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餐馆用工荒背后是原始餐饮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4:0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店好开,人难找。多数京城餐馆的门窗上,常年贴着“招工榜”:招大厨、招配菜工、招洗碗工、招服务员—— 近年来,北京街头的中低档餐馆一直开得挺火。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京城这片黄金之地,餐饮业干好了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利。这,或许是京城餐馆日见其多的原因。
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也摆在餐馆经营者面前,这就是缺劳力。具体而言是“四大奇缺”:即缺大厨、配菜工、洗碗工和服务员。在很多餐馆的玻璃上,常年贴着“招工榜”,成了都市里的“风景线”。 一家餐馆的经理对记者说:“这‘幌子’都是常年挂着,实在是缺人手啊!” 根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供的数字,在2003年第三季度,全市餐厅服务人员缺口4000多人,到2004年同期,缺口已达8000多人。 是什么原因引起京城餐馆“用工荒”呢? 用工组合“扎堆儿”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对于离乡的打工者来说,看重老乡关系,喜欢“抱团儿”、“扎堆儿”,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就是这种地域观念,给京城餐馆的用人组合埋下隐忧。 首先是人力流向不均衡,“老乡成为第一吸引力”。日前,在位于京城北苑路上一家开张三个来月的餐馆里,老板对记者诉说着心中烦恼。他说:筹备开业时,从没想过会遇到用工难。你想啊,北京有多少人在找活儿干呢!可是,餐馆要开张时,找个炒菜、配菜的真挺难。后来,有人介绍一个配菜的贵州人,有技术,可上岗没几天就不干了,说是闷得慌,没老乡。后来听说到另一家餐馆干了,那儿有老乡。再一了解,那儿的人还富裕呢,他只是看面锅、刷碗。 “就是看锅、刷碗,他也奔老乡,真不知是怎么想的!”老板连连感叹。 其次是劳力的粘合不紧密,“不是老乡干不到一起”。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不少餐馆里,如果都是一个老乡圈子,相对来说一团和气;加上一两个“异乡人”,矛盾也就出现了。在京城天通苑小区有家餐馆,三四个伙计都是苏北老乡,来了个辽宁阜新大厨,与这些苏北人总是有些别扭,闹到最后大厨只好辞职走人。 最后是员工的组合不稳定,“要干一块干,不干一块散”。有个老板对记者说,伙计都是一个地方的也不太好办,如果拢不住的话,一个都留不住。北京西客站附近有一家烩面馆,伙计都是汝南一带的,因为在收入上和经理有了分歧,最后集体“转移”,一时给面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技术考核落实难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正在走向国际化的都市来说,餐饮业必须规范,特别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技术考核,要求更是严格。但是,就记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一方面有关技术考核的规定条款在落实上还有很大难度;另一方面,按其规定条款来培养技术力量,还显得勉为其难。 按照市、区相关规定,“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应经专业部门培训合格,持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技术或服务人员必须经行业管理部门考核,取得合格证”,这在一些大型酒楼、饭店和餐厅还能得到执行,但在街头巷尾那些中低档炒菜馆、快餐厅、烩面馆和小吃店,真要是照章办事,可能一家买卖也开不起来。 有位快餐厅经理就对记者说,这两年在他店里打工的大厨、配菜,技术都还可以,可就是没有一个有证书的。他表示,一是“有本的”要价儿太高;二是“自己的庙太小”,请不起。 从记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经营者对员工的技术水准普遍要求不高——“能有两手就行”,“差不多是那个味儿就行”。有位经理还说:“就这样还不好找人呢!”不少餐馆经营者回避培训考核这一话题。 管理过于松散 就记者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京城大部分中低档餐馆在员工的使用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好合好散”、“口头劳务”等管理阶段。 各自为战:有找上门来的,有介绍的,有亲戚老乡凑一块的,统而言之,对员工的背景不清楚,个性不了解,技术不摸底。 好合好散:多数餐馆劳资双方的关系还算过得去:开买卖为了赚钱,打工为了生存,各有利益。但也有干几个月就跳槽的,也真有让经营者叫苦连天的。位于南三环的一家饺子馆经理说,开始用几个伙计真不错,卖力气,而饺子馅配方一到手,一个个都走了。 口头劳务:上述两种情况的存在,恰恰源于劳务合同的随意性。 采访中得知,多数餐馆在用工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大都有个口头约定。一般的心理是,先干着,看看怎么样,或许你不干,或者我不用。口头约定从一开始就促成了劳资双方的“短期行为”。 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工作小组的最新预测:2005年,受假日经济的带动,春节过后京城餐饮业的用人需求量还会有小幅度上升。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正在发生的情况缺乏认识,就会有利于陈旧的价值观念和信念,过时的行为方式还会延续。因此,不尽快改变“原始餐饮”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方式,北京餐饮业“用工荒”的状况不仅不会有多大改观,还会让经营者更手忙脚乱。 □本报记者 杨连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