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欲收美国优尼科 举世吞并买手来自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7:4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唐 明 老 闻 上海报道 去年持续高烧的中国国有公司海外大收购2005年会有所降温吗?
近日,就在中海油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发出高达13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同时,国资委下发了一份中央企业收购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由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结合2004年度监督检查一并对中央企业收购活动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是企业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的行业的收购活动收购前是否报告国资委;企业境外收购活动在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前是否报经国资委同意。 与2004年8月国资委发出的第一份监管中央企业收购活动通知相比,这次明确了收购活动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 举世吞并 一边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资委大敲警钟,一边是中国国有企业前赴后继地打破收购纪录。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如成功,将是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行动。但在此前这个头衔属于五矿集团。2004年9月,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和五矿集团联合发布公告,双方开始进行排他性谈判。五矿集团将以现金方式,全额收购市值约55亿美元的诺兰达公司股票。与此同时,五矿集团还在与智利CODELCO公司(世界最大的铜生产商)进行着多个海外铜矿权益的收购谈判。矿产行业是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行业,2004年,该行业在海外投资9.94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55%。更早些时候的2004年3月,4家中国钢铁公司武钢、马钢、唐山钢铁、沙钢与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建立合资公司,获得其转租的Jimblebar铁矿石矿40%的股权。这项合资协议价值亦高达90亿美元,为期25年。 市场需求是中国国有公司全球并购行动的根本动因。 随着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国内市场对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等各类资源的需求量迅速飙升,然而国内产量却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更令人忧虑的是,国内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根本无法保证产量的持续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石油只能支撑30年,煤炭最多能支撑100年。保守估计,到2010年,除煤炭外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迅速升高,石油将达57%,铁矿石达57%,铜达到79%,铝达到80%。 以中国石油企业为例,中国四大石油企业近几年频频出手收购海外的能源资产。 2004年12月中海油完成了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权益的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是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合作伙伴间的合资项目,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国内最大的资源类项目;2004年3月中石化联合沙特阿美成功获取沙特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上游协议,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海外投资者开放的三块气田中的一块。 在中航油(新加坡)出事之前,这家公司对于石油的购买兴趣绝不仅限于期货。去年中航油(新加坡)从萨蒂亚资本有限公司购买了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本,从而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又以现金加配售股权的方式,出价4.4亿元收购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旗下香港富地航油公司100%的股权;并与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地平线储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准备购买该公司在中东的油储设施20%的股权。 国家重要战略物质的政策也触发了这一轮又一轮的大手笔收购。 一位不具名的中石化高管认为,“矿产资源皆不可再生,像石油等更属战略物资,是中国想买就能买到的吗?我们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海外资源储量才能确保国内的需求,这应属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范畴。三大石油公司近年来频出国门正是为此。”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走得异常艰辛。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200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6099亿美元,中国人有很多钱,可以做很多投资,但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三分之一的中国对外投资是亏损的。 谁能成为真正的买手? 《华尔街日报》认为,收购优尼科这样规模的企业是件相当复杂的交易,而中国的企业经理人目前仍十分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Jones Day驻上海的律师柯敏圣Mason Cargill说,由于在海外收购方面严重依赖美国及欧洲的银行和律师,因此中国的公司往往不能及时作出并购决策,而在企业并购方面,必须迅速地作出重大决策。 虽然中海油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但它是否能完成此次优尼科并购呢?中海油方面不愿发表任何评论,只是说“我们一直在与对方进行谈判”。 更为重要的是收购后的管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首钢于1993年购买秘鲁国有公司Hierro de Peru。当时它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后者,出价较其最为接近的另一家高4倍,当时首钢还承诺要再向这座铁矿投资1.3亿美元。然而去年6月工人封锁了一条通向矿山的高速公路,他们要求将日工资增加85美分,并要求雇主每日分发罐装牛奶。首钢对其工资冻结决定在秘鲁铁矿引发的停工行为感到措手不及。首钢最终想出的解决办法是从中国派来多达270名员工,这些人来之前接受了西班牙语速成培训。但中秘两国人员很少在一起工作。 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由于首钢未能处理好与当地工人的关系,导致在过去8年大部分时间,首钢在这个铁矿仅能做到收支平衡,尽管钢铁价格最近有显著上涨。 在谈到中国公司收购海外公司遇到的其它风险时,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中国区总裁马文涛特别指出与媒体以及股东的沟通问题。尤其当收购的是一家股权分散上市公司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特别突出。而国外的那些有意向参与收购的公司,则会积极与媒体以及各类分析师沟通,来说服大众他们的价格更有优势。同时被收购的公司也会通过媒体吵作,把收购价格提高。记者和分析师们也同样会进行调查,来发觉这家中国公司的财务状况、运营能力以及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马认为,为了控制这些风险,中国公司需要注意这些方面。首先它必须确保,在中国媒体对它的报道相对正面,因为国外的记者与分析师们会通过这些报道来考量这家公司的发展历史与信用。其次,有策略性地接近媒体和被收购公司股东。也就是说公司必须培养一个发言人,不时地将收购进程消息,发布给媒体,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并连续报道该事件的媒体。 世界华商总会主席廖俊桥也提出了几条建议:永远把一份忠诚奉献给他的居住国;努力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改善管理、提高透明度;不要太感情用事,找准时间买进卖出。 有人拿目前的这些举动与日本1980年代的收购潮来对比,但还为时过早。要真正的在国外成功经营,中国公司必须要通过建立全球性品牌形象,来增加它的顾客忠诚度,避免一贯的低端制造者形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