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集团:一家壳公司的另类生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1:09 《上海国资》杂志 | ||||||||
文/何振红 十年来,北人集团无时不面临着命运抉择,有两次已被推到了生死关口,演绎出了一个壳公司的另类生存路径。 分拆上市,是我国不少大中型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重组改制时的首要选择。所谓分拆
不同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不同的分拆模式,壳的厚薄不同。所谓厚壳,指的是除上市部分外,母公司内还有其它主业,且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都较好;所谓薄壳,指的是母公司将全部主业都装入上市部分,除此之外,母公司内只剩下辅助企业及各类资产、人员包袱,且无法打造成主业。 在壳公司的去留上,政府、企业和经济学家看法向来不一。有人认为,壳公司作为一种过渡状态,其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国企长期积淀的各类包袱和矛盾,最终难逃灭亡之命;有人认为,控股公司是壳公司的一条生路,壳公司可先把剩下的主业做大做强,再脱胎出另一家或若干家上市公司,最终自己则金蝉脱壳为控股公司。 1993年北人股份上市后,国有独资企业北京人民印刷机械集团就成了这样一家壳公司。十年来,他们无时不面临着命运抉择,有两次已被推到了生死关口。经过持续不断的抗争,他们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峰回路转,演绎出了一个壳公司的另类生存路径。 最新消息称,北人集团的出资人代表——北京市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已调整了北人集团的发展战略,打消了灭壳的念头。 均摊资产留下一个“厚壳” 北人集团的改革起步较早。1992年就开始推行股份制改造,当时他们曾动过整体上市的念头,但由于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筹集发展资金,而整体上市后分红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分立上市。 在操作时,北人集团采取了先制定重组改制方案再“对号入座”的方式。由于领导班子成员事先不知道谁去北人股份公司、谁留在北人集团内部,所以他们不带任何倾向地选择了将资产一分为二的方案,按产品类型划分,单张纸印刷机械的生产拿去上市,滚筒纸印刷机械的生产留在集团。 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后,可筹集一大笔发展资金,前途一片光明,而相比较而言,北人集团的未来就充满变数。为了保证北人股份和北人集团都能得到发展,他们为集团设立了四道防线:一是北人集团留一部分主业,让其有继续发展的基础。当时留下的是滚筒纸印刷机械的生产;二是把销售网络全部留在集团,北人股份生产的产品由集团公司代销,并收取3%的代理金;三是把“北人”商标留在集团,北人股份按销售收入的1%交纳商标使用费;四是集团依照持股比例享有分红权。 1993年,北人股份成功上市。北人集团和北人股份构成了国内第一批母子公司,与仪征化纤等企业被称为“老九户”。 经过重组改制、分立上市后,北人集团成了一个厚壳。曾任北人股份总经理、现任北人集团总经理、北人股份副董事长的陆长安认为,当时的均摊资产给北人集团这个壳公司留下了活路,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置换资产让壳公司再失主业 上市后,北人股份的发展一帆风顺。到2001年,北人股份手中已积下近2亿的现金,但由于印刷机械投入周期长(一般较复杂一点的印刷机械产品从设计到成熟需要7至10年的时间),不敢轻易投资,公司发展一度徘徊。 2001年,北人集团提出,利用母子公司的体制优势,在北人股份净资产不变的情况下,由其花2亿元现金购买当初留在北人集团内部的滚筒纸印刷机械生产的资产,实现股份公司现金与集团公司资产之间的置换。置换前,母公司持子公司62.5%的股权,置换后,这个比例降为59%。 资产置换夯实了北人股份的实力,让其迅速摆脱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当年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攀升。2003年底,北人股份成功地实现增发,股份公司发展再次跃上新的台阶。但是,资产置换却让北人集团从一个厚壳变成了薄壳,虽然兜里装进了2个亿元,可有钱没有资产,有钱没了主业,后路不明。 陆长安回忆道,当初,北人集团内部很多人反对资产置换。为了推动置换,北人集团的股东——北京机电控股公司作出决定,将陆长安从北人股份调至北人集团。“我调到集团后,阻力就没有了。” 另辟蹊径让壳公司显露生机 北人集团与北人股份进行资产置换时,正值国内“灭壳”风劲,失去主业的北人集团一下子被推到了生死关口。 徘徊在生死之门时,北人集团开始进行生的挣扎。有人认为,留在母公司的都是一些不良资产,不宜再做印刷机,趁着国内房地产较红火,还不如把置换资产得来的那2亿元投资房地产算了;有人主张,北人集团要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用2亿元投资一些看得准的项目。 在众所纷纭的时候,陆长安的头脑十分冷静:北人集团干了几十年印刷机构,不能轻易改弦易张,未来的路如何走,关键看如何定位,而定位则要充分借助专家的力量,集思广益。 当时,他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全面分析印刷机和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中寻找市场机会。经过充分的讨论,专家们形成共识:当前在中国印刷机和印刷是一个小行业,但在德国、日本都是支柱产业。雄霸世界印刷行业150年的德国海德堡印刷集团其年收入已达60亿美元,而中国共有42家印刷机械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才100亿元人民币,成长空间十分巨大。专家认为,未来50年内都将处于上升之势。有专家甚至断言,在15年之内中国的人均纸张消费水平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陆长安说,当时德国人均纸张消费水平是2000港元,美国是2600港元,15年后,中国的人均纸张消费水平能达到德国的一半,即1000港元,与当时中国的不足60港元相比,市场前景也十分可观。 专家的判断坚定了陆长安的信心。陆长安说,做了几十年印刷机械,看别的行业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看印刷机械行业是透明的,所以,不能离开印刷行业。最终,北人集团决定固守印刷机械这个既熟悉又拿手的行业。陆长安认为,北人集团继续做印刷行业机械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虽然母公司把资产卖给了股份公司,但人才都留在了母公司,且2001年原机械部印刷机械科研所也挂靠到了北人集团。二是北人集团是行业龙头企业,当时还肩负着很多行业管理职能,国家级的印刷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设在北人集团,且具有类似于法院仲裁的权限。三是北人集团多年形成的品牌等无形资产。 陆长安分析,印刷行业在告别了铅与火、经历了火与电之后,必然进入数字化时代,因此,战略上,他给北人集团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传统印刷技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战术上,他则选择了一条现实之路——向印前、印后发展,向相关、相近行业扩展,打造印刷产业链,把自己变成印刷行业的系统供应商。 陆长安说,北人集团这种定位与北人股份并不构成正面冲突。用他的话说,北人股份走的是深度专业化道路,集中精力做好印刷机的研发、生产、销售,抱好西瓜,形成拳头;北人集团则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打造印刷产业链。 长期以来,我国印刷行业处于“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状态,大多数印刷企业都是从国外进口印刷机,而折页、裁切、装订、包装等印前、印后业务都交给民营企业由人工来完成。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手工作业显然没有机器作业精度高,随着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的开放,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纷纷购买印前印后机器;出版物档次、精度的提高,如彩印的增加,迫使印刷企业迅速淘汰落后的印后机械,对印后机械进行升级换代。这些现象都表明,我国正处于印后改造的高峰。北人集团的新定位正好赶上了我国印后改造的高峰。 数字化印刷流程的应用,让北人集团看到更大的商机。陆长安说,在中国,河南的教科书不能拿到河北来印刷,而在法国,一个印刷厂可以承揽全国教科书的印刷,原因是其拥有完全数字化的印刷流程。据他透露,北人集团的数字化印刷流程项目已在北京市科委立项,申请到了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多种选择壳公司去留未卜 清晰的定位,让母公司迅速得到发展。随着母公司成长性增强,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越来越少,公司运作越来越规范。眼下,母公司已把当初分拆上市时留下的滚筒纸印刷机械生产业务卖给了上市公司,大大地减少了关联交易;产品销售权还给了北人股份,母公司不再收取3%的销售代理费用,原设定的四道防线只剩下商标和分红两条防线了。 母公司实力逐渐增强后,其合资合作空间日益拓展。以前,北人集团想与外方合资人家不情愿,现在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波兰、奥地利、德国、乌克兰等国派出的考察团已在北人集团考察了一个月。据陆长安透露,最近北人集团和处于世界数字印刷技术第一平台的以色列赛天使公司达成数字化彩色喷绘技术合作协议。他告诉记者,拥有了这项技术,北人集团就可渗透到印刷的各个领域。 对于北人集团的未来,陆长安充满信心:母公司有可能生出若干个上市公司,成为一个孵化器。一直处于行业龙头的北人集团有能力整合行业内的人才、设备、渠道、信息等资源,把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做大做强,然后打包上市,这样,母公司就转化为孵化器。这些新生出来的业务,可以直接并入北人股份,也可以单独上市,与北人股份并行成为兄弟,必要时可以打个配合。 据了解,北人集团已将新近延伸的业务领域整合成一个子公司——印刷包装公司,并逐渐实现股权多元化。按照陆长安的设想,北人集团将渐变成投资、决策、结算、品牌运作中心,条件成熟时再实现股权多元化。由此看来,陆长安所说的孵化器,实际上就是控股公司的概念。 今年5月,国际印刷展览会在德国举行。陆长安说,这是世界印刷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所有的印刷新技术都将在这里登场,全球最大的印刷集团德国海德堡公司一年2/3的合同都在这里签订。今年参观这个展览会的人数高达40多万人,中国去了5000多人。北人集团去了,而且把他们的出资人代表——北京机电控股公司总经理林福生请去了。回国后,一向主张“灭壳”的林福生调整了北人集团的发展战略,但这种调整是否就是放弃“灭壳”仍不得而知。 此时议论北人集团的存亡为时过早,因为左右答案的变数太多。在专业人士看来,北人集团的未来至少有四种选择:最理想的选择是将印后机械做大后改制成民营企业,与北人股份之间形成外部产业链关系。第二,印后机械做大后并入北人股份,结成内部产业链关系,北人集团“灭壳”。第三,印后机械做大后,将其独立成与北人股份齐肩的兄弟公司,两者保持血缘关系,共同成为北京机电控股的子公司,北人集团“灭壳”。第四,印后机械做大,独立成一个子公司,列在北人集团之下。这样,北人集团就成为一个控股公司。但是,由于北京控股公司就是一个控股公司,如果北人集团再成为控股公司,对北人股份来说,就相当于多一层“婆婆”。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灭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亡,而是一种脱胎换骨的重生,这就是北人集团苦苦挣扎的意义所在。 |