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僵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1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汤白露 实习记者 王娜 北京报道 5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彩电骨干企业高峰会上,长虹、康佳、创维、海信、海尔、厦华、熊猫、上广电、TCL等九家企业的高层齐聚一处。在会上,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会长
至此,中国彩电业在应对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标准冲突方面,终于有了统一的行业协调组织。 然而,去年以来家电业受系列突发事件打击至今“伤痕未愈”,这包括长虹与APEX的纠纷、黄宏生在香港遭受问询、顾雏军被证监会稽查等等,不久前各投资银行由于担忧TCL急剧下滑的业绩,将对其贷款予以“审慎支持”。此外,该公司终止了与法国阿尔卡特的合资公司,并且传言将于6月初开始停牌调整。 显而易见,中国最为成熟的家电行业仍然在不断地遭遇变数,这种变数对试图逐渐融入全球市场的家电业来说意味着打击,而且是对其产业竞争战略深层次的打击。 国际路径:失衡的博弈 “TCL与阿尔卡特的并购失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是中国家电业国际战略路径的一个反面教材!”国泰君安资深分析师冯志刚说,关于海尔集团向海外进行资产转移以及张瑞敏的个人收益问题已经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这使海尔的国际路径同样陷入迷雾之中。 同时,TCL即将于6月8日召开2004年度股东大会,李东生已经于5月18日向董事会提交一份《关于将收购TCL & Alcatel 45%股权事宜提交公司200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的提案》——届时,李将以何种心态面对股东的考问? 由于受跨国并购业务拖累,TCL去年利润同比下降57%、今年第一季度亏损3.27亿元,这使该公司千亿元营业额的理想再次遭遇质疑。 事实上,TCL所谓“国际化规模上达标”一度被业界质疑,该公司从最初并购施耐德开始,包括后来接连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与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且与东芝公司合作白电项目,诸多跨国公司的合资冲动使TCL陷入了“平衡”的困境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TCL正在剑走偏锋。早几年,TCL所有的突破是首先定位于家电公司然后进行改革;而近两年来,李东生将战略重点调整为发展通讯业务。目前,汤姆逊与阿尔卡特两个项目,已经把TCL的资源链条绷紧,其国际业务可能越走越危险。 据了解,TCL与汤姆逊公司合资的彩电公司发挥了一些效益,如今该公司国际市场彩电月销量突破了百万台。但是,TCL与阿尔卡特合资组建的T&A,却自去年9月以来出现巨额亏损,TCL通讯受累于合资公司,目前营业亏损加上对合资公司重组的费用,T&A已经为TCL产生至少10亿港元的亏损。 “虽然CEO和主要高管都是TCL的人,但是TCL却不清楚资金使用的具体事宜,很多方面已失去控制。”李东生公开解释。 “事实上,中国的家电公司还是在争夺代工阶段!”冯志刚透露说,TCL与诸多跨国公司合资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获得国际代工业务。 但是,从黑电战略转移到白电战略,再转移到代工战略的长虹集团,却在国际贸易业务中深度困扰,这种困扰的矛盾集中爆发于去年在美国4亿美元的“坏账风波”。 另外一家在国际路径上走得最深的公司海尔集团,则一直将其“国际化战略”与变幻莫测的资本运作纠缠在一起,让外界至今无法清晰地看清海尔国际路径的真实意图,但是业内认为海尔的国际路径很可能是未来“海尔出事”的重要爆发点。 资本市场:日益窘迫的泥沼 “我们对海尔的资本市场表现并不特别关心,因为谁也无法看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尔资本市场的两个重要问题是:一是海尔高层的收益问题;二是贷款问题。”数位分析师都叹息说。 在分析师们看来,一方面海尔集团的资本体系太庞杂,上百家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让人难以捉摸;另一方面海尔集团的业务数据并不透明,其隐蔽性让外界无法窥探。 就海尔集团的资本路径总体而言,是在淡化国有资本,强化其他资本进入。今年2月海尔集团已经将其香港上市公司海尔中建注资2亿港元,并更名为海尔电器,接下来的二次注资方案正在集团内部酝酿。 “严格说整体上市远未成功,海尔集团的主要资产包括黑电和白电,近年注入海尔电器(即刚更名的海尔中建1169.HK)的只是盈利能力并非最好的部分洗衣机业务资产。第二步的注资行动则准备注入冰箱、空调、滚筒洗衣机等盈利能力较强的白色家电资产。将来,还可能有第三步注资!”西南证券的分析师周兴政表示,海尔电器业绩和股价的低靡,对最大股东海尔集团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海尔集团肯定希望改变这种状况,途径就是将盈利能力更好的资产注入海尔电器。然后从股市融资,再将资金引入海尔集团和海尔持股会。 引起业界广泛猜测的是,为什么当海尔中建完成注资更名后,在新董事会的安排上,张瑞敏并没有获得直接权益?张瑞敏很乐意还是被动地接受这一局面?“这个就不好说了,可能是他们内部的一种安排,因此目前也看不出被动或者乐意。但是从效果上来看,张瑞敏没有直接权益有利于为注资辟‘曲线MBO’的谣。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海尔集团和海尔集团的管理层,而有关其注资闹得沸沸扬扬的是管理层在海尔电器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周继续分析。 不仅海尔在资本市场如雾里看花,另一家为资本市场极度累及的是顾雏军掌控下的科龙。 顾雏军花了三年时间收购科龙,然后收购美菱,这样获得了一系列冰箱制造生产线。“今年他计划将冰箱产能提高到1700万台,本来以为他想做最大的制冷企业,想做最大的自有品牌的冰箱制造商。”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本质上科龙却想成为全球最大的冰箱代工厂,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想法。 同时,科龙还以同样的方式收购空调的生产线,甚至现在已经投建了洗衣机的基地,其战略选择路径就是做国际代工厂,坐等着国际制造业务的转移。然而,这种“坐等订单”的战略路径实在让人担忧。另外,资本市场的质疑一直困扰着顾雏军以及科龙集团,这可能让科龙无暇顾及产业竞争战略。 一直因专注小家电而受关注的美的集团,也开始在资本市场蠢蠢欲动。该公司忙于将小家电业务从上市公司中剥离,而剥离以后的美的电器更加突出制冷产业。去年6月,该公司出售空调业务20%股权给东芝开利公司,又控股荣事达美泰克合资公司,并于2004年11月收购华凌集团,使美的集团原有的业务结构和管理结构等被彻底打乱。根据《美的集团三年战略滚动发展规划》:到2006年,形成下辖4至5个产业集团,5至6家上市公司的布局,于是各种猜测也风声四起。 “家电公司都在股市上腾挪移 动,但是很久以来都很难融到资金,这种腾挪的目的和动机就变得很复杂,各种风险也自然产生!”一些证券分析师认为,资本市场的家电板块实际上是非常尴尬的,这种尴尬可能会让一些公司陷入泥沼。 产业竞争:不间断的内耗 “产业内耗”仍然是潜藏在中国家电产业深层的重要矛盾。 “这种内耗鲜明地体现在,家电公司的无序价格战以及家电产业投资和竞争的重复与混乱。事实上,中国家电业在国际价值链上还没有发言权,从技术、价格、利润,到品质。”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家电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始终处于落后地位。例如,格兰仕微波炉在国内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其磁控管还靠进口。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主要的小家电加工基地,但连电水壶的温控器还需要进口。 另外,家电业产销失调也加剧了竞争的混乱。去年,洗衣机市场容量约为1500万台,产能高达1800万台,扣除出口、库存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仍然呈现出产能过剩的局面。空调市场现有流通库存1000万台左右,同时海尔、格力等一线空调品牌的产能都在1000万台以上,而整个市场总容量大约在4800万至5000万台左右,市场大大供过于求。 由于供大于求,行业净利润率仅2.59%,远低于几年前15%至20%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而万家乐、迎燕、天元等一部分空调品牌惨遭淘汰。 目前国内冰箱行业的年产能为2500万台,市场容量仅1000万台,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只有降价销售。冰箱平均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最高点2229元跌至2004年的1988元,降幅达到12.1%,使冰箱的价格体系彻底动摇。 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使中国家电业陷入窘迫之境,去年薄钢板、塑料的平均价格上涨20%,铜价则上涨40%多,空调压缩机的供应缺口超过500万台,价格则相应上涨20%。同时,中国大多数家电制造商还试图通过国际OEM获得现金支撑,以应付国内竞争。 然而,大规模的采购和大数额的定单,需要制造商了解世界期货市场,包括铜、钢材、石油、塑料等期货的价格波动,甚至还需要对世界汇率市场有精确的分析,以避免国际贸易的收支风险,但是中国家电公司还远不具备这些能力。 毫无疑问,低层次竞争已经走到尽头。但是,中国家电公司除了应付内部市场激烈争夺以外,还要竭尽全力地的争夺国际OEM,这拉低了OEM市场的利润率,同时由于中国家电公司的技术和制造能力相差不多,因此OEM市场同样存在激烈的“价格争夺”。在去年底举办的中国家电业OEM峰会上,参与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国家电公司,甚至韩国LG公司也开始把少量业务外包给中国制造商。 “全球家电业的大事件都会在五年内发生,那时候考验的是国家竞争力,中国家电公司必须做好准备,否则许多公司就要彻底出局。”咨询界认为,中国家电业应该有独特的产业竞争战略,但是很难选择三十年前的日韩模式,即以区域成本优势、低廉价格和卓越质量创建全球品牌。 (曹建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