三个离开的人也都是投行业务的重要主管。 这些行动转变了整个公司的内部气氛,很多能干的人被提拔到管理层中,其中包括了一些最优秀的经纪人,他们开始负责风险管理方面的业务。 在奥尼尔提拔的新人中,包括了一个非洲裔美国人,一个韩国人、一个埃及人以及两个美国女性,其中的多数人过去在美林内部几乎没有影响力。但对奥尼尔来说,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奥尼尔告诉每一个手下人,他们需要亲自为整个公司的利润问题负责任,这些命令被逐级传递下去,公司中很快形成了一种积水成河般的节约气氛。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文化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业绩、规则和业务的敏感度”。 美林的工资结构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便确保真正在一线部门工作的优秀人才得到合理的回报——获得嘉奖的是创造利润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堆砌营业收入的人。 实际上,现在的美林几乎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巅峰状态。最近三个月以来,美林的税前边际利润率是1976年以来最丰厚的,达到了30%。每个业务的表现都超过了预期,平均起来,美林每个经纪人给公司带来的收入使它超过了其他竞争者。 那些持有美林股票的股东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资料,道富集团是美林最大的股票持有者,富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巴克莱银行在2004年第二季度均买进了更多的美林股票。这三家投资机构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证券公司摩根斯坦利的三个大股东,在购进美林股票的同时,它们卖出了摩根斯坦利的股票。奥尼尔本人更因此成为华尔街上最富有的高级经理人:2004年,他为自己赚到了3170万美元。 那些看不惯奥尼尔的人还是常常这样评价他:“像个小会计一样,只用数字来管理公司”。但奥尼尔本人却不以为然,他的主管们则表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严格执行纪律,以目标作为衡量业务表现的标准,每一个业务主管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目前,奥尼尔仍然致力于削减冗余费用,降低国际运营成本。毫无疑问,他要让美林这台高利润的机器更加精准。(李薇/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