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高手出招:解密中国营销8大趋势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00:0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林俊敏

  趋势四:财经事件娱乐化

  代表事件:郎咸平热炒

  李锦魁:

  郎咸平就像在唱一台戏,但就是有人愿意看。当媒体开始像娱乐新闻一样做经济新闻,当读者(或观众)追的不再是新闻事实而是它的娱乐性的过程,中国商界的娱乐化也就要全面启动了。2004年,这种趋势拉开了一个序幕,而这出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疑会有更加精彩的演绎。郎咸平这个名字,已经走出了财经界,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所熟知。关注郎咸平的传媒中人,已经不局限于财经记者,甚至包括娱乐记者。在一开始,我们或许真的是在关注郎咸平的理论,但到了后期,我们最大的关注点还依然在他的理论上吗?对传媒而言,郎咸平本身的学术也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出名,是一个名人。我们希望听到他出来骂人,也希望听到别人指责他——最好站出来指责他的也是名人。来来去去几个回合以后,我们发现:我们正像关注一条娱乐新闻一样来关注这个事件;而公众之所以关注它,也许不是因为它代表了多少公义、阐发了多少真理,而仅仅是觉得它好玩。郎咸平的出名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起事件的背后体现着巧妙的营销手段和策划手段。在西方,经济事件娱乐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似乎直到2004年,我们才开始自觉地运用营销手段来策划财经事件。“企业策划事件一定要有故事”,叶茂中说,“有故事,才能吸引观众”。娱乐化在财经、产经的普遍运用,2004年是一个发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将愈演愈烈。2004年以后,经济学人、企业家们被娱乐化将会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中最有可能得到好处的当然也是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尽管有更强大的资源,但它们总不免在“稳重”、“安全”的招牌底下畏首畏尾。

  趋势五:区域品牌化

  代表事件:CCTV-5成为“晋江台”

  路长全:

  品牌的力量是强大的,而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营销能力的竞争。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钱的人多而有财富的人少,商人多而企业家少。区域品牌化?我们还差很远。我们几乎已经忘记,温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数人也不知道,他们脑海中晋江和服装行业的强烈关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04年,经济人、营销人做演讲几乎言必称温州;2004年,CCTV-5几乎成了“晋江台”。当温州和晋江成为一个品牌以后,哪怕是这两个地区出来的不知名企业也能够让人产生某种品牌的联想:“哦,你是做鞋的。”晋江的企业有广告合作项目,大多数也会立刻打起精神来重点处理。这就是区域品牌的威力!温州和晋江的区域品牌化,为这两个地区欠缺品牌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当从容的生存环境。中小企业也许无法在资源上匹敌大企业,但中小企业抱团所取得的效果,也许来得更加有效——这就是区域企业集群化的优势。那些还没有品牌化的区域,你们必须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的区域品牌树立起来?仅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产业集群吗?顺德的家电,佛山的陶瓷,汕头的日化……你们都有产业,但为什么没能造就温州和晋江那样的区域品牌精神?区域品牌化的出现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政府要有营销意识。在中国,政府的主导力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温州和晋江脱颖而出的背后,其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定位是功不可没的。第二,企业抱团精神的互动。汕头也曾经有过成为区域品牌的机会,它们对外十分团结,但却喜欢内斗!区域内企业之间应该是良性竞争,而不是相互拆台的关系。第三,体系化营销手段。比如温州的商会是全中国最好的商会,因为它们不是摆设,不是企业家每年交一次年费喝一次酒、开一个会议碰一个头的地方,而是在温州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确实作用的一个组织实体。“现在很多地方有一个误区,”路长全说:“认为营销就是打广告”。广东日化的广告也曾经铺天盖地,甚至现在依然如此,但消费者既看不到这些品牌有什么共同的区域精神,也看不到这些品牌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区域定位。区域品牌化和城市品牌化成为一股潮流,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大势所趋——而在国外却已经是历史。应该说,温州和晋江的区域化营销体系还不太成熟,只因为它们走在全国前面,所以它们冒出了头。它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后来者也很有机会。

  趋势六:电影营销起步

  代表事件:《十面埋伏》、《功夫》热卖

  叶茂中:

  过去从事电影的人常常自恃为艺术家,在营销上几乎一片空白。但是我们从2004年几部中国大片的票房成功看到:导演背后要有商人。成功的营销不但能够让一个人红起来,让一个企业活起来,甚至能令一个行业动起来。如果我们整理一下去年营销大事表,我们会发现:去年实在没有什么冒头的行——如果我们把电影和体育忘记的话。2004年对中国电影来说不一定十分重要,但对中国电影业来说却是不可忽略的一年:中国的电影人也开始懂得营销了。无论是《十面埋伏》的欺骗还是《功夫》的引诱,都从我们钱包里掏走了很多钱。《十面埋伏》比《大红灯笼高高挂》好吗?不见得,但是它赚钱。它的成功,在于营销而不在于电影本身。巨大的票房主要归功于营销手段的运用。不过,和家电、手机、保健品相比,中国电影的营销手段还幼稚得很,许多可供开发的价值链都没有开发。无论是《十面埋伏》还是《功夫》,主要收入都来自于票房,前期宣传既没有充分引入广告资源,后期开发也没有带来很大的经济实惠。相关的玩具、游戏、软件、书籍、服装等可供文化关联想象的商品开发,都没有及时进行。然而,《十面埋伏》和《功夫》的商业运作还是成功了,因为它们是“矮子里面的高个子”。《十面埋伏》和《功夫》的成功对家电、手机等行业意义不大,但对一些营销相对落后的行业却是当头一记棒喝,它为我们带来了三大思考点:一是信心。连文化都可以如此做营销,还有什么产业不可以呢?二是策略。在这两部电影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相对于家电等行业,在一个未曾为营销人所开发的“处女行业”中,做营销原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三是利润。《十面埋伏》比之《秦俑》,收入何止50倍?在发展相当成熟的行业,由于巨头的瓜分,中小企业存活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大,而那些“营销处女地”,则恰恰是中小企业最有可能风生水起、成为乱世英雄的领域。(蕥 嬉/编制)(来源:金羊网)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