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秀整理
编者按:在总结中国企业过去20年管理实践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未来20年中国企业管理的大趋势。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座谈,希望这些专家的见解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迪。
上下20年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未来20年中国企业管理大趋势,在展望未来之前,我们可以请嘉宾就前20年中国企业走过的路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李肃:我们20年前就给联想、中远、中外运这些企业做顾问。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过去20年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关心改革,90年代关心转型中的资源重新配置,现在越来越关心竞争力问题。
金碚:首先,未来20年,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会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许多产业是依靠低成本要素发展起来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环境等因素是前20年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未来20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如何更好地实现品牌优势,会成为影响产业从成熟走向更加强大的重要因素。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第三个要素是更大规模的国际资本的重组与合作,这些力量将对提升中国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联想和IBM的合作就是一个前奏。
陈春花:未来20年在管理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第一个是国际人才的问题。第二个是企业的定位问题,即怎样寻找它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除了对人的评价体系要改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战略思维。中航油事件和创维事件让我们深思,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脆弱?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战略保守的缺失。战略定位上要懂得游戏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财务保守和法律保守。第三个就是系统成本,也就是我们讲的社会成本。系统成本的能力不提高,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中国模式能否破题?
主持人:未来20年,中国有没有希望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
杨沛霆:先前20年企业发展靠悟性,今后20年企业发展靠管理。美国、日本分别靠福特、丰田模式实现了管理化。而中国缺少的正是完整的、成熟的、能带动企业前进的管理模式。
刘持金:我对管理模式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管理特色。但从国际化的趋势来看,什么模式,是不是本国模式并不是很重要。事实上,即便是大家比较推崇的海尔模式,也吸取了多种管理模式的精髓,并非中国独创。在资本市场日益全球化的时候,“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思维国际化,行为本土化可能才是企业应该遵循的行动指南。不过在品牌管理和营销模式上,可能会有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出来。因为这是很本土化的东西。
金碚:管理模式是什么呢?现存的管理模式是在西方产生的。到底中国人应该去适应管理,还是改造这个管理,让它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价值标准?应该说管理无定式。要鼓励创新,凡是能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借鉴的,是不是中国的,或者说是不是纯粹的中国式的并不重要。
杨杜: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就是从单打独斗到合作。
企业家的心态决定时代发展脉络
主持人:变革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家,他们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的管理变革?
金碚: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们,国有的、民营的,顺利的、不顺利的,很多都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问题,也有整个社会的问题。我有一个比尔·盖茨猜想,如果比尔·盖茨是中国人,整个社会会怎么评价他?在美国他就是微软的老总,在中国,我们对他的评价肯定是若干个大学的教授,是两院院士,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人大常委会的副主席。社会的评价飘忽不定,很可能会使他不能专心地做企业。形成反差的原因可能与我们自古以来习惯用商业之外的标准来评价商人和企业家有关。中国能否形成一套更现代、更先进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杨沛霆:中国的某些企业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政治诉求呢?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是渴望认同但没有办法通过做企业获得认同,于是便通过政治手段谋求认同。
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松下幸之助的发展历程。他也曾经在很殷实的时候,感到过空虚。后来,他发现信仰可以使人平静,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有信仰的企业,让大家感觉到我们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我的工资就是老百姓给我的回报。所以松下电器到今天,依然能够很稳定地发展。
陈春花:企业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企业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企业家要知道自己对社会贡献的究竟是什么,要有仆人的心态。
未来20年
将产生世界级的本土公司
主持人:能否预测一下,未来20年会不会有一些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本土公司产生?
刘持金:中国未来20年可能有10到20家真正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产生。主要会产生在国家控股的行业,几个骨干的行业里面肯定也会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未来20年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守住大本营,而不是急于国际化。总的来说,中国会为国际企业融合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在这之后,在20年的周期里,一定会产生非常好的公司。比如联想虽然吃了大象,但却在国内市场上丢掉了很多企业级的大客户,输给了那些没有多少经销渠道可言的公司,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
朱农飞:按我的推测,15家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两大行业:第一个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还有一种就是半垄断的行业,像电力、能源企业。
陈春花:未来20年产生大的跨国公司可能会在半垄断、制造行业中出现。但大企业的产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媒体的正向引导及其理念的传播,对大企业的出现很重要。 嘉宾: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
刘持金: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总裁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杨沛霆:《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杨杜: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朱农飞: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李肃: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主持人:吴威
时间:2004年12月12日
地点:京城俱乐部
主办:《中国经营报》商业新知部
智慧支持:北京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
观点集锦:
先前20年企业发展靠悟性,今后20年企业发展靠管理。
先前20年依靠低成本要素,未来20年核心技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管理无定式。是不是中国的,或者说是不是纯粹的中国式的并不重要。
企业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企业家的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会为国际企业融合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在这之后,在20年的周期里,一定会产生非常好的公司。
对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未来20年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守住大本营,而不是急于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