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中国经营报创刊20周年特刊 > 正文
 

华为:中国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6:04 中国经营报

  刘燕 任正非

  华为之所以被冠以“现象”进行研究和议论,多少与它的身上折射了我国某类企业的影子有关

  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华为这样的公司,注定是要被人拿出来反复研究反复敲打的
,也许这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不可回避的命运的一部分。

  华为一路走来,非议不断但成就满身。

  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因为它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更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吃“鸡肋”长大

  2003年,华为借助那场惊扰业界的与思科的官司声名四播。同年,华为不仅在海外市场取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欧美主流运营商的防线,与朗讯、北电等一流设备商同台竞逐。

  不可否认的是,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巨大订单。

  和很多本土家电、PC企业一样,华为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始创业时,也是从跨国公司无暇顾及的县城开始做起。当时,通信设备的采购权非常分散,甚至连县电信局也有采购权,所以华为非常注重维护“基层关系”。在这样的基层,采购谁的设备往往只是领导的一句话而已。和基层的采购者建立起牢固而普遍的关系,是华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以四川为例,当时爱立信等跨国公司在该地的办事处不过区区三四个人,而华为却有200多人常年驻守。

  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比,力量的悬殊使得华为不可以放过每一个地、县局的本地网项目。跨国公司往往不把这种“鸡肋”放在眼里,然而在那段时间里,华为正是靠吃下去的无数“鸡肋”成长起来,并以更快的速度蚕食跨国公司盘踞的高端市场。

  经过多年经营,华为目前的客户关系已经渗透到市场的每个细枝末节。到2002年,华为建立了200多个地区经营部,但是由于采购权已经被收回到省局,有人建议裁撤其中的一部分以节省成本。华为总裁任正非否决这一动议时说,“要确保我们每层每级都最贴近用户,绝不放弃对我们有利的任何一票。要知道,这是我们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差别。”

  文化的华为

  在华为工作标志着“高收入”,却也意味着压力和挑战。华为的管理模式所沿用的军事化管理、运动式经营,看起来与它所要打造的前沿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华为有一部“法”很出名——《华为公司基本法》,全文共计六章103条,全篇弥漫着任氏风格的煽情、辩证,而又充满实用主义的色调,分别对公司价值观、经营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做了系统的原则性描述,观念突出,但极少出现明确的数据和目标。

  曾有人将华为比做“土狼”,但华为真的土吗?为了向国际化企业目标迈进,华为在自身管理及流程改进上投入不菲。1996年底,引入美国HAY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任职资格评价体系; 2000年,请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据说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用达数千万美元。

  华为之所以被冠以“现象”进行研究和议论,多少与它折射了我国某类企业的影子有关——他们大多具有内部文化过于封闭和强硬、人性化不足,家长制作风严重等等,当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时,这样的企业无不面临一种文化变革的考验。

  【首脑笔记】

  华为的冬天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华为公司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会来的。今年我们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华为有什么危机,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怎样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每年都写了一些管理要点,这些要点能不能使你的工作有些改进,如果改进一点,我们就前进了。

  我肯定地说,我同你们在座的人一样,一旦华为破产,我们都一无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须在持续生存中才能产生。要持续发展,没有新陈代谢是不可能的。包括我被代谢掉,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我也以平常心对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着。

  (原文为作者关于《华为2001年十大管理要点》的阐释讲话,有删节。)

  【华为轨迹】

  1984年

  退伍后的任正非来到深圳创业。

  1987年9月

  华为公司以 “民间科技”企业身份获工商局核准,注册资金21000元,共有员工14人。任正非时年43岁。

  1988年

  华为正式营业,业务为代理进口香港康力公司的HAX交换机。

  1990年

  开始研制自己的数字交换机。

   1991年12月

  合作开发的HJD-04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成为我国自主开发设计的第一个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机型。

  1992年

  销售额首次过亿,利润过千万,任正非决定全部利润投入研制C&C08交换机。

  1993年

  推出C&C08交换机,全年销售额4.1亿元。

  1995年

  销售额14亿元。员工达到800多人。当年9月,华为内部发起“华为兴亡,我的责任”企业文化大讨论。

  1996年

  《华为公司基本法》出台。

  1998年

  启动大规模招聘计划。员工增至8000人,销售额89亿元。

  2000年

  销售额达到220亿元,利润26亿元,纳税27亿元。

  2003年

  海外市场成为华为销售重点。海外销售额10.5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27%。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