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
总体上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本土企业赶超和双方拉锯战。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开始至90年代中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尝试阶段和中
国企业的赶超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行业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利用其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迅速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在有些行业,一些产业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起决定作用,而本地因素很难施展拳脚的领域,如办公设备,精密仪器,医药等,跨国公司的这种垄断地位一直维持到今天。但在家电、电脑、通信设备等行业,技术相对稳定,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和功能设计等方面,或者核心技术虽然控制在上游厂家手中,但下游厂家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如PC),在组装这个产业环节并不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己本土化的优势和快速学习能力,迅速追赶,重新占据了主导的市场份额。
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进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竞争和拉锯战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中国视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跨国公司正逐步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不少领域卷土重来,甚至重新取得市场优势。以LG为例,2001年,LG微波炉在中国市场的产销规模还只有300多万台,与本土微波炉巨头格兰仕相差600万台,然而到2002年,LG微波炉在中国的产量猛增到700多万台,向全球的出口量与格兰仕更是接近:格兰仕557万台,LG513万台。
在跨国企业的新一轮反扑面前,本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本地化因素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在产业能力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却日益成为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面临跨国公司新一轮的猛烈进攻,中国企业能否保持住自己的传统优势,甚至进一步培养进攻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沉溺于过去的成功,缺乏对新的竞争态势的清醒认识,本土企业就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落。白色家电行业的荣士达、小鸭,饮料行业的健力宝、乐百氏,这些企业的衰落说明了第二阶段竞争的激烈。如果继续依靠以前的经验,不学习和建立新的竞争力,本土企业将很快被抛到后面。(作者为长江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