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成熟还要十几年 下一步出路在哪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02:22 每日经济新闻 | |||||||||
MBA教育一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围绕着它,不少MBA教育的实践者与观察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今,中国MBA教育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 4月18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纪念恢复建院20周年举办的“商学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数十位商学院院长一起冷静地探索了MBA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教授主持下,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DonLes
陆雄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MBA教育已经过幼儿时期,进入少年期,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商学院对话的能力。我们第一个问题是,各位如何看待国内MBA教育的发展? LimChin:世界各国的MBA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澳大利亚,MBA的需求已经明显下降,在新加坡也开始放缓。对于中国商学院来说,正是发展MBA的时机,现在只是遇到一些挑战而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住机遇。 黄磷:中国的MBA教育只用了10年,便走过了美国30年才走过的历程。不仅是MBA教育,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包括企业都是压缩式的成长,大家都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 其实,中国的MBA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关键在于是否有耐心去研究和总结经验,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要求。 张阳:和前两位的看法不同,我有些悲观。现在,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是有限,以资本市场为例,还没有真正到并购时期,这些都极大限制了MBA的发展。MBA教育至少要经过一轮竞争才能进入平稳期,它距离真正的成熟期至少还需要十几年。形成特色最关键 陆雄文:现在MBA管理教育正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从本土化的角度来讲,国内商学院的发展出路到底在哪里? 王其文:美国仅一流的商学院就有很多所,他们早已摸索出不同的特色。中国的MBA教育起步晚,不过是万米赛跑刚刚起步,现在就评论说谁好谁不好,根本没有意义,不如大家先找到自己的特色来发展。 顾宝炎:在我看来,商学院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清醒的战略思想。有的商学院定位是到世界舞台上去竞争,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要这样定位,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 李凯:我曾到美国的东北大学商学院参观,它地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之间,其综合实力较弱。我疑惑地问院长:“你们学院实力有限,而且还处在两大商学院之间,如何去和他们竞争?” 该院长解释说:“我们的MBA教育专门针对高科技企业,学生先被直接派到企业中去,白天在企业兼职,晚上来上课,这种模式和他们有很大不同。” 黄磷:日本的MBA教育从1988年开始起步,且市场极为有限,因为日本企业更倾向于在内部培养员工。神户大学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创造了“神户模式”,即学生可以边工作边上课,利用周六、周日教学。学生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交到学校,然后学校组织企业战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等领域的教授共同进行研究,带领学生以项目形式研究该课题。现在,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企业的认可。交锋1:一艘船三个船长行不行 陆雄文: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很欢迎用项目贯穿课程的形式。但课程教育是基础,把知识转化成应用能力才是更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黄磷:在“神户模式”中,我们并未依照美国模式,也没有使用英文教材,因为学生不是脱产学习,用英文教材会很困难。但这就要求学院要投入精力时间开发课程,要求教授要先进行项目研究,才能进行授课。 LimChin:我的看法或许不同。毕竟,由三个或更多教师来负责一门课程,代价很昂贵,而且不一定有生命力。我们一位学生曾讲过,在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一艘船如果有三个船长,一定会沉的。”交锋2:师资难题如何解决 DonLessard:其实,综合学习比综合教育更重要。那种以学科为导向的思维一定要改变,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各种管理知识经过整合,再到现实企业运用实践,从而将教学、研究和实际情况三者联系起来。 陆雄文:对学员进行多方面指导,将不同学科贯通整合,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教授进行转型,有能力去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顾宝炎:这或许需要扩大教师的规模,完善师资机构,请外援比如企业家做讲座来解决这个问题。 黄磷:我觉得这是个误区,有实际企业经验的人不一定能教好,一般他们第一天讲课,学生感觉挺好,但到第二天,可能就讲不出来了。毕竟这些企业人缺乏研究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谈论的都是个人的部分经验。师资问题具体怎样解决,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作者:安静 NBD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