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为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2:24 赢周刊 | |||||||||
关键词:剩者 泛九二代 借鉴 □赢周刊总编辑 熊晓杰 剩者为王
2004年,当我们回首过去时,发现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灾多难。关于失败企业和企业家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从赵新先到黄宏生,从健力宝到伊利,从德隆系到中航油……我们可以有太长的名单罗列。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脆弱和易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奇技淫巧和赌性,我们的企业更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智慧?我们的企业如何才能基业长青? 万通集团董事会主席冯仑今年8月份发表了一个观点,叫“剩者为王”。 这未必是冯仑的原创理论,但经“理论家和演说家”冯仑一提炼,顿时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冯仑说,在中国,企业能活下来、能成为剩者并不容易。1991年他只身闯海南时,海南遍地都是公司。1993年时海南有2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现在剩下的也不过100多家,发展很好的更少。 “中国民营企业活过10年的占总数不过7%,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不到3%,最终能长期生存、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剩下?首先是发展方向上选择正确的企业。但这还不够,选择正确只是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占有资金等资源、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生存,正如你知道一个项目赚钱,但你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能生存一样。” 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属于7%;对于企业家来说,重要的是属于3%。只有活着,才能发展;只有活着,才能最后成王成圣。 何谓泛九二代 当我们希望通过回顾和总结来提炼属于中国企业自身的生存智慧时,我们发现,一年时间太短暂了。我们至少需要12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的长时间盘点,才能真正梳理出中国企业成长的脉络,才能找准中国企业在中国国情下的“剩者”之术。这个想法,使得我们果断地放弃其他媒体一窝蜂年终总结、排行榜的做法,而将我们的聚焦点置于1992年至2004年这样一个断代史上。我们相信,这样的思考和总结会更加透彻、更加理性。 选择1992年作为我们研究的起点,是因为1992年对于中国社会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小平同志用他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在中国的南海边这样一份宏大的文件上画了一个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不归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自1992年起,诞生了一批真正的企业家,即王志纲先生所形容的“野生动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真正喝着狼奶、厮杀于旷野中成长起来的,比起那些所谓的“圈养动物”、“放养动物”,他们更能代表市场经济下企业成长的真实轨迹,更能反映“剩者”的价值。 我们给这一代企业和企业家命名为“九二代”。他们入选的标准是:诞生于1992年,或1992年企业出现根本性调整或转型。为了不使这一条件成为一个禁锢,我们又提出“泛九二代”概念,把一些基本符合“九二代”概念的企业也纳入我们的报道范畴。 我们选择了12个个案作为我们报道的目标。为了不使报道单调,我们既选择了一些企业,如慧聪、格兰仕等,也选择了一些群体,如万通系和怡华系;既选择了很多成功企业,也选择了一个并非成功的“剩者”,如华宝。 泛九二代的标杆价值 一将功成万骨枯;沉舟侧畔千帆过。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我相信这是幸存者的感慨,也是失意者的追悔。12年来,中国企业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如万通系所经历的宏观政策的变化)、行业景气变化的影响(如斯威特1999年遭遇的通讯行业竞争)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如万和引入职业经理人和一些企业的公开上市),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就像风口浪尖的冲浪手,每一次都面临着生与死、成与败的抉择,最后的成功者,一定是最善于把握机会、最擅长趋利避害、最懂中国国情和政治、最擅长把握时机和分寸的那批人。一句话,他们是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将商业智慧和政治智慧结合得最好,既悟透商禅又世事洞明的一批人。 由于历史的不可复制性,这批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史中的“活化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这些企业12年来的历程和“冲浪技巧”,却值得当下的企业借鉴和学习。 在冯仑“剩者预知未来”理论看来,预知未来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把别人的过去当成自己的未来,这是非常重要和最基本的。第二就是找出周边可以跟自己类比的企业,看他们怎么看未来,他跟你差不多状态,他怎么看,你就要认真研究。最重要的是根据别人的过去来判断今天的自己,成功企业的过去是自己的未来;最后就是根据好的企业的过去来安排自己的今天,反过来就是站在未来安排今天。 而这,正是我们《赢周刊》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如果不能提供借鉴性,不能为企业提供成长协助,我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